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明显增长。但随着市场经注济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背景一是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粮价的下落、农业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产粮积极性,这是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动力;二是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求的劳动力也相应减少,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三是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难以容纳农村人口自然增长需求;四是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广大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这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采取措施,从80年代开始组织劳务输出,推荐1987年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与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大高于其它国家。由于农业人口过多,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乡分隔政策的阻碍等原因造就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和方式,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有一个总体上的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孟兆娟 《前沿》2004,(2):101-103
近几年来 ,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 ,导致下降的原因有 :一是经济周期低迷 ,农民就业不充分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减少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增收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发挥出来 ;四是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有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效益 ;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扩大农地经营规模 ,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解决"三农"问题应以农民为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实质又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途径有三个方面:第一,不应走把农民集中到大城市去发展工业的路子,而是让农民把工业引进农村来脱贫致富;第二,应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重视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第三,要树立大农业的观念,积极拓宽农业生产领域.  相似文献   

5.
<正>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工业化加速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位置的演变,矛盾集中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而,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常常把二元经济的转换描写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在这一发展阶段上之所以发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并向非农部门转移,一般说来无外三个原因: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之具有对劳动力规模的排斥性;二是市场需求中最终需求比重下降尤以对农产品需求比重下降显著,这一点可以部分地由恩格尔系数得到解释;三是对于人口大国尚存在农业劳动力增长速度与耕地的有限性的矛盾。在中国现阶段的结构转换中,这种来自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极其严重,成为约束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了"1+3+N"数据法律体系框架,我国个人数据保护制度已初具雏形.其中,"1"即一部基本法,《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个人信息保护被《民法典》归为人格权,即人权的一部分;"3"即三部单行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颁布,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N"即若干配套法规制度,各地区、各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数据保护和使用规则.建议在现有个人数据保护法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数据的立法规范,并从监管理念、组织保障、政策扶持等层面完善数字经济发展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在坚持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已开始向非农业方面转移,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速度还不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子迈得还不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现农村经济由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转化;由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经济向综合的、全面的农  相似文献   

8.
房彬  ;葛红丽 《传承》2014,(9):86-87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第二,这顺应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农业转移人口的意愿;第三,这有利于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第四,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欧洲社会民主党自诞生以来,为了适应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多次对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调整.而作为"第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重要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进行改革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资本主义变化的要求,构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模式,以便更好地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文就"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理念和改革措施等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我们历经了深刻的制度变迁与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迎来云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云南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环境和市场三重因素约束的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已经由单纯追求总量增长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靠传统经验和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经营方式,向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这标志着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庄园经济,是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新标志,是云南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按照商品化、现代化的观点,在于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列宁有句名言,“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其它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西欧社会党选择的"第三条道路"作为对全球化问题的回应,在坚持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现的同时,吸收了新自由主义刺激经济增长、改革福利国家制度的有益经验,试图通过理论革新建立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之间新的平衡机制.这一选择使西方左翼政党在全球化时代获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短暂复兴,但并未赢得西方社会的长久热情.  相似文献   

14.
<正> 当阳市市长邹学勤同志指出:创造性工作要在结合上做文章,要善于把理论、上级政策和别人的成功经验同本地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经验。近年来,当阳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理论同本地实际结合。当前,在农业发展方面,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规模经营”,一种是“精细农业”。前者的出发点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后者的出发点是提高有限土地的产出率。从当前生产力现状来看,实现二者的巧妙结合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一个县(市)应该走什么  相似文献   

15.
2001年5月,笔者在<理论前沿>发表了<正确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集中"问题>一文,现就此问题再做一些探析. 领导制度中的"集中"在许多时候即等同于决策.当"集中"作为决策时便成为领导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环节.其本身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谁来"集中"?如何"集中"?"集中"什么?从思想认识和法制规则上明确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不同领导制度在不同领域内得以有效贯彻实行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荟萃园     
积极应对劳动力市场态势杨宜勇撰文指出,中国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政策,一方面要加强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吸收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第二,实施城镇化战略,进一步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合理有序流动;第三,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第四,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再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向“三非“倾斜。①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  相似文献   

17.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及转移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及转移方略瘳楚雄,康就升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农业劳动者比重显著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  相似文献   

18.
一、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财政原因 1.财政体制原因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呈现出某些差异,而其中政府的财政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尤为显著.从1980年开始,为提高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中央对地方实行了以"分灶吃饭"为基本特征的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并于1994年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此后便形成了现行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这种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郑智辉 《前沿》2003,(10):174-176
"孝敬"在传统"德治"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仁之本",它分别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任人制度、教育制度相结合,使历代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孝治天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孝敬"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弘扬优良孝敬传统是家庭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有助于发展"亲族型企业";可以淳化社会风气;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13):15-17,14,5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是符合重庆农业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现提出本意见。总体思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城乡一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优质名牌农产品,力争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城乡一体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农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50%,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左右,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