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不仅孕育出了儒家的重日用伦常,鸢飞鱼跃的生命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进而演化为和谐中庸之美,也孕育出道家达生、齐生死,从而达大道的生命意识,并进而演化为“道妙自然”之美。同时,这一文化还改造了佛教思想,陶铸成禅宗“运水担柴,无非妙道”的“圆融无碍”境界。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其《道德经》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3.
老子提出“摄生”,庄子提出“养生”,《黄帝内经》以老子的“道”为基础,吸收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系统化。道家养生思想突出自然养生,形养就是科学地生活,神养重于形养。  相似文献   

4.
老庄都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老子哲学注重的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察,立足于社会批判;而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他所谓的“心斋”、“坐忘”的主体,正是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主体,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从美学的视角来把握他的哲学思想,是最恰当的。魏晋“玄学”在实质上是道学,并以庄学为中心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后世在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先秦时期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道”、“自然”与“无为”是其中三大核心概念。本文旨在从政治学角度探讨三者及其相互联系:“道”是一种“神圣的宇宙秩序”,是自然无为的先设条件;“自然”是一种政治理念,是“无为”得以产生出来的基础;而“无为”是一种治国原则,是自然主义政治理念的治道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第一期,以汉晋之际为界,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对话,也是中国文化本土思想的成熟。其中,道家的生命智慧十分深刻。老子的思考,是从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反省开始的。与孔子相比,老子采取的不是救赎方案的正面建构,而是对孔子救赎方案的解构。也就是说,同样是对于信仰建构的深刻思考,老子不是以"立"为主,而是以"破"为主。庄子则一方面仍旧立足于老子,像老子一样以"道"为宗。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从老子的本源论转向了本体论。由此,区别于老子的以宇宙论(宇宙本源论)作为自己的形上体系,庄子另辟蹊径,开启了借对经验认知的不断检讨来实现自己内在的精神生命自由的"以快吾志"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7.
老子把道上升到了形而上学的高度并加以阐发,提出了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整个《老子》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础的。老子赋予其道各种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并通过这些不同意义的道来展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众多的道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形而上学意义的道、境界形态的道、政治道术领域的道和规律意义的道。由于道在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形而上学的道既有宇宙论的意义又有本体论的意义,这种道落实到政治领域而为治国之道,与人生相联系为境界形态领域的道,从社会自然角度则为规律性的道。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论及生死问题的涉及诸篇。生死观作为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可以分为四种境界,分别是:护形"养生"、保身"达生"、"生死一体"、"不死不生"。"养生"在于保全身形,"达生"在于身生两全,"生死一体"是"视死如归"的体道表现,"不生不死"、"坐忘"生死达到了"与道为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生死便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人应该在自身的有限的生命中,不为外界的是非、利禄所羁绊,听从内心真我的召唤,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无所待"的自由境界。用庄子的生死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可以看到她心灵的蜕变,感悟人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通篇阐述“道”的本质和如何以“道”为人处事,宣扬道家思想。书中运用大量比喻等修辞手法,围绕“无为”和“不争”两大主题展开。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止是一种治术或管理艺术,而是“道”的体现,如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宇宙本原,在他看来,道自身是无为的,而道在宇宙之间运行的结果即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各有其序、各遂其性、各得其所,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载体,唐代李世民大力提倡道教,《老子》被称为《道德经》,到了唐玄宗时代,《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老庄”成了道教的必读经文。《老子》原著不过五千言,《庄子》一书也不过三十三篇,它们是一字涵盖一个观念,一句包揽三玄三要的妙义,从中能体会到许多艺术的法则。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老庄”,历代的中国山水画也充分体现了“老庄”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中,在《道德经》中,老子从哲学和人生两个层面阐述了“道”,“道法自然”玄之又玄,“道”作用于人生,是治国用兵之良方,休生养性、为人处世之秘诀。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是生的悬欠,是生的一种可能性。人“生着”就是在“讨回”死,人“生着”也就在“死着”。只有体会到了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真实本然性的意义才能在最单纯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种自我依据的单独的实存的终极关怀,找到一种高度精神性或宗教性的归宿,借以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生死态度。  相似文献   

14.
如何进入海德格尔,近来有“海德格尔与天道”“道家与海德格尔”等文面世,这些文章内容有很多商榷的地方;海德格尔确实了解老子及禅宗思想,但有人据次此却大做文章,殊不知,已谬之千里矣;老子的道生万物之道,与西方的理念、实体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典型的存在者,是海德格尔所拒斥的对象;“道”与“存在”不在一个层次上。海德格尔立足于此在之人,路径近似于儒家;其思维模式颇有东方传统的模糊性、整体性、直觉非逻辑性的特征;其为学方法接近佛家的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如海德格尔推崇现象学的“在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本身即是指南”(歌德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道互补的混合体,它与美学是统一的。孔子讲“里仁为美”“、不激不厉”、“中和”为美;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核心思想是“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象无形”;庄子讲“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讲“穷神知化”“、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道”,孔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总的说,就是提倡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生哲学以追求自由逍遥的心灵境界为目的,主张以超越的心态对待外物、对待命运、对待生死。"物物而不物于物"、"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庄子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7.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语素有其深刻内涵."道"首先是"十字道",也即郭店楚简中的"(衍)"("(衍)"),意指一种不可识、不确定、模糊一团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其次,老子从多方面对这一模糊之"道"予以阐释,正是在不确定中通过用"巫"和取"中"来寻求确定性.最后,"道"作为哲学语素的另一层涵义,即通常所认为的"一通道",在"一通道"中有效地防止不确定性是老子"法自然"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8.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从哲学与宗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相协调、相统一。老子、道家崇尚自然,力主“无为”...  相似文献   

19.
革新理念,从理念上做出正确指导,无疑对正在进行的环境法的全面修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具有深刻内涵的老子哲学正好能提供了一些根本性的智慧。老子哲学之"道"对于宇宙的本源、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予以深刻的阐述。这些阐述对环境法应当树立摒弃人本思想、和谐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等理念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达生》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庄子建构了“与道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指引人们通过对“道”的追求,达到人生的顺达和通畅。庄子认为,人生通达要遵循“无为”的自然之道,守住真朴这个生命的根,超越物役物累,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内外兼养,适而不过。庄子的思考和追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寓言形象予以诗意表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