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论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三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江胜 《湖湘论坛》2010,23(6):126-128
围绕美国军事战略制定的依据,从制约与主导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两个方面,着重概括了美国对华战略考虑的战略需求以及对来自所谓"中国威胁"的认知。实际上,美国对华军事战略考虑是基于其战略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2.
特朗普上台执政以来,美国对华态度趋于强硬有多重动因,其中制度与经济是两个重要方面,而制度对立是根本性的,将长期发挥作用。制度对立影响美国对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判定,制约对华战略信任;促使美国鹰派谋求与中国打新冷战、实现经济"脱钩"。但是,对总统特朗普来说,出于美国经济利益以及其竞选连任的考量,美国需要与中国保持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经济关系,并且从策略上采取对华强硬姿态,以谋取经济博弈中的有利态势。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由"接触制衡"转向"超越性接触",由"应急防御"逐渐转向"常态进攻"。防御性的公共外交理念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仍面临着国际政治体系与秩序、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中美固有矛盾及分歧以及领导人执政理念及个人偏好的制约。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转变具有同步性与协调性,是美国全球战略完善和体系变革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新型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应对这一外交转变,并在对美公共外交中构建适合中国的新型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4.
刘早荣 《理论月刊》2008,9(4):138-142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就出台了对华遏制政策,为实现遏制的目的,在经济上对华推行贸易禁运政策.美国要求日本配合美国的对华禁运政策,但日本对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是否明智表示怀疑,虽然在政治上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贸易上则企图维持与中国的贸易关系.鉴于日本的对美依附地位,日本表面上接受了美国的对华贸易禁运政策,但却在利用一切机会突破美国的限制,并利用对华贸易禁运问题与美国讨价还价,实现日本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从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来看,美国将继续贯彻以反恐防扩为重点的全球战略.在这个战略中,中国虽然是最重要的"处在战略十字路口"国家,但不是敌人.美国要塑造这些"路口国家",防止它们选择同美国敌对的战略.美国对华战略仍然是以合作为主,同时辅以防范和牵制.  相似文献   

6.
近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优势地位展开对华舆论攻势,就病毒来源、疫情发生、疫情信息、中国援助、中国与世卫组织关系等方面肆意抹黑中国、污蔑中国,其种种言行举措呈现出攻击中国政治体制、诋毁中国国际形象、动员美国全社会力量及其他西方国家参与对华舆论战等新特点和新趋向。究其本质,美国特朗普政府因大选需要而甩锅中国,是其直接动因;不断强化对华竞争战略,则是深层根源。如何理性应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抹黑污蔑,成为当前中国面对的一大重要考验。  相似文献   

7.
由于东亚地区战略地位上升,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洲"。美国东亚战略做了新的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在东亚的军事优势、试图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推行积极的东亚参与外交。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涉及对华强制性接触、单边压力下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尽管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是应该理性看待其影响的限度。  相似文献   

8.
2020年是中欧关系的"大年",双方安排了一系列高层会晤活动。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中美经贸摩擦成为影响中欧关系的重要因素。新冠肺炎疫情为中欧合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欧之间相互援助和支持,在复工复产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擘画疫情后双方合作的蓝图。美国因素的干扰也让中欧关系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美欧在对华问题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未来,中欧合作的机遇和潜力仍然巨大,欧洲寻求对华务实合作的动力依然强劲。  相似文献   

9.
曾静 《理论月刊》2009,(7):52-54
1943年2月至4月,宋美龄应罗斯福总统邀请访问美国期间,先后在美国国会等地发表过7次正式演讲.其意义与影响表现在:首先,增进了美国朝野对中国的了解;其次,争取到美国对华更多军事援助;第三,推动了美国各界为中国募捐;最后,促成了美国国会废除<排华法>.总之,她的演讲对中国继续抗战以及提高国际地位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后,新崛起的神权政治意识形态与旧的地缘政治思想结合,在美国国内形成"新冷战意识形态"。美国对华宗教渗透出现与"新冷战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本诉求正是以《国际宗教自由法》为标志的"新宗教治外法权"。一、美国对华宗教渗透新模式"渗透"一词有时会给人"遮遮掩掩"、"捎带"  相似文献   

11.
屠克 《人民论坛》2011,(8):196-197
以评价理论的介入子系统为理论框架,以美国媒体有关《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新闻语篇为语料,探讨具有介入意义的语言资源在中介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究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根源。分析表明:在美国媒体垄断集团控制下,美国政府"世界霸主"的自我定位成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价值观,美国公众意识形态被中介化。  相似文献   

12.
卢占凤 《求索》2013,(9):263-265
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美国的直接投资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研究了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变化、行业特征和投资区域分布。当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还是中国市场管理制度及法律的不完善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3.
范海君 《求索》2011,(12):39-41
本文对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不同行业出口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间接地对中国的制造业、能源开发或开采业、服务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促进作用。中国通过吸收美国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提高自身出口竞争力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隐患,这是目前中国在引进外资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5月29日至6月9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率一干人马,"浩浩荡荡"赴美国访问,进行所谓"点亮台湾、民主伙伴之旅",激起了一些涟漪。蔡英文此行主要有三个看点:一是与美国政府主管对华对台政策事务的官员及国会议员会面,到美国智库发表公开演讲,向美国"交心",以获取美国支持。二是参访硅谷知名企业,为民进党2016年再度上台后"壮大台湾"取经。三是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台政策的逻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对台政策取向是由美国追求最大的外战略利益决定的,其选择的逻辑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但美国国家利益观的内在矛盾又必将导致美国政策对华、对台政策的不稳定性,影响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输出在美国的对外关系史上始终以不同形式存在,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起到重大的作用。大陆扩张时期,区别于欧洲的先进的"共和民主制"政体成为美国在美洲扩张的旗帜;海外扩张时期,提出"理想主义"外交来与欧洲的强权政治竞争,力图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冷战时期(1946—1991)"自由"、"民主"是美国"遏制"和铲除共产主义的工具。冷战后,美国更加重视以"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整合(integrate)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价值观输出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经济民主问题一直是影响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重要因素.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国内围绕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年度审议以及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中美WTO谈判,乃至当前美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否认,认为中国"经济民主化水平"不达标.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经济民主问题的实质及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走向,就美国对华经贸政策与中国经济民主进程进行关联性分析,并对中国新时期经济民主建设进程中如何应对美国的挑战提出政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懋君 《传承》2012,(10):78-79
1942年至1943年,宋美龄以治病为名赴美进行了将近七个月的访问。此次美国之行使美国公众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抗战,直接促进了美国舆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促进了美国政府对华援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取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自2009年底奥巴马宣布他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以来,美国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融军事、外交、经济与意识形态等手段于一体的“重返”亚洲战略,尤其是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部署和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强化对华战略制衡和防范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到双边全面加强对华竞争姿态。美国的“重返”给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带来新元素,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出现一些新变化。一、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加大首先,美国着力打造同盟及伙伴关系网络,对华实施离岸制衡的后果是:亚洲国家在安全上进一步陷入选边站队的处境。尽管无需夸大由此可能给中国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但它却是美国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为重返亚洲,宣布了“新军事战略”;为应对中国军事发展产生的影响,又打造出“空海一体战”的对华战略。且为确保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亦加强与盟国之间的军事合作。自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后,日本、印度等区域外大国也随之介入,使南海问题更趋复杂化,加之美菲军演正朝着着眼于中国的多边合作框架转变,故南海领土争议有可能升级为更严重的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