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程皓 《传承》2009,(6):140-141
《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它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使民法编纂工作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通过《大清民律草案》,大陆法系民法尤其是德国民法的编纂体例及法律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被移入我国,对近现代中国的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新审视该草案,分析其得失,对我国法制改革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它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使民法编纂工作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通过<大清民律草案>,大陆法系民法尤其是德国民法的编纂体例及法律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被移入我国,对近现代中国的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新审视该草案,分析其得失,对我国法制改革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再说民法典     
民法规范公民、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的基本法律,与刑法、行政法并列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法。民法草案初稿已于2002年12月23日提交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如何审议、通过民法草案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立法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过三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再付表决。那么民法草案从初次提交常委会审议到最后交付表决通过还将有一段时间。起草民法,从初次审议到草案的最终通过,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有关部门和法学教学研究单位征求意见。民法草案分为九编,即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人格权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共1209条。不少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有关方面认为,民法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一并研究修改历时较长,以分编审议通过为宜,当前应抓紧制定物权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列入了民法草案中的物权法…  相似文献   

5.
立法     
正民法总则草案等3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据新华社7月5日报道,中国人大网当日公布了民法总则草案、网络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红十字会法修订草案等3部法律草案。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6年8月4日。不久前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相似文献   

6.
媒体搜索     
正立法民法总则草案出炉将直接影响你的生活据人民网6月27日报道,在6月27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民法总则草案被提交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分11章,包括基本原则、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期间的计算、附则,共186条。换言之,几乎所有在民事商事领域进行的行为,都要接受这部总则内容的规范。草案明确胎儿有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胎儿视为具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大网·5月28日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提请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议案的说明。民法总则草案的每一处内容,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草案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草案规定,不满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6,(29)
正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被称为"当下最伟大、最庞大、最复杂法律工程"的民法典编纂,在中国历经四次搁浅后,今年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作为民法典的"纲",民法总则草案二审稿在10月31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提交审议。这是民法总则草案第二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一审草案中,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调低为6周岁,二审草案中维持了这个规定。在分组审议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此进行了热  相似文献   

9.
2016年12月19日,民法总则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这是民法总则草案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第二十四次会议之后第三次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三审稿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新增了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监护、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有关组织的法人地位、见义勇为免责等规定,并对相关条款进行了完善和文...  相似文献   

10.
国内 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2002年12月23日,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召开,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民法草案分为九编: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人格权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  相似文献   

11.
正民法总则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标志着该法的立法时间表已进入倒计时。这也预示着,民法通则退出历史舞台已是必然,但从目前民法总则草案文本看,并未提及民法通则的废止问题。由此带来的悬念是,民法通则究竟在什么期限、以何种方式落幕?1986年诞生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法治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在民法极度贫弱的历史语境下,民法通则首次承担起了民事基本法的角色,带动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  相似文献   

12.
民法,被形象地称为“社会生活的圣经。”2002年12月23日,民法草案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我国公民、法人权利保护的宣言书,在我国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草案)》的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位代表: 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制定民法是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保障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加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五十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曾着手起草民法。1979年,法制委员会专门组成民法起草小组,到1982年起草了民法草案四稿。由于民法牵涉范围很广泛,很复杂,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4.
吕卓 《理论月刊》2004,(7):114-116
随着民法草案有关“拾金不昧”条款的具体化规定的提出,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法律在对拾得人的非法行为进行规制时,将依据拾得物的不同性质适用不同的法律(民法或刑法)。据此,严格界定遗失物与遗忘物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20,(17)
正禁止高利放贷、防止性骚扰、防止高空抛物坠物……完整版民法典草案的诸多新看点值得关注。由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民法总则"合体"而成的完整版民法典草案,5月23日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中国民法典呼之欲出。从明确禁止高利放贷、进一步完善防止性骚扰有关规定,到合理确定无效婚姻的情形、完善高空抛物坠物责任规则,民法典草案的诸多新看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草案涉宪争议观点评述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权法草案调动了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最主要的学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对话和讨论。在“违宪论”与“合宪论”之间,各自所持的理由很不相同。物权法草案最重要的争议是其中的涉宪争议,这一争议既暴露了部分民法学者宪法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部分宪法学者以“理想宪法”或“观念宪法”替代“现实宪法”的理论操作。涉宪争议的实质是民法的法治主义与宪法的宪政主义之争,法治与宪政的辩证关系还没有被学界充分厘清。  相似文献   

17.
我国立法机关当前民事立法的重中之重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据有关方面透露,这部法律的草案将在今年10月底进行三审,(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该草案之第八编为侵权责任法,这是新中国第四次起草民法典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进入法律审议程序。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法律条文最多的法律。民法草案中对物权、人格权、信用权等权利的规定充满了新意,体现了对人权保护的高度重视。全国工商联继1998年、2002年两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修宪保护私有财产的提案之后,又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修改宪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法律制度的建议案》。一个几乎完全由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2月19日至25日(2016年12月1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一、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二、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三、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四、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草案)》五、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  相似文献   

20.
民法与刑法、行政法并列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法,在西方,民法被形象地称为"社会生活的圣经",而物权法是民法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国尚没有一部物权方面的基本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空白点。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空白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填补,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物权法)进行了审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此,我们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姚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