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确有少数的“混官”。这种干部讲学习坐不住,讲应酬能对付,常出入于酒家、舞厅。这种干部办事讲义气不讲正气,讲交际不讲原则,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见礼就收,来者不拒。这种干部下基层“四个轮子转,隔着窗户看,中午一顿饭,下午往回转”;农忙时身穿西装,手撑阳伞,站在田边,听听汇报,走走串串。这种干部嫌贫爱富,热衷于与外商、大款、企业家交友,名曰“工作需要”,却不愿接触一线的工人、农民,遇到上访群众,更是一推了之。这种干部群众极为反感。不把他们当“××书记”“××长”看待,更不以同志称呼,…  相似文献   

2.
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与孔子是相通的,都强调真正的道德是自由意志的一贯性。“乡愿”出自孔子的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在《论语》中批评乡愿之徒,也就是地方上的好好先生,对谁都关系处理得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所有人都说他好;但这种人内心并不是出于道德目的而是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在某县的一次人大代表建议督办会上,一位人大代表在签署对办理结果的意见时直言不讳地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不签关系字,不签人情字,不签违心字,不签人民不满意的字。”这种敢于较真,不和稀泥,不给政府“留面子”,对选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眼下,一些部门在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时,不是在“办”字上下功夫,而是在“答”字上做文章,不少问题虽“老生常  相似文献   

4.
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的人分不清“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知识产权涉外保护”的区别。当提到将“国际保护”列入国际公法范围时,他们认为这是混淆了“公权”与“私权”,认为一国在保护外国人的知识产权时,只能依本国民法(即私法)。事实上,这里讲属于国际公法范围的,指的是一国怎样依照它加入的公约的要求,以“国家”的地位调整其国内法,使之符合公约,从而在其以国内法从事涉外(及不涉外)的保护时,不致违反国际公约。这与“以国内法进行涉外保护”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国际法领域称为“国际公法”的,是真正的国际法,而称为“国际私法”的,则是各国国内的涉外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5.
一、“疑罪从无”原理“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经审查在定罪与否的问题上存在疑问且未得到合理排除的一种状态。一般地讲,就是对刑事案件犯罪事实不能完全确证但又无法完全排除合理怀疑,存在一种认定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一、“疑罪从无”原理“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经审查在定罪与否的问题上存在疑问且未得到合理排除的一种状态。一般地讲,就是对刑事案件犯罪事实不能完全确证但又无法完全排除合理怀疑,存在一种认定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法官不可怠慢人民赋予的权力”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第三次在太原见到山西高院的左世忠院长,聊起新时期法院的工作和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期待时,左院长笑着给记者讲了山西平遥县古城县衙署大堂上的这幅关于做官的劝箴对联。  相似文献   

7.
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发怒”,其缘由是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揽权”、“懒政”、“走样”和“奢华”,总理对此的批评之声一声重过一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逐利”,而一些干部认为这种“逐利”的行为不犯法,并坦然享受其利。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因为它严重腐蚀着干部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郑振成 《中国监察》2013,(20):38-39
天下事知易行难。大家都熟知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解决自身问题的锐利武器,但真要放下包袱、拿起武器的时候,很多同志却在心里犯难。除了批评同级难、批评下级难外,最难的莫过于批评上级。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就严肃批评了有的民主生活会上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  相似文献   

9.
某单位的一位主要领导,谈及工作业绩,总结工作经验,总会诚恳地讲上一句:我和我的同志们共同努力……这让我想到,在我参加某单位的一次述职会上,一位业务干部发言时,讲到成绩,也是说: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这种善于加一个“们”字的言辞,令闻者心生感佩,敬意顿生。在谈成绩、讲问题时,“我”这个单数后面要不要、该不该加个“们”字而变成复数,当然是取决于客观事实。该加就要大大方方地加上去,不该加就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问题在于,虚荣的人、好大喜功的人,平时眼睛只盯自己的名字,放大自己的功劳,待功成名就时,更…  相似文献   

