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访美游思录     
当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飞机终于在美国洛杉矶市平稳落地。这并非是一次普通的旅游,这是自美国“9·11”事件后,中国文联应美国洛杉矶市文化局邀请首次组团与美方进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试评印度的“无形国力”———兼论美国对印度的国际战略地位的评价沈元加南亚“处于美国对外优先考虑问题表的中高偏上的位置”,“美国在南亚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只有一些主张和倾向”①,这是美国南亚问题专家科恩教授的看法。美国决策层战略远见和战略运筹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9·11”是影响21世纪国际关系的重大事件。它凸显了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改变了美国人的心态,影响了美国的国内政策及外交战略,进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9·11”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对这一事件进行总结反思。小布什总统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物,而美国目前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反思这一事件的根源及影响,客观看待中美关系发展、中国崛起等一系列问题,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际舆论认为,美国忙于反恐、伊战和中东民主改造,似乎对自己的战略“后院”——拉丁美洲的关注明显减少,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似乎变得无足轻重。有的西方学者称这是一种“仁慈的忽视”,有的美国学者则惊呼“美国正在失去拉美”。其实,从3月8日至14日布什的拉美之行就可以看出,美国实际上“很在乎”拉美,正在努力调整对拉美的政策,重新拉回渐行渐远的拉美。  相似文献   

5.
一、实现了对克林顿总统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巨大转变 二战以来,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大体上分为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和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扩张战略。目前美国仍然处于这一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总的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有“三大支柱”,即安全、经贸和人权。主要是因应2001年“9·11”事件和国际恐怖主义,乔治·W·布什总统在美国的综合实力基础上,借助反对恐怖主义之机维持冷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和“领导地位”,推出其国家安全战略即布什主义,强调军事主义,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随着安全形势的变化,美国先后三次调整其军事战略,相继出台了“地区防务”战略、“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和“营造、反应、准备”军事战略,从这三次调整中大体可以看出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脉络。(一)军事战略的进攻性逐渐增强。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内涵、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称之为“新经济”。令我颇感兴趣的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和科技发达国家不在少数,为什么“新经济”偏偏率先发生在美国?这问题过于浩繁,远非千余字可释解,但仍觉得有必要浅谈一二。 国内许多研究者十分强调政府调控和干预对美国“新经济”的促进作用,如政府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即所谓“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等。然而这种论点无法解释,为什么政府同样进行了大量科技投入且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性更强的欧洲和日本没有出现“新经…  相似文献   

8.
今年美国当地时间5月1日深夜,奥巴马总统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在“9·11”恐怖袭击发生近10年之后,事件元凶——“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终于在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市被美国海豹特种部队击毙。拉登时代已经结束,但是这并不等于恐怖主义和“基地”组织的消亡。其实早在这之前,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头号恐怖分子”已经易主。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并颁布了新版《国家反恐战略》(以下简称“战略”)。④这是美国继2003年和2006年后发布的第三部国家反恐战略,是对前两部反恐战略的继承与深化。“战略”发布在美军击毙本·拉丹后,目的是针对全球反恐形势的新变化,重新调整美国具体的反恐目标、指导原则、重点区域,指导美国“后拉丹时代”的反恐行动。  相似文献   

10.
欧盟的对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主张在资本主义阵营里实行“分工”:美国承担“全球性”任务,西欧承担“地区性”任务。其用意是限制西欧对外活动的范围。由于在冷战期间美国是全球性力量,西欧是地区性力量,西欧只能在事实上被迫接受这一主张。冷战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欧盟的综合实力超过了冷战时期的欧共体,它开始从地区性力量向全球性力量逐渐过渡。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它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承担“地区性”的任务。为此,欧盟制订了一系列对外战略。其对外战略的总目标是使自己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一极,该目标是与美国维护自己超级…  相似文献   

