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志刚案引发 对收容遣送制度的非议 2003年3月17日,27岁的孙志刚在广州的大街上行走时,突 然被广州市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收容,3月18日被送进收容遣送 站,3月20日上午10时25分孙志刚死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 此后30多天,孙志刚的亲人在广州市奔走呼号,找了几十个部 门,但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因何而死?究竟怎么死的?谁 又该为此负责?4月25日,《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了此事,引起众 多媒体的关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孙案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令亿万国人为之 震惊和悲愤?只因为它使我们第一次开始认真审视自身生存环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6月27日上午被送上刑场的那一刻,原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护站护工乔燕琴也许终于意识到,他的名字将会和另一个人以及一部行政法规的名字一道,写进中国法制史。那另一个人就是孙志刚,行政法规的名字叫《收容遣送办法》。 2003年3月18日晚10时许,在穗打工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没有随  相似文献   

3.
一、赔偿范围问题 (一)侵犯生命权基本内容是侵犯生命安全维护权,也即侵犯人的生命不受外来非法侵害的权利。孙志刚案就是典型侵犯生命权的案例。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件,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站。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广州发生了一起至今仍倍受国人关注的案件,在广州市打工的湖北籍青年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先被广州市天河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带到派出所盘问,后被作为“三无”人员送至天河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和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过程中因遭被收治的其他人员殴打致死。这一事件发生后,由于新闻媒体及时报道,以致国人皆知,北京邮电大学许志永等三位法学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等五位法律学者联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特别调查程序,审查《收容遣送办法》,罗干、周永康、张德江…  相似文献   

5.
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案令舆论哗然乃至激起公愤,这无疑是今年继孙志刚收容被伤害致死案之后,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又一起重大案件,刘涌改判案已经成为上至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津津乐道的焦点.据法制日报网站和中国普法网9月3日报道,"据可靠消息,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的辽宁刘涌一案,已引起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抓紧对此案的审查."近年来,从刘晓庆案到孙志刚案,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可谓由来已久.刘涌改判死缓案再次让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升级,人们正在对处于舆论哗然和民怨沸腾背景之下的司法审查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6.
在广州打工的湖北籍青年孙志刚被惨无人道的收容制度打死了!我没有震惊感,因为3年前我在<我向总理说实话>中揭露过据称是中国最文明的地方--上海,是怎样地残害千千万万被收容的农民工的;后来,我到了首都北京,我编发过国务院小城镇办公室关于农民工在北京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系列调查报告;再后来,找我来诉苦的被收容过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了;再再后来,我无奈了、失望了,常常想到可怕的暴力革命和"9·11"恐怖主义.但当我得知孙志刚被打死的消息的时候,还是失声痛哭起来,因为孙志刚是替我而死的.  相似文献   

7.
“孙志刚案与违宪审查”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少岭 《中国法学》2003,(4):189-192
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学院、《法学》月刊社联合主办的“孙志刚案与违宪审查”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6月 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 4 0余人到会参加了研讨。与会学者把孙志刚案件放在一个社会变革和法治发展的背景之下 ,围绕着宪法权利的保护和在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紧迫性进行了研讨。关于法学界对孙志刚案的反应湖北籍青年孙志刚先生在广州被错误收容并被毒打致死事件 ,引起了全国乃至国外的广泛关注。贺卫方认为 ,孙志刚案件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假若类似的制度缺陷得不到解决的话 ,每…  相似文献   

8.
2003年3月20日西安违规滞留民工,公安局长亲自向民 工道歉一事已经被多家媒体报道和讨论。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 重视,说明该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结合同样是发生 在3月20日的孙志刚一案,说明此类事件不分地域,问题出在 制度上,但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不从根 本上解决,还会有更多的人步他们的后尘。所以,作为一名法律 人士在分析西安警方违规滞留民工一案时,对民警向民工的道 歉一点也感动不起来。  相似文献   

9.
来粤务工青年孙某被广州一派出所收容并惨遭毒打致死的事件,在被媒体广泛关注后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据5月1日的《北京青年报》报道,广州市公安局就此案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孙志刚被打与警察无关”,“可能是在医院被同房的8个人打的”,而且“这8个人分布在全国8个省份,都已经不在广州了”。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个说法的言外之意是,对于孙某的死,一是警察没有任何直接责任,二是打人者已经失散,本案即成了无头悬案。一个人被无辜打死后,即便打人凶手散失到全国,是否应当继续追查?是否可以继续追查?这两个问题我没有兴趣讨论,因为,…  相似文献   

