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陇右民歌是陇右各族人民创造的体现与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进行知识传递、情感培养、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其在传唱过程中,不仅向广大劳动人民传递了节气物候、农业生产、历史、社会交往等各类知识,还在培养人们爱情、亲情、乡情等良好情感,进行贤孝、勤俭、修身等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陇右民间进行社会教育的教本。  相似文献   

2.
解放区抗战歌谣的创作理念,始终孕育在中国无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历史语境之中。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标志,解放区抗战歌谣的创作理念、典型塑造、审美取向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确立了歌谣创作"政治话语,民间表述"的创作原则,塑造了工农兵全新的革命形象,开创了中国革命文艺审美取向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打鼓草山歌”是从清朝“湖广填四川”时开始从楚地传人金沙江流域,融合了川I滇文化而形成一种特殊曲艺形式。它是一种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汉族民间曲艺,流传于云南昭通的绥江、盐津、威信等县,以绥江最为盛行和普及。绥江的打鼓草山歌在曲调、歌词、演唱、民俗、文化等方面特别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特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石民间歌谣的艺术手法多样。其大量运用比喻、比兴、对比、比拟等进行修辞,“比”是其构筑意象之美、情感之美、乡土之美的重要手段。其中,比喻、比兴特色明显。比喻的手法多样、喻体贴近生活、比喻生动形象、饱含情感。比兴除了起隐喻、象征作用外,还有定韵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鲁中莱芜民间丧葬饮食中的文化符号表达出人们的敬畏与希望——敬畏逝者、食物,祈求逝者能福佑后人,期盼未来生活更美好;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不舍与哀思;并体现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宗法观。鲁中民间丧葬民俗活动有以下三大突出的文化功能:社会整合、情感抚慰、社会教化。对丧葬民俗活动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批判性地继承。  相似文献   

6.
词人对具体物象的感受和表达,词的境界之异同,与其生平遭际、生活环境和内心情感不无关系。同为宋代女性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境遇的相似,相同主题的表达,使得二人在意象择取运用和意境的营造上都呈现出很多共同特点。同时,由于生活环境、人生遭际、思想情怀等方面的差异,相同的意象在二人词作中又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五月,花如海,歌如潮;五月,青春激扬、热情奔放。那一个个生动的节日,把整个五月串成了多彩的季节。五月,因为“劳动”而激情澎湃。劳动是一种美丽,美丽了世界,美丽了生活,美丽了人生。我们从小就会唱:“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辛勤的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诠释着“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深刻含义。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独特在于不使用理念的语言表达思考,而是以情感的语言表达思考的理念.<呼兰河传>浸渍情感的写作倾泻了她对生命与生存的思考,寂寞的歌哭对呼兰河子民卑琐、平凡生活的哀痛,童年感伤的记忆和成年悲惨的爱情皆化作荒凉的情感表达,诠释着生命的荒凉,阐释着沧海桑田,人生无常.字里行间流泻着孤寂中的故园之恋与生命的哀思,张扬着女性意识,她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声音,她渴望飞翔.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与民间规则、民间法之间存在着较大冲突。国家法律的规定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其原因在于生成方式、历史传统、内容的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因此,国家法律要从国情出发并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而定。  相似文献   

10.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从黑人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黑人悲苦命运的故事。“所罗门之歌”就是黑人要找的金子。对于莫里森来说,“所罗门之歌”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了属于美国黑人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生活在美州土地上的非洲裔居民,只有熟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才能获得心理意义上的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卡森·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吟唱了一曲伤感的爱情歌谣,本应让彼此心灵靠近的爱情也以单相思的模式出现,一股浓浓的黑色味调弥漫其中.但黑色与对黑色世界的喜剧化处理并存,黑色与幽默共在.本文将展示其黑色幽默和效果是如何生成的.故事的狂欢场景(咖啡馆),主次人物外表和行为的不协调性以及一个情感疏离的叙述者让这个黑色的故事充溢着荒诞的味道,叙述者讲述时给悲剧的人生开了一个玩笑.  相似文献   

12.
壮族习惯法生于民间,源于禁忌和习惯,作为壮族民间强制性的准法规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作为历史文化遗留的产物,壮族习惯法有巨大的惯性力量,是实际存在于壮族社会的有效规范,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壮族习惯法在维护中越边境的社会治安稳定中起到了补充"国家制定法"的作用,成为壮族人民认可和遵循的"法"。龙州县上降乡农贸市场购物的奇特现象,说明壮族习惯法在维护中越边境社会治安秩序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间交流在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西作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进省区之一,与台湾的民间交流起步早、影响深。两地民间交流在推动桂台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情感深化、政策宣传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论民间法     
陈昊 《工会论坛》2008,14(2):143-144
本文对民间法这一法律现象从其概念、渊源、特征及发展趋向性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民间法是在社会生活中,独立于国家法之外的,在民间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调整特定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关系,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并以此维持的一种社会调整规范。民间法具有习惯性、地域性、私法性、文化性四方面的特征。在我国的法制建没中应当重视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本质上讲,民间规则是民间现实生活的规范性表达,是民间真实生活的浓缩,是民间社会据以判断是非的行为标准。故此,依据民间规则的内容,可以把民间规则分为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以及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与此同时,案件的事实也可分为作为适用法律的前提的事实与作为判断是非标准的事实。由此,在司法过程中,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对于事实认定才具有意义,而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却没有此一功能。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思想活动的客观表现,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每个民族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民族的物质文化;以其独特的组织管理形式等构成民族的制度文化;以其独特的道德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习俗习惯、情感志趣、心理素质等构成了民族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或同情或厌恶或恐惧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的灵活就业形态应运而生,平台资本空间中的数字劳动就是新就业形态的具体表征之一。它的一些共性特征表现为:灵活的时空安排与严苛的多重控制、情感的货币化与制式化的情感、低门槛与去劳动技能化、泛雇佣关系化与去劳动关系化。平台数字劳动在缓解劳动力市场矛盾和传播公共价值方面产生了影响,并且正在推动劳动法规与劳动保障制度的升级。尽管有许多积极因素,但新就业形态的涌现也裹挟着诸多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劳动者职业身份与发展的不确定性、数字治理和劳动保护的不确定性、数字劳动研究范式与方法论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19.
莫言从他所固有的"民间立场"出发创作出的众多作品中,一直饱含着对于故土、故土上生活的农民和母亲的饱着着强烈感情。莫言对"故乡"和"土地"的情感和对母亲的情感具有相似性。文章以此为中心点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精神在民间的一种朴素表达。调查显示,民间信仰依然是我国普通民众最重要的信仰形态,是民间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一环。近来,民间信仰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复兴,但由于多种原因,民间信仰活动中的功利性、世俗性倾向也日益凸显。因此,当前应从建设民间精神家园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民间信仰问题,将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并找到其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拓展民间信仰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