10.
王勇 《法学》1989,(10)
一、法无明文规定的含义法无明文规定。确切地说,是指刑法分则没有对某一种情况是否构成犯罪作出规定。它与那种“刑法分则条文规定得不明确”意义上的法无明文规定,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例如,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存有许多类似“其他方法”、“其他手段”、“其他活动”的抽象笼统规定。这些规定的含义不很明确,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法无明文规定的一种情况。但是,这里的“法无明文规定”是指“法无明确之文”。这里探讨的法无明文规定与“法无明确之文”不同。前者从刑法分则的角度讲,存在着法律“缺乏”的问题,而后者则不存在这种“缺乏”。  相似文献   

11.
《政府法制》2012,(36):10-10
新华网2012年12月5日登载吴定平文章: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所涉范围之广、内容之细,彰显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在网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让人感觉非常“带劲”、“给力”。这种“带劲”“给力”体现在规定本身。细览这八项规定,如强调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等等,不仅具体详细,具有很强的量化性,而且便于监督和实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地普遍推行了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制度,意在加强对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情况的监督。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也有少数单位领导干部的述职“跑了调”。主要表现是:说成绩周到细致,既有全面概括,又有具体事例:说不足,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诸如:“有时学习不够深入”、“有时工作中有急躁情绪”等等。这种喜欢讲优点,不愿意谈缺点的现象,既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内心存在一定的私心杂念,如担心缺点说多了会降低个人威信、影响进步等等。这说明这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还不过…  相似文献   

13.
方圆 《公民与法治》2011,(19):50-50
“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再次将“铁老大”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国人对“铁老大”质疑、批评之强烈前所未有。一票难求,站票、挤票与坐票同价.乘客晚点不退票、火车晚点只道歉……“铁老大”饱受诟病,其问题之多。也许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相似文献   

14.
遮丑之丑     
美和丑是对立的统一,有丑的地方必定有美,有美的地方也必定有丑。至于丑的比重有多大,不在于人们怎样包庇丑、掩盖丑,而在于如何认识丑、改变丑。 这样的话讲了不知多少遍,但还是有些人听不进去。据6月10日《经济日报》报道,在河南省泌阳县召开的全县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该县的一位县委副书记竟发出这样的高论:“谁写泌阳县的批评稿,就是败坏了泌阳形象,谁就是泌阳的败类!”连江泽民总书记都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倡“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发扬光大“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而这位县委副书记,却视批评为洪水猛兽,并推出“批评”就是“败坏形象”,“败坏形象”就是“败类”的封杀公式。这样的大棍,谁见了不害怕?  相似文献   

15.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政府工作报告中言简意赅的一句话,在代表委员中引发持久热议。为何提出这样的要求?怎样真正“创造条件”?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如何形成“批评”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围绕一系列相关问题,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立案程序能将大量案件阻断于刑事程序之外,具有保障人权的积极价值:造成刑事侦查中“不经过调查无法立案、立案之前展开调查又于法无据”之困境的真正原因,不在于立案程序的存在,而在于未在立案程序之前设立只允许进行任意性侦查的初步调查程序。我国刑法的犯罪化范围远小于西方刑法,入审判程序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不低于西方国家.没必要扩大不起诉裁量范围。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公诉时的“证据确实充分”,无论在证据的量上还是质上.都低于定罪时的“证据确实充分”.没必要降低公诉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从“木桶理论”谈检察人才管理李德敏,李宗江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讲的是“如果一只木桶是由许多长短不齐的木板围制而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木板的平均高度,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其说明在一个结构不协调的系统中,整体功能往往取决于质量差的那个要素...  相似文献   

18.
郝吉林 《政府法制》2014,(24):25-25
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他批评当时党和国家组织机构臃肿,“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不改革得不到人民赞同”。  相似文献   

19.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作了较大的改革,由法官主审转换威公诉人讯问,由法官当庭核实证据转换成公诉人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当庭示证质证,增加了庭审中的抗排性。因此,一些文章称新的庭审方式为“控讲式”。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控群式庭审”的提法不准确,它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实质,这种提法是以偏概全。“控群式”庭审来源于荚美法系国家。开庭审判完全采取对抗制程序,强调控、辩双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主导地位,互相对抗、争辩。而法官处于中间消极的地位,充当冲突双方的公断人。这种审…  相似文献   

20.
不真正连带债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真正连带债务研究●蒋万来王良珍关于不真正连带债务,虽然各国民法上无明文规定,但在学说和判例上均以承认和采用为主流。在我国,民法理论界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研究较为缺乏,审判人员对此也知之不多,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往往无所适从。为此,本文拟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