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正义是终极性的教育价值理念。传统的教育正义研究范式是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套用,本质上是一种"分配正义",罗尔斯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其对教育领域的适应性不足影响了传统范式的科学性。通过重建理论基础、重构从正义到教育正义的演绎路径,新的教育正义研究范式得以确立。新范式以"关系正义"为逻辑起点,以系统论为逻辑中介,凸显教育的特殊性,内涵包括外部正义与内部正义,实践方式为制度实践与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2.
正义美德强调动机和行为的统一、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公德与私德的统一,从而确保个体能够以中立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认识问题,对待一切,这是每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公民正义美德的形成既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又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认识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公民的正义美德才能真正形成,并在实际的生活中持续践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正义美德的形成对于教育改革、法治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正义理论是其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社会正义的思想起源是人性恶的社会起源说;荀子社会正义的理想构建是至平的正义;荀子社会正义的实现途径是化性起伪与赏罚。探讨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古为今用,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经济领域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所包含的不同内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观念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众正义观念是民众评价社会正义时遵循的价值标准,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执行。在内容上,民众正义观念包括正义观念主体、正义主体、正义客体、正义原则及其适用等多个分析维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转型对民众正义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使其呈现出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并存、弱重叠性等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5.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与公平正义密切相联的是法律,法律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公安刑事执法与社会正义相关,从严格执法、追求效率、保障人权、程序正义四个方面来看,社会正义对公安刑事执法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刑事侦查的正义价值分为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两种,以往我们在刑事侦查中过分追求实质正义而忽略了程序正义。适用于所有现代文明社会的最低限度的刑事侦查的程序正义要求是:程序的参与性、侦查者的中立性、人道、个人隐私、同意、程序法治、程序的及时终结性。  相似文献   

7.
依据思考正义和解决正义的途径之别,正义一般分为理念正义(思辨正义)和实践正义。马克思之前的正义观囿于人的德性、理性思辨来建构社会正义观,故被划归为理念正义。马克思在批判考察了之前的正义理论之后,转向了实践正义观的诉求与探索。马克思正义观在实现了三个阶段的实践转向后,将其“地基”落在了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之上。马克思紧紧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层层展开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深入批判,并最终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所有制构想,即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正义观的终极目标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正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正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2020年,强基计划出台,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随之告一段落。近年来,强基计划进展顺利,试点学校不断增加,审视其正义问题有其必要。立足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经验,结合戴维·米勒的社会正义原则理论,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强基计划在目标设计中彰显了“应得”的正义原则;严格的招录程序设计体现出程序正义之价值;全面把握招考改革经验、屏蔽复杂背景影响和多程序协同推进则强调规避“制度背离”。然而,尽管强基计划坚守程序正义,却在不同正义原则之间顾此失彼;尽力规避的“制度背离”实际上也难以避免。强基计划的进一步发展还需从平衡正义原则和防范“制度背离”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如何统一于侵权法之下是侵权法走出理论困境和制度危机的关键所在。经济分析法学和矫正正义理论是目前关于侵权责任法内部统一性问题研究最具有说服性的两种理论。经济分析法学适应了特定时代对侵权法制度的要求,但经济分析一味追求效率价值,将有效性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反而忽视了人类自愿共同生活的根本前提和文明社会的根本性准则。德国学者J.Esser主张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分别与矫正正义和分配正义相匹配,但分配正义对无过错责任的论述将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割裂在不同的具体正义之下,打破了侵权法体系原有的融贯的逻辑结构。矫正正义才是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统一性所在。虽然矫正正义论本身因为其内容的抽象性在对侵权法进行具体解释时仍存在很多局限,但其对侵权行为的双边性结构和实质正义的阐述仍然是对侵权法理论问题最有力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正义观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深入解读这一“实践性”特点的内蕴,必须理清两组关系:一是正义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关系;二是社会生产实践中“人”的关系。对这两组关系的破解,是打开马克思“正义之门”的钥匙。