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其同中国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亦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同唯心史观的初步较量;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具有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形成;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结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仁银 《唯实》2008,(7):8-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大致经历了选择与探索时期、初步形成时期、继续发展时期和走向成熟时期这样四个历史阶段,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素萍 《求实》2003,3(Z1):1-3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迅速传播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白云 《求实》2003,(Z1):84-85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历史贡献之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自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诞生以来,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逐步地走向科学与理性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挑战,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积极应对。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历史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相似文献   

5.
8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不仅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时至今日,五四运动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即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精神,仍体现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一、五四运动是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先声五四运动与十月革命胜利促使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形成的历史和逻辑分为四个时期:受黑格尔主义影响最大的理论萌芽时期;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最大的理论发展时期;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横向建构时期;唯物史观的完善和运用的理论纵向建构时期。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的纵向运行的揭示,标志着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张定鑫 《求实》2005,2(2):7-10
马克思在社会主义历史观上的贡献是通过经典唯物史观的制定为后人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一个科学的社会历史方法论基础。列宁毛泽东分别在俄国、中国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初步转型。邓小平把经典唯物史观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相结合 ,赋予经典唯物史观以建设性 ,成功地实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8.
早在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及共产主义思想就传到中国,但在1915年前,这些思想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思潮出现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共产党崛起联系起来,形成二者之间关系的各种意象的原因。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以后的中国迅速传播这一历史事实,既可以说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及中国近代以来寻求现代化的延续和结果,又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转向或转折点,因而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具有历史和逻辑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与意义的评价,是与中国革命进程和中国革命理论的发展相联系的。中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出发,把握五四运动评价的正确方向:从早期革命运动中将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同"国民运动"联系起来,发展到将五四运动与中国民族革命运动联系起来,再到抗战时期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价理论,并最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五四观。这种新的理论范式,引导了日后五四运动研究走向,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思想理论界及学术文化界,隐性地存在着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否定和对所谓五四运动的激进主义进行拷问这样一种“时尚”。在这同时,与此种否定历史的态度形成一种鲜明对照,否定现实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未来前景以及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表示怀疑并持悲观态度的不乏其人。面对这种思想上的混乱,我们更有必要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内在联系作一番科学的反思与全面的评价,并以此文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与建国50周年。 一、五四运动与改革开放均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开端性、转折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以后,近代社会思潮涌起,以儒学为主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逐渐解体。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努力实现民本、民主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的研究中,瞿秋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家。他第一次系统地传播了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第一次把辩证唯物论介绍到国内理论界,系统传播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内容,第一次在宇宙观的意义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瞿秋白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哲学不足是历史造成的,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承先启后的杰出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
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应积极思考和探索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说,非常直接而且真正有效的思想土壤和背景。五四时期的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提供了资源,同时,主义文化的某些特性,也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带来了曲折。  相似文献   

14.
胡冬华 《理论建设》2021,(1):100-107
中国共产党人的“五四阐释”是指中国共产党人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五四运动的回忆、评价与反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的领导力量、动力、阶段划分及任务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革命话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奋斗目标、各阶段历史任务及青年的奋斗方向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建设话语。文章回溯了中国共产党人“五四阐释”的建构历程,对深化五四运动的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伟大起点,主要表现在这次革命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革命浪潮集聚形成的历史剧变,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次具有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从实践上揭示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两大革命主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毛泽东人学思想当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人的本质理论是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构成,是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理论前提。毛泽东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中共党史及新中国史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四"自由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不仅影响了一代"五四"人,而且对"五四"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五四"自由精神的现实诉求是实现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五四"人对自由平等的权利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寻求中华民族自强之路是其真正主旨.重新审视"五四"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进步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推动作用:一、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二、辛亥革命为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和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形成创造了条件;三、辛亥革命为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四、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一定的干部条件。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是辛亥革命后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特殊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五四运动具有解放思想,革新进取的精神因子,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弘扬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新时代要更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纵深推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