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是少数民族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祭祀仪式中,巫师以有形的身体动作与无形的神灵世界相沟通,是巫和巫舞的重要特征。至近世,大部分与传统的民族年节仪式和舞蹈相融合,其表演形式和功能多已发生演变。近现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基本属于原始舞蹈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2.
正祭祀仪式是以信仰超自然力量存在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展演,是内心信仰世界的外在表达,隐含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民族文化等因素导致原始宗教因素得以较多保留,祭祀行为较为常见。祭祀仪式是一种地域性文化的"灵魂",内涵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祭祀仪式的各种器物如同人们生活中的密码,  相似文献   

3.
浅论佤族木鼓与木鼓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鼓在乐器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和主导地位。世界各民族对鼓的崇敬和追求的程度超过了其它乐器,甚至达到了人格化乃至神圣化的程度。 人们在历史上创造的鼓种类繁多,按其制作原料和形态可分为:木鼓、竹鼓、石鼓、铜鼓、皮鼓、水鼓、象脚鼓、手鼓、腰鼓、西洋鼓等。不论祭祀、喜庆、丧葬、传令乃至战场都使用过鼓,其用途之广为其它乐器所不及。全世界乐器中以鼓声最具有权威性。由此可见,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一种鼓文化。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最原始、最独特、最神圣的鼓,莫过于现今仍保留在佤族地区的木鼓。佤族人认为钢鼓是“乐中之母”,木鼓则是‘通天之鼓”。  相似文献   

4.
“孕育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许多农耕民族都曾存在过的农业祭祀。作为古老的原始宗教祭仪,它寄寓着农业民族的许多观念和信仰,在农耕社会中经历着传承和蜕变的历史演进过程,近代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中还有遗存。透过“孕育仪式”的文化表象,我们依稀看到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把握自然规律过程中所走过的一段曲折而漫长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自治县。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农业祭祀等。  相似文献   

6.
《阿佤山》是一部反映佤族人民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守护的主题的民族影片,展现了佤族红毛树、木鼓等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拉木鼓活动是佤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灵魂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因此,拉木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佤族人民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即使佤族拉木鼓文化的价值发生巨大转变,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佤族传播拉木鼓文化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7.
文艺起源与巫术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舞蹈、雕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是从原始的巫术和祭祀文化中产生的。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以艺术为手段达到神人沟通的目的,而艺术形式和内涵又在巫术文化的发展中走向深化和成熟。文艺的起源与发展,与巫术、神话、图腾等多种文化观念的交织融合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规划思想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原始规划思想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二元宗教文化特色。在传统聚落原始规划思想中 ,凝聚着古代百越文化、傣族村社文化、原始宗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内涵。研究其文化内涵 ,探索其演变规律 ,对科学规划傣族小城镇和发展傣家“乡村旅游”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自治旗是我国三少民族自治旗之一。她成立最早、面积最大、位置最北、资源最丰富、文化最独特,自治旗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鲜卑根祖历史、原始的森林生态和神秘的军事后勤基地设施,大多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是我们向外充分展示魅力鄂伦春的最有效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宣传部门立足实际,做好五篇特色文章,全方位向外展示了鄂伦春的独特魅力。一、做好鄂伦春的民族特色文章鄂伦春民族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留下了五彩斑斓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狩猎祭祀、宗教图腾、音乐舞蹈、服饰语言等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闫峰 《前沿》2008,(7):85-87
佛教之于大理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佛教依附于大理统治者,与云南多民族复杂的社会政治体制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并成为大理国统治的精神武器和思想基础;同时,由佛教为主体宗教内容而衍生出来的寺院经济和庙会,则是西南民族经济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形态。另一方面,佛教与云南固有的丰富的巫教、本主和土主崇拜等原始宗教与文化相融合,成为云南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习俗以及社会生活起到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中就已记载了包括哈尼先民在内的“和夷”分布在自雅砻江流域以南的广大西南地区。至迟到唐代,哈尼先民已进入红河地区。红河南岸哀牢山腹地的地理阻隔作用,以及梯田内封闭的农耕生产体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使得红河哈尼族社会中保留了大量原始文化遗存。造型文化即是这一原始文化的形态之一。哈尼族造型文化由原始工艺美术、器用文化、建筑艺术(环境文化)组成。在这种造型文化中,实用原则、宗教内涵大于审美的形式法则,审美的形式法则较为初始、朴稚。在形式因素、造型特征之下呈现为隐层的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4)
我国西南边疆的民族地区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地缘政治的特点,该地区不仅有跨国民族,而且宗教也有跨境的特点。弄清楚维护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理论内涵,探讨地缘因素下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有助于解决保存和发展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色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肖毓 《人民论坛》2010,(12):196-197
布摩是布依族民间从事祭祀、占卜、禳灾、驱邪等活动的人,这些民间活动曾一度被视为原始宗教的残余、迷信,布摩也被简单定义为"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实际上,布摩一直是布依族精神文化领域的灵魂人物,在布依族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代西方于中法战争之后对西南边疆的宗教文化同化,可以说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兴起之际,由外来文化影响的边疆民族向“国民”身份转化的一种契机.其间,晚清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播,首先促成了对边地民族传统“蛮夷”身份的消解;至民国,面对西方宗教传播蔓延的势头,政府及社会精英均深感忧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边疆少数民族、政府和社会几方面力量,共同开启了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由“蛮夷”向“国民”的转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布摩是布依族民间从事祭祀、占卜、禳灾、驱邪等活动的人,这些民间活动曾一度被视为原始宗教的残余、迷信,布摩也被简单定义为"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实际上,布摩一直是布依族精神文化领域的灵魂人物,在布依族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彝族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变化 彝族宗教起源于彝族母系社会时期的社会狩猎生产。彝族古代先民在母系社会时期,不但有了宗教,而且有既是氏族首领,又是领导狩猎生产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呗耄,并有专门的宗教活动地点。彝族古代先民在狩猎生产活动的前后,都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或将前人的狩猎生产活动再现一次,以示狩猎生产前的演习,或将本次狩猎生产的经验教训作一次形象性的总结。于是,便产生了彝族古代先民的原始宗教及原始宗教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17.
佤族木鼓舞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的木鼓首次搬上舞台是在1978年举行的“云南民族舞蹈调演”上。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创作表演的集体舞蹈《木鼓声声向北京》将象征着幸福、吉祥的木鼓敬献给首都北京,该节目由此获得了云南省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优秀节目创作三等奖;并在1980年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荣获成绩优良奖。1984年,沧源县文工队再次以木鼓为题材创作了男性集体舞蹈《拉木鼓》,并在当年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民族舞蹈会演”中荣获了编导二等奖,作曲、创作三等奖和集体表演奖。木鼓文化成为了佤族文艺创作的一个视点…  相似文献   

18.
张泽洪 《思想战线》2012,38(1):115-119
鬼主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祭司的称号,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鬼神崇拜的产物。鬼主制度在西南乌蛮系统部落普遍推行,是原始宗教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结果。历史上原始宗教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大小鬼主与唐宋王朝的朝贡关系,有助于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维护。  相似文献   

19.
解读西南少数民族崇尚的色彩语言—"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语言是指人类社会中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色彩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西南不少民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贵,就在于色彩语言中的"黑"能传递出他们所企盼的信息。影响民族尚黑习俗形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西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二是原始宗教;三是历史上的文化接触与融合。但民族尚黑习俗的形成并不要求这三大因素必须同时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