11.
5月28日,在巴格达“绿区”的伊拉克总理办公室,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罗克和伊朗驻伊拉克大使哈桑·卡齐米·库米就伊拉克问题进行了约4个小时的会谈。这是自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两国最高级别的公开双边会谈。对美伊这次对话,国际舆论评价不一。部分舆论认为,会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双方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相似文献   

12.
研究美国的战略决策能力,对判断美国全球地位走势有重要指标意义。本文试图评估冷战结束至今美国战略决策能力的变化及其对美国全球地位的影响。在确立了“认知力”、“谋划力”和“执行力”三个分析层次后,笔者评析了冷战后美国四届政府的战略决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到目前为止,美国仍处于持续的战略决策困境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全球地位。  相似文献   

13.
英国缘何在科索沃问题上如此好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中,英国可谓是美国最坚定的追随者,因而布莱尔有北约“孤独的战争领导人”之称。英国为何在科索沃战争中如此好斗,布莱尔这位二战后出生的高贵文雅绅士何以变成一个狂热的好战分子,这是个值得探讨和回答的问题。首先,借助美国的“...  相似文献   

14.
欧亚大陆一直被地缘政治学家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也是霸权国家和谋取霸权的国家试图施展自身控制力的地区,而欧亚大陆中路地区更是在地理上和战略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寻找机会在该地区扩大影响,而“9·11”事件的发生和随后进行的反恐战争,使美国十分顺利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是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巨大收获,但事实上,美国之所得又远远超越了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道德”这一角度入手,对美国近年来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道德意识进行深入挖掘,结合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并和与之毗邻的后现代派小说进行比较,得出新现实主义小说中蕴藏着一股强大的道德重建意识的结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美国文学发展趋势,使读者对文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08年7月31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公布了2008年版《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美国今后构筑国际安全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展示了未来美国战略转型的动向,这势必给今后一段时期的国际形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月8日至14日,美国总统布什出访巴西、乌拉圭、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和墨西哥等五个拉美国家。这是布什执政以来访问拉美国家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重大的外交行动标志着美国重拾“后院”的决心.昭示着美国对拉美政策正进行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8.
事物多样性是世界客观现实。各国国情也是多样的。根据自己国情自行决定本国的社会 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各国的固有权利。任何别国不得干涉。美国从自己霸权利益出发, 侵占伊拉克,进而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企图以伊拉克作为跳板和样板,将美式 “民主”、“自由”制度和价值观强加给所有中东国家。这违反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完 全脱离了中东地区的实际,是注定行不通的。现在美国表面上在伊拉克进行了“权力移 交”,实际上仍对伊实行军事占领和变相统治,使伊乱局难以缓解。从美国制造伊拉克这 个所谓“民主”、“自由”的“社会与政治实验室”之结果看。美国如果坚持推行“大中 东民主改革计划”。只会加剧这一地区的动荡和混乱,美国也将更深地陷入漩涡、泥潭而 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19.
金波 《国际安全研究》1994,(3):23-31,58
本文以法理学原理为基点对国际人权的历史沿革、法律界定、运作限度以及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作者认为,国际人权作为一种新的权利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少数西方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相互合作、长期斗争的产物,是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国际化的产物,是对传统的权利框架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国际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法律的范畴,它依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双重结合而存在,且由两者的双重限约而生效。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相互协调和双重保障使国际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运作有效的权利形式一基于对美国“人权外交”理论依据的考察,作者认为,“人道主义的干涉”这一国际“例外”主义原则就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而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有为现代国际法学家们所接受并纳入国际法的正式条文中,所以它不具备国际法的效力和权威。因此,美国“人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非法的国际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全面评估了“9·11事件”以来10年所谓“反恐时代”对美国内政外交的重大影响,认为美国在过去10年“超越反恐”的种种做法虽产生一定收益,但从长远看极大消耗了美国国力,导致其今日的内外困局及发展方向迷失。终结“反恐时代”虽然成为战略必须,但美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否因此而重新确立,从奥巴马“新政”实践中仍难有明确答案。近期看这将取决于2012年大选,但最终则取决于美国能否丢弃霸权心态,理性看待自身和变化了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