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至今经历“人可非人”、“非人可人”以及“非法人团体可人”三个阶段。其间,民事主体制度呈现“范围不断扩张”的特征。我国法律承袭大陆法系传统,采用了德国传统的自然人与法人二元主体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已不符合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对之进行调整。传统民法对“理性人”假想及民事主体一律平等的构想忽略了民事主体实质上的不平等,学界和立法都体现对民法人丈回归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蒋乐蓉 《前沿》2010,(3):35-38
从民法哲学视角出发,提出民事主体的自由意志是整个民法哲学研究的本原;探讨了民事主体的自由意志实现的内、外在条件;黑格尔的民法哲学的本原思想对当代学者研究法哲学等相关内容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事主体制度是所有民事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具有确定社会生活资源和利益归属的功能.当今各国民法理论和立法均将自然人和法人作为民事主体,而对非法人团体能否作为民事主体则众说纷纭.本文在反思我国非法人团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立法赋予非法人团体民事主体地位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朱涛 《前沿》2009,(2):137-14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发展,民事主体的制度和理念也经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民法是人法,故作者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回顾伴随着改革的民事主体立法变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冀望能够从这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民法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5.
欺诈或者胁迫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如果被害人不行使撤销权的,在民事法律上合法有效,但在刑事法律上往往已经犯罪构成要件。这就出现了民事合法与刑事违法的冲突。之所以形成这一冲突,民法与刑法在核心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民事法律关系与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差异性、民法和刑法对被害人事后追认的态度不同是其理论根源。民事合法与刑事违法冲突之解决包括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三方面的径路。  相似文献   

6.
蒋学跃 《求索》2011,(1):149-151
从实证法的角度而言,民事主体并不是哲学上的主体在法律领域的机械映射,它必须满足法律的社会调控性和技术性的需要,有着更为鲜明的人为雕饰的痕迹,由此也证伪了虚无说、意志说的观点,而证成了利益说的观点,并为法人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平等主体"被视为是民法上的一个"常识性"问题,然而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实际上,"平等主体"的表述是以近代民法上"法律人格"设计为基础的,民法对"事实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民法应当调整这种不平等关系,而是从"法律人格"的平等设计出发,为弥补个体理性能力之不足或消除因外在因素对个体自由意志之限制而采取的制度补救措施和调节机制。它不仅以"平等"为起点,同时也以"平等"为归宿,认为民法应当调整"不平等关系"或"屈从关系"的观点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为执法行为。无论是刑事侦查,还是治安、户政、消防、交通以及出入境管理等公安业务,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民法的适用。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物权法作为民法支柱性的组成部分,公安执法中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其加以适用。  相似文献   

9.
男女平等思想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并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要求。但作为近代民事立法重要成果的《大清民律草案》以及《民国民律草案》并没有贯彻男女平等原则,甚至予以否定。男女平等最终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转化为具体的民事权利,其间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传统礼教的惯性以及政治斗争的混乱都使得男女平等无法在法律上真正实现。《中华民国民法》对男女平等原则的贯彻则是革命与妇女运动结合的结果。近代民事立法中的男女平等也体现着传统与现代、权利要求与革命运动之间的博弈和最后的妥协。  相似文献   

10.
陈玲 《人民论坛》2010,(8):86-87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是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先决问题之一。应采用当事人适格理论,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多元化。这不仅能使民事诉讼法诉权理论更加完善,而且能更广泛、更充分地通过诉讼资源弥补法律漏洞,保护公益设施和公共财产,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发生涉外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民事争议后,需要确定具体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旨在明确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为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可是关于民事主体的争论自民事主体概念提出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民事权利能力、具体民事权利能力水平和民事主体结构等重要的民事主体理论概念的分析辨别,着重论述了民事主体资格和民事主体结构这两个理论问题,并对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民事行政诉讼立案是审判程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当前的人民法院审判实践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不立不裁”现象,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监督、如何监督,我国现行法律未作明确规定。本文从完善对审判机关民事行政诉讼立案监督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立案监督之法律依据、性质、特点、意义以及具体制度设计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完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4)
保护胎儿权益,在各国立法中都得到承认,但是对于胎儿利益保护的民法理论基础争议很大,学术界主要的理论观点有权利能力说和法益说。通过比较各国立法对胎儿的保护得出结论,胎儿民事权益保护不一定要以具备权利能力为基础,保护胎儿权益本质上是保护胎儿活着出生后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根据商事信托与民事信托的差异,有必要分别讨论"商事信托财产的权利归属问题"和"民事信托财产的权利归属问题"。商事信托是一种财团,因此,商事信托的财产权利应当归属于"商事信托"本身。民事信托的信托财产权利归属于受托人。同时,在信托财产是对某物之所有权的情况下,受托人对该物所享有的所有权受到受益人之受益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可能是债权,也可能是物权。  相似文献   

16.
民事自助行为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自助行为是指行为人凭个人力量保全自己权利的行为 ,民法上一般视其为免除损害赔偿的情形之一。自助行为由来久远 ,古罗马时期 ,《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债权人对不履行债务的人可以视为债奴加以拘禁或出卖”的规定。我国古代也很早就有自力实现债权的规定 ,如《唐律·杂律》中就有债权人可以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对债务人本人或其户内男子实施拘禁 ,以令其服劳役折抵的规定 ;宋、明、清诸朝也有类似规定。民事自助行为是私力救济的一种形式。私力救济相对于公力救济而言 ,包括自卫行为(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和自助行为 ,二者均属于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方可实施的行为。公力救济主要有诉讼、调解、仲裁等方式。我国法律对公力救济规定较完备 ,而关于私力救济法律 ,除对自卫行为有规定外 ,对自助行为在法律上则呈现一片空白。然而 ,现实生活中与自助行为相关的民事纠纷却大量存在 ,有的还上升为恶性案件 ,如雇人讨债扣押财产和“人质” ,绑架债务人或其利害关系人以索取债务 ,以毁损财产相威胁讨债等等。因此 ,研究和探讨自助行为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立自助行为制度的必要性1 建立自助行为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欧阳澍  ;吴大华 《求索》2008,(3):152-153
1991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民事诉讼法,该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力,这是民诉法关于民事检察监督的宪法表述,它说明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实施监督不仅得到了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确认,也得到了民事诉讼法的确认。但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理论界对其存在争议等原因,民事检察监督在现实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拟对我国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进行考察,从理论和制度构建两个方面理顺各种关系,清除法制运行中的障碍,确立其原则,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清江 《现代领导》2005,(10):42-42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事先做人”。现代作家萧军说得更透彻:“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没有好的人品作底子,从政肯定要跌跤子。”对于党的干部而言,做人是基础,是前提,只有修炼好自己“做人”的品格、能力和意志,方有资格“做官”。试想,一个品行不端、能力低下、无所作为的人.怎能担当其任?  相似文献   

19.
薛少峰 《前沿》2005,7(4):116-118
各国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一般均以一定的学说、理论为指导,我国的民事证据法律也不例外。一般认为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是以大陆法国家通常奉行的“法律要件分类说”为理论基础的。本文从证明责任理论的历史沿革入手,在对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规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是在广泛吸收、借鉴历史经验和两大法系主流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和立法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并非局限于“法律要件分类说”。所以,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从理论基础上看是比较成熟的,超越了大陆法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法是一个较为复杂特殊的法域,关于知识产权法是否归属于民法及其与拟订中之民法典的关系,法学界至今尚存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从分析有代表性的诸种观点入手,谈谈笔者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一、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关系关于知识产权法是否归属民法,有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法是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不宜归人民法。第二种观点的理由大致如下:(1)知识产权是重要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