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形式出现了缓慢而深刻的变化.华教体系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变质危机和合法性危机使其百年来在华人文化认同建构中作为支配性制度的角色被动摇,甚至逐渐让渡给国家教育体系.这使华教运动渐趋衰落,导致华人文化认同建构形式发生转变,即从抗拒性认同向规划性认同转变,而这种转变逐渐呈现为华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如果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能在此过程中重振华文教育并使自身文化被合法接纳为国家文化,那么这种危机反倒可能成为保存和延续当地华人文化的转机.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保留了中国以外最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这是华族半个多世纪拼死抗争的结果。本文从华人反对政府单元文化教育的制定、争取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维护华小不变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马华人为发展母语教育不断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文莱现有华人3.76万,集中在城镇居住,是文莱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族群.在"马来、回教、君主"政治制度框架下,华人的公民权受限制,加入其国籍非常难,没有政治诉求的机会;在经济领域里马来人优先,但华人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社会生活领域,华人可组建社团,参与公众活动,政府允许华文教育生存发展;华人宗教信仰自由,可维持华人意识和华族认同,但必须效忠苏丹;华人和马来人能和睦相处,没有种族纠纷.  相似文献   

4.
稳定的国家特性是一国繁荣与发展的基石,国家特性的迷失会让一国社会面临内部分解和衰落的威胁。新加坡是一个具有鲜明国家特性的国家。在当前阶段,价值观因素和族群结构是维持新加坡国家特性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建国以来,新加坡政府采取各项举措维持国家特性的稳定,其中包括加强华族传统价值观教育,推广华文,平衡并保护少数族群的利益和文化,以保持文化的稳定;也包括倾向性地吸收华人移民以维持国家族群结构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73名外国留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他们的华文学习水平,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情况,以及华文学习水平与中华文化认知、认同的关系。调查发现,随着华文学习的深入,在春节、中餐、孙中山等文化项目上留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会显著增加;同时,我们还对留学生们进行了直接访谈,结果发现85.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知;7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五月暴乱”后印尼华人开始觉醒 ,为争取华族的平等权利投身到社会政治活动中去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苏哈托下台后的印尼政府逐步撤消过去歧视华人的政策 ,印尼华人社会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 ,中国和印尼教育部推动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锡锐  张晓威 《东南亚研究》2023,(5):134-152+157-158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国家,各族群之间能够保持融洽的关系,除了政治、经济、历史等多重因素,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特别是教学媒介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马来西亚教育政策规划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以建构民众的国家认同为目标,而华人则通过制宪的努力,成功把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内,以期通过华文教育达到塑造族群认同的目的。本文尝试以国家教育体制内的主要华文教育机构——华小、华中和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三个教育机构所构成的系统如何达至平衡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教育目标,进而完成跨族群交融,维护族群之间的和谐,为传承族群文化和维持国家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为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的争议多年的新<国籍法>,取消了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在印尼国籍问题上带有族群歧视性的条款.新<国籍法>不仅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尼外来族群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而且也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试从印尼华人民族权利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印尼华文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可能前景,希冀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印尼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一 华文教育的发展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十九世纪大量华人移民的到来,也传进了中国的文化,较早在居留地建立了用方言讲授的华校,这就是今仍存在的私塾,只是形式有所改变罢了。远在一八五四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就鼓励私人办学校。可是,马来亚从英国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到独立和马来西亚成立一直到今日,华文教育  相似文献   

10.
"马来化、伊斯兰化和君主制度"下文莱华人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战后迄今,文莱政府通过法律限制文莱华人获得公民权,导致大部分华人尚未获得文莱国籍.虽然政府在经济上刻意扶持马来人并致力于国家伊斯兰化,鼓励异教徒皈依伊斯兰教,但仍在经济领域留给华人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容忍华人保持原有宗教和发展华文教育,维持和发展华人意识和华族认同.文莱华人基本上能与当地政府和土著民和睦相处,并能在经济领域维持相对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近代大批犹侨与韩侨来华,他们在宗教活动、组建社团、创办报刊、文化教育及海外联系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因各自民族特点,在具体奋斗目标、建国方向与反法西斯方面又存在差异.本文拟就四个部分对此异同做一探讨.文章认为尊重多样文明,相互团结与合作,兼容发展将能达到各民族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是一部以反映当前海外侨情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报告类出版物,力求及时研讨全球传统及最新华侨华人居住国侨情动态变化情况,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侨务政策建议。该报告具有涉及面广、时效性鲜明等特点,但也存在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侨情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推动中国问题的研究,日本于2007年启动了现代中国地区研究基地联合项目。文章就该项目研究基地的设立、研究主题、发行刊物、主要著述及研究活动进行分析汇总,发现当代中国地区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广泛,研究主题针对性强,研究者队伍庞大,注重实证调查等特点。进而可以看出日本的中国研究出现了新动向: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文史哲研究,更注重中国现实问题;研究方法上加强跨学科交流,锐意探索具有启示性的地区研究的方法论;不断加强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加大作为学术机构的社会贡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国籍法衍生了消除国籍冲突引发的问题、国籍不等同公民权、取得多国国籍三项新原则.与此同时,很多国家纷纷修改完善国籍法,核心是承认双重国籍,松动拥有国籍等同公民权原则,以追求和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国籍法>实施30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存在着许多与国际形势、国家利益不相协调的地方.修订<国籍法>时,有必要认真考虑和平衡集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多数华侨华人和分散居住在欧美澳的新华侨华人的利益.改革的可行方案是渐进有序地推进务实灵活的双重国籍政策,从宽对待华人恢复国籍和入籍问题,同时,预设制度以防范认可双重国籍可能引发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有日渐增强之势.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他们不仅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经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无形中也推动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的介绍和引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支持与解释等方式,在促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借用这一资源,减少并消除相关制约因素,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赢,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女子受辱事件为观察对象,论述了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特点与功能,指出它们具有高度的新闻职业精神、履行华人喉舌职能、维护华人权益和帮助政府改善施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华人社团向政府提交国家文化备忘录,发表文化方面的宣言等,积极谋求华人文化发展的有利政治空间。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扬华人文化,华人成立各种文化社团组织,并举办华人文化节等活动。华人社团的活动和举措具有主导性甚至领导性,它们对于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余年来,大陆史学界对华侨与抗日战争关系的研究硕果累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原因和特点,华侨对祖国抗战的主要贡献,抗战期间有关各方的侨务政策,战时华侨领袖和著名人物以及华侨与太平洋战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蒋氏父子执政时期、李登辉执政时期、民进党陈水扁执政时期、马英九执政时期的侨务政策为主线,通过政治经济及世界大环境背景的描述,配合侨务重点工作的整理及评析,阐述1949年至2011年间台湾侨务政策的嬗变与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