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红芳 《当代亚太》2004,(11):37-46
本文从菲律宾"逆工业化"经济发展的特点,政府与商界的互动关系,菲律宾国内政治发展的需要,华菲族群之间的经济差距,以及菲律宾21世纪外交政策的特点等视角,探究了菲律宾政府与商界逆向应对中国入世和"10 1"的深层原因.中菲两国的经济合作存在着互补的空间,中菲两国高层领导人在处理双边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理智和睿智,决定了在中国入世和"10 1"的背景下,中菲经济政治关系不仅不会倒退,反而将会有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菲围绕南海主权争议不断,尤其是"黄岩岛对峙事件"和"台湾渔民被射杀事件"严重影响了中菲关系,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菲律宾加强海洋管理和海洋执法管理的事实。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上演,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本文试图对菲律宾的海洋管理政策、海洋立法、海洋执法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研究、评析,并期望对我国加强海洋管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举办以黎刹命名的、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来平衡或抑制菲律宾越来越"负面化"的对华认知,并借此丰富中菲关系的内涵,厚植菲律宾对华关系的民意基础,为中菲关系的稳健发展添砖加瓦。2018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菲之前和访菲期间,高度称赞黎刹对于丰富双边关系内涵的价值,这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菲两国对于黎刹的共同记忆。菲律宾对中国的认知和判断是菲律宾对华关系的民意基础,这个民意基础"底子薄",更受到南海等问题的持续干扰。相比于任何其它双边议题都难以回避争议性这一事实,对于黎刹的记忆和纪念近乎"零瑕疵",堪称中菲双边唯一的共同话题,因而具备平衡并抑制菲律宾"负面化"对华认知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2016年杜特尔特总统执政以来,菲律宾政府调整了对华政策,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主动降温的方式,加强了与中国的政治沟通和经济合作,放弃了"联美制华"政策,转而奉行"大国平衡"政策。这种调整使得中菲关系得以平稳有序的发展。不过,杜特尔特总统仍然继承和延续了菲律宾的一些传统政策,主要表现在南海问题上坚持领土要求,坚持南海仲裁案的结果,以及对美国的防务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从二战结束至70年代中期,菲律宾政府对华人实行的严厉入籍政策,使华人在菲律宾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1974年中菲建交后,华人成批入籍,从侨民转变为公民,基本上享有与菲律宾土著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治权益,也因此提升了华人的经济地位.菲律宾华人在继续保持出色的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开始表达参政意识,谨慎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然而,菲律宾社会还存在着排华潜流,影响华人在政治上得到当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其海洋经济潜力并未完全发挥,这是由资金投入不足、科技研发落后、海洋管理机制碎片化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近年来,杜特尔特政府双管齐下,在加强国内海洋治理的同时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以提升本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菲律宾发展海洋经济的新举措为中菲海洋合作提供了机遇,在对菲继续开展援助性渔业合作的同时,中国可重点投资邮轮旅游业、以菲律宾国内市场为主的船舶制造业和港口建设等.研究菲律宾海洋产业现状与发展举措,对中国开展与东南亚各国的海洋合作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9年,菲律宾虽然并没有实现阿罗约总统所期望的善治,但在政治稳定和政府治理方面有很大进展;虽然历经全球经济危机,菲律宾经济依旧保持回升势头,财政收支平衡,通货膨胀率低,投资持续增长;在外交上,虽有南海问题等隐忧,但菲律宾继续推动与国际社会的建设性合作关系,以实现菲律宾的政治与经济安全战略目标,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将菲律宾视为一个坚定的盟友,再次发现了菲律宾在反恐战争中的战略价值,菲美以反恐为契机开展了密切的安全合作。2004年7月菲律宾因人质事件提前从伊拉克战场撤军之后,菲美安全合作遭受重创,但随后又有所恢复。这一时期菲律宾在中美之间奉行"大国平衡"外交,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发展与中国的安全和防务合作,但是中菲之间的外交与安全合作关系未能动摇美国在菲律宾安全合作中的地位。与菲律宾的反恐合作只是菲美安全合作的一个方面,美国更重视发挥菲律宾在其全球军力部署中前沿阵地和安全合作站点的作用,美国的这一意图也反映在2014年菲美《加强防御合作框架协定》之中。  相似文献   