10.
11月7日上午9时,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门前来了很多媒体,他们将旁听一起敲诈勒索案。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为什么会引来那么多媒体呢?原来,今天站在被告席上的被告人也是一位”记者”,他是中国投诉网的工作人员,手持该网站记者证记者李凌。李凌敲诈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中国直销业的巨头——完美公司。  相似文献   

11.
徐宇丹 《中国律师》2003,(11):44-46
发生在今年春夏之交的“孙志刚案”,引发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孙志刚因未携带身份证,无端被收容直至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人们在愤慨之余,在关切处理结果之际,5月16日,三位青年法学博士以公民的身份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6月20日,国务院发布第381号令,决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国务院以超乎寻常的工作效率,出台了体现权利本位、人文关怀的新法,果断地废止了收容遣送办法。这样的速度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教授、出版专家、退休干部,为孙志刚案上书的3博士之一许志永,都是5月1日以来,在各地法院上岗的2.7万人民陪审员中的一分子。担当着这个颇受争议的角色,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相似文献   

13.
孙志刚之死是中国公民权利的里程碑,其标志着颇具中国特色收容制度的终结,也宣告着新救助管理时代的来临。从三博士上书、法学专家声援到媒体的强大鼓呼,民意显示了不可遏制的力量,种种外力作用,强制收容的恶法终于破冰。从“强制收容”到“救助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彰显了一个负责的政府对民众权利终极的关怀,其以清明的姿态,维护了宪法母法的权威,对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公众利益,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位中国公民日前的一个举动引人瞩目——可能也引人侧目。他们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对一个行政法规进行违宪审查(见5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那个有“违宪”嫌疑的法规是个什么“东东”?区区六百字,寥寥十二条,可是从1982年5月12日发布施行至今,太岁头上没人给动过土,那就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而它的“实施细则(试行)”从1982年10月15日开始“试行”,“试”了二十多年还在继续“试”着。事情的缘起是近期影响巨大的武汉青年孙志刚命丧广州收容救治站事件。 这个事件的最新进展是“涉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公安机…  相似文献   

15.
焦友龙 《检察风云》2003,(13):56-57
湖北青年孙志刚命丧广州收容救治站事件发生后,引起舆论再次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公民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而随着《立法法》的出台,这一制度的合法性也存在重大问题! 《了望》周刊最近载文指出:“孙志刚事件”和三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事件,也许将被记入中国依法治国的历史之中:这是中国公民首次行使违宪审查建议权,由此引发的关于全国人大应当尽快启动违宪审查制度的讨论,也将对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最近,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又成了新闻人物。由于他那储存有重要科研资料的手提电脑在街头被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呼吁恢复“收容”制度。钟院士认为:在收容制度存在的时候,尽管有不该收容的人被收容了,但当时的收容制度还是比较有效地管理了流动  相似文献   

17.
1989年3月25日晚8时许,在青岛市火车站前,一个危急的场面呈现在人们眼前。火车站材料库的屋顶上站着一男一女,朝路上行人扔瓦片,铁路公安消防人员喊话让他们下来,他们根本不听。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交通被堵塞,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这时,从人群中冲出一个青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律师》2003,(7):63-63
6月10日,孙志刚案一审宣判的第二天下午,北京市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专业委员会与天则经济研究所(天平网)、清华大学宪法与公民权利中心召开了“孙志刚案一审后的法律思考”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律师,以孙志刚案的一审判决为切入点,集中研讨了孙志刚案引发的宪法制度与公民权利保障问题,并根据掌握的事实对案件审理提出了质疑。参加研讨会的有国家行政学院杜刚建;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晨光、王振民;天则经济研究所盛宏、张曙光;律师张思之、吴革等50多人。与会者认为,孙志刚案的发生,是我们社会的耻辱,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耻辱。类似案件的频…  相似文献   

19.
上海铁路警检联手破获一起特大非法经营工业盐案 2001年3月11日上午9时许,上海市铁路公安局杨浦站派出所接到群众电话举报,有人从安徽省定远县发往上海何家湾车站的工业用盐已到达.接报后,杨浦站干警与上海市盐务局稽查大队人员对停留在何家湾站一节车皮内物品进行突击检查,确属工业盐.3月12日上午,当提货人唐保宏来提货时被当场抓获.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5月14日下午,鲁北大地上发生了一起被网民称为"中国劫持直升机第一案"的事件,一时引来国内外关注。该事件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幕?通过对该事件及相关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的深入采访,笔者试图澄清整个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