从此扇门往前看,我们可以洞悉资本主义社会不正义的根源;而转过身往后看,则可以憧憬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勾画的正义图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建设性后现代法学视域探讨正义问题,认为正义作为公认价值概念和理想目标是客观存在的,但正义在每一社会历史阶段的实现都是具体的,因此,应当从过程性和关系性视域来分析和评价各种正义论观点,既吸收其合理思想内核,也揭示和抛弃其错误观点。从过程哲学价值论视角看,正义是法的一种价值表现。我们必须联系与具体案件、具体法律问题相关联的法律事实,并结合其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社会事实和过程的联系来具体地分析正义。否则就会陷入"误置具体性之谬误"。在裁判疑难案件时,正义的要求除了必须考虑所有既定法律和案例以外,更主要要考虑判决做出后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及对未来社会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最终要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衡量个案的裁判是否正义。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法的正义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美德,法一直被视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艺术或工具。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正义的实现和维护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经济法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看,都体现出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而在与民法的正义价值观的比较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经济法追求实质正义、分配正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国内的正义理论研究中,人们对"正义、公正、公平"等基本理论范畴缺乏一致的认识,进而形成了关于"社会公正"、"社会正义"和"分配正义"等概念的认识误区。本文对与此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范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尤其强调了这些范畴在汉语语境中所应表达的内涵,这也是中西学界就正义理论问题进行对话的理论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把正义分为了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是为了达到形式平等,矫正正义是在分配正义的规范被违反时发生作用,适度倾斜向弱势方,尽力使不平等的境况向实质平等靠近从而追求实质正义。同时,社会法的精神是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平等、和谐。分配正义、矫正正义的作用和社会法的要求构建在了一个极其相似的价值和效用范畴里。本文在举例分析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了五点其对社会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刑事侦查的正义价值分为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两种.以往我们在刑事侦查中过分追求实质正义而忽略了程序正义.适用于所有现代文明社会的最低限度的刑事侦查的程序正义要求是程序的参与性、侦查者的中立性、人道、个人隐私、同意、程序法治、程序的及时终结性.  相似文献   

16.
法律正义的主要成因在于法需要有正义的进入 ,需要以正义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目标 ,以导引法和法治在其基本路向上达致比较理想的境况 ,使社会主体从法律秩序中获取正当利益。而法一经以正义为基本价值目标 ,其本身转化为法律正义 ,法的规格和精神品格便也因之而升华。正义是检视或评判法之良恶优劣的无以阙失的标准。正义之中包含大量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规范。在法中摒弃或作贱正义 ,便会使法沦为恶法或劣法。正义观念是促进法的进步性变革的经常性力量。正义也是法之阙失的一个重要弥补力量。法律正义注重以富有理性的方式实现其价值 ,重建置富有理性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制度 ,注重在权利义务分配机制、经济机会、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方面确立、维护并保障实行正义的制度。这是正义的主题 ,也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题。法治如若漠视以社会正义或分配正义为其精神中枢 ,就易于甚至必然会蜕变为精巧的 ,层次更高的专制暴政。实现法律正义价值 ,也需要注重形成和实施合乎理性的补偿制度和处罚制度。法律正义的实现 ,在中国与法治国家建设有着无可阻碍的关联 ,这种关联首先渊源于法和正义的天然联系。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之治 ,就是以充分体现正义的良法美制所实行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遵行程序正义,是维护并验证实体正义的必要条件;违背程序正义,必然动摇和瓦解整个社会的法治体系,走向实体正义的反面;违背程序正义的实质是执法犯法,树立法律至上权威,铲除执法犯法特权,是在社会治理中走向健康和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维护社会公平、伸张正义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前提,是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辩证地解读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作为公平的正义”及其原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到社会不公正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影响,又要意识到社会差别的客观存在及其意义;加强制度建设以促进正义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德和当前的一些观念如公平、效率、正义、和谐等有诸多相通之处。对公平、效率、正义、和谐等新理念的追求无法回避对社会公德的承诺;践行社会公德的过程同样暗含着对公平、效率、正义、和谐的认同。因此,若在青少年公德教育中恰当地注入公平、效率、正义、和谐等时代气息,会大大提高公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正义的激烈反对者,哈耶克从概念和价值两个维度对社会正义进行了批判,并系统阐释了其以正当行为规则为基础的行为正义理论。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哈耶克的上述批判与建构都还存在诸多困难。其中,对社会正义的概念批判不仅在假设上存在问题,而且还混淆了"事态"与"对事态的回应";而对社会正义的价值批判除了理由不充分外,还不恰当地建构了社会正义与自由市场秩序之间的对立关系。哈耶克极力主张的行为正义并不足以通往他所谓的自生自发秩序,而且他对规则体系演进过程所做的阐释也存在内在的矛盾与问题。除了这些理论上的困难,始终作为哈耶克行为正义理论基本取向的自生自发秩序本身也经不起严格的历史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