9.
罗曼·王彬是一位为菲律宾民族独立作出贡献的杰出华裔,被誉为“菲律宾革命先贤”。王彬家族是菲律宾望族,在经济、政治界都具影响。但罗曼·王彬的事迹在我国尚鲜为人知,王彬家族的源流及现状也为中菲人民所关注。笔者近年曾对此作过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菲“美济礁”争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济礁”问题是中国和菲律宾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的因素 ,今年 5月 2 5日菲律宾军舰在美济礁附近海域撞沉中国渔船以后 ,两国关系骤然紧张。本文通过大量的事实 ,论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菲律宾对美济礁提出领土要求的过程 ;2 .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美济礁主权归属我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3 .分析菲律宾在美济礁争端上所采用的外交策略 ;4 .中菲两国对美济礁问题的态度。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菲律宾政府在美济礁问题上挑起事端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行为 ,只有维护美济礁及其附近海域的稳定才符合中菲两国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人类学"跨体系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东南亚社会,回应了当下一些热点问题,并提出"跨文化共同体"这一概念。主要结论是:"东盟方式"有其社会文化传统,是一种适应国际形势的策略;中华文化在东南亚是逐渐衰落的,中国比美国更需要"重返东南亚";在民族、社会、国家等多重互动中,文化和人格可以再调适,形成更高层次的认同,这一思路有助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有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国时期的华侨议员选举制度及具体实践,对华侨议员的产生方式及制度规定,具体选举组织和选务工作实践加以介绍。通过对华侨议员群体的居住地区、知识结构、政治立场的分析可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这是了解其政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前提。本文最后对整个民国时期华侨议员参政议政的实践、效果及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从1993年到2013年间越南对中国外交的研究状况。越中关系正常化以后,特别是随着1993年中国研究中心的成立,包括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研究在越南进入一个新阶段。越南不仅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队伍也不断壮大,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不小进展,与此同时涌现出不少关于中国外交的研究成果。然而,至今尚没有专门的文章总结越南的中国外交研究。本文将分析1993年以来越南出版的关于中国外交的研究成果,分为中国总体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和越中关系三个类别,分析各自的特点,并介绍研究机构、队伍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begins by briefly exploring issues of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he 750th anniversary of the city of Kaliningrad/Königsberg. An analysis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Russian regional (Kaliningrad) and national (federal) identity discourses on the political symbolism of the 750th anniversary commemoration is offered, using Russian media reports and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Kaliningrad. German narratives on the political symbolism of the anniversary even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German national identity discourses are investigated via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Kaliningrad and Germany, German media reports, books, films and a theater production about Königsberg.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impact of the German expellee organizations on framing the discourse about Königsberg in contemporary Germany. The article will conclude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various discours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nniversary in the Kaliningrad region, Russia and Germany.  相似文献   

15.
Oren Gruenbaum 《圆桌》2019,108(4):345-353
  相似文献   

16.
This essay looks at a formative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of the Senhor do Bonfim, one of Salvador's most important religious festivals. The essay focuses on the public ritual washing of the Church of Bonfim and the tensions between the Catholic Church, who periodically banned the washing from the larger festival, and a variety of historical actors including politicians, journalists, authors and working-class Salvadorans whose efforts eventually contributed to the lifting of the prohibition once and for all in 1953.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defence of the washing both reflected and contributed to a larger hegemonic process taking place in Salvador after 1930, as actors within Salvador's dominant class accepted and even praised Afro-Bahian cultural practices, including them as integral parts of a larger Bahian identity.  相似文献   

17.
Oren Gruenbaum 《圆桌》2019,108(2):109-115
  相似文献   

18.
The expulsion from Latin America of immigrants from axis countri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s an important but little‐studied episod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role of the US, and in particular that of 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FBI), in their removal has largely disappeared from historical memory.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FBI advanced US commercial interests, and in the process harmed vulnerable people who were subject to these expulsions.  相似文献   

19.
Oren Gruenbaum 《圆桌》2017,106(3):245-25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