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同志,在青少年时代就牢固树立了“为中华腾飞世界”、“为中华之崛起”的目标,因而发奋苦读,孜孜不倦,并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一九一○年春天,十二岁的周恩来同志随伯父到东北,先后在铁岭银冈书院和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学校里,他读了很多象《革命军》、《警世钟》、《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和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及《苏报》一类的书报。民族危机,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政府腐败的现状,激发他树立了改革社会的志向。有一次,东关模范学校校长在课堂上问学生们为什么读书,学生们有的说为光宗耀祖,有的说为升官发财,有的说为知书达礼。当问到周恩来时,他慷慨作答:“为了中华之崛起!”由于周恩来的南方口音,校长没听清楚,于是周恩来又坚定而平静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与众不同的回答,表明了周恩来同志从小就有非常明确而宏伟远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是因为他们将自己与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解并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3.
王锐 《北京观察》2024,(1):42-4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长期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并在各个领域中作出了理论建树。2023年是周恩来总理撰写《我的修养要则》的第80年。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总理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第一条即提出“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足见他对学习的高度重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终生勤奋学习,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都是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周恩来就是其中最光辉的典范。救国兴邦的奋斗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他为了中国的独立、强大和昌盛而矢志不渝、奋斗终身。早年,他远离祖国,东渡日本“?密群科”,探索“中华崛起”、“腾飞世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是伟大而辉煌的一生。他在长达5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工人阶级的优良品格于一身,形成了鲜明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共产党人活力的崇高精神,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坚定信仰开拓进取周总理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追求真理,崇尚理想,“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他东渡日本,考察欧洲,对各种思潮进行比较,终于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始终奉行着“我认的主义一定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在革命实践中,他加强理论的学习,注重锤炼自身的…  相似文献   

6.
备课卡片     
在一次研究、讨论话剧剧本《屈原》时,周恩来总理根据自己阅读过的新剧本及有关资料,详尽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历史剧创作的几个原则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他讲完话后,笑着问身边的一位同志:“你的意见?”那位同志不加考虑地回答:“没有意见,同意您说的。”周恩来总理听后很不高兴,严肃地对他说:“一个共产党员,怎么可以没有意见呢?遇到问题,你不思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新中国的日子里,周恩来从不居功,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经常用“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句话鞭策自己,勉励别人。当众自我批评周恩来是我党富于自我批评精神的典范。他总是说:“我是一个有缺点,犯过错误,目前还有缺点、错误,但又在不断改正自己错误的人。”“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们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早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他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自我反省,并要求党中央给他三个月的时间专门读书和总结党内斗争的历史经…  相似文献   

8.
《传承》2006,(Z1)
1949年10月1日清晨6点,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还在办公桌前忙碌着。此时,北京城内外的30万各界群众带着喜悦正赶往天安门广场,参加属于他们的隆重盛会。周恩来一次次打电话给卫士值班室,询问毛泽东休息了没有。当李银桥又一次回答仍未休息时,周恩来着急了“:你们要想办法催他休息嘛!下午2点还要开会,3点要上天安门,你们要想办法劝他早些休息。”李银桥轻轻走进了毛泽东烟味呛人的办公室,小声将周恩来的话报告给他听。可毛泽东直到把所有文件都批阅完毕,才离开办公桌。他又走到院子里散了散步,舒展了一会筋骨才上床睡觉。睡前他叮嘱李银桥“:…  相似文献   

9.
母亲是一所学校,这个道理,是我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中,从善待被老师视为“弱智”的发明家爱迪生母亲那里悟出来的。周恩来年幼时在其养母的谆谆教诲下,小小年纪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志。母亲,多么亲切的称呼,多么神圣的字眼。伟人、名人的成就里有母亲的心血,普通人的成长中有母亲的付出。列宁曾说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要取决于这个社会妇女解放的程度。自1908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妇女游行示威,争取女权的那天起,妇女解放运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今天,我们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06,(Z1)
在长期对外交际中,周恩来以机智幽默一次次地巧解人意,化险为夷,深受众人的敬佩。—次,周恩来接见了一位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恩来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却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叫马路。”—次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略微思索后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众人一头雾水的样子,他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  相似文献   

11.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2.
一次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位西方记者就敏感问题发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从侧面回避,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有18元8角8分。”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他又解释道:“中国人民银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9周年,由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满威利基金会、何东舜铭国际文化基金、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大公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和作为支持机构的“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生平业绩展于2月26日在香港浸会大学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4.
斤斤计较见精神□湖北杨祖凤周恩来总理生前很爱“斤斤计较”。他在就餐时“斤斤计较”。由于工作经常连轴转,他很难按时回家吃饭,往往是工作到哪里,就在哪里简单用餐。这种工作餐,周恩来都如价付钱。他在用车上“斤斤计较”。他不仅去公园、到理发店坚持用车交费,而...  相似文献   

15.
<正>(上接总第326期)"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先后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读书,张伯苓对他很赏识,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多年来,他们之间一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周恩来1913年暑期考入南开中学,入乙三班(后改丁二班)。那时他的伯母住在天津河北区元纬路元吉里2号,生活拮据,所以周恩来上学时经济很不宽裕,他住在学校里,只有星期日才回到伯母那。周恩来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又很有社会活动能力,刚刚过了一个学期,他这方面的才能就显露出来。1914年3月,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于1931年12月底到中央苏区,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在苏区共呆三年。“中央苏区时期的周恩来与毛泽东”——这个问题一度曾成为国际间中共党史关注者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而国际上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作俑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叛徒龚楚。他在五十年代前期写的那本《我与红军》的所谓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是衔“左”  相似文献   

17.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18.
西哈努克: 有句法国谚语说:“无人能在自己的国土上被奉为先知圣人。”可是周恩来却是一个例外:他在自己的国家里深受人民敬仰,尤其受到年轻人们的崇拜。在他去世之时,整个中国泪雨滂沱,一片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的高尚情操与干部自我修养思想杨增和席富群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他离开我们虽然已经20多年,但人们仍然十分怀念他,崇敬他。生前,他是一个“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但在人民心中仍然为他树起了座座丰碑。周恩来出生的时候,中...  相似文献   

20.
正家风对人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却深远、深刻。周恩来曾说"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制定了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从周恩来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青少年读书时代,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贴着他手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理、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