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二十年磨一剑”。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并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监督法是一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法律,是我国民主法制进程中又一个崭新的里程碑。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将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全面纳入规范化和程序化轨道,对人大常委会更好地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开创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构,国务院领导下的各级政府乃至我国的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都是由它所产生,并对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然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在实践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怎样改进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一、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的现状首先应该肯定的一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所进行的监督,就其实质说是国家权力机关对其它国家机关权力的单向制约。人大对这些…  相似文献   

3.
在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县级人大常委会作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本行政区城内重点行使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对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实施经常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在经  相似文献   

4.
我国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部分明确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我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有四十二年了,人大在实施权力监督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与人大的立法、任免等其他职能比较,仍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至今,没有一部大监督法,没有实施人大监督的专门机构,没有由全国人大正式宣布过一件违宪案例.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都未曾有过公开撤销国务院、国务院部委、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的先例.也就是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从未正式行使过宪法第62条、66条规定的几项职权.是我国的现实生活中没有违宪事件发生吗?不是,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  相似文献   

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对人民法院的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法院审判工作、法院改革和队伍建设的全面发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四十周年和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十五周年之际,认真总结、研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和监督工作,对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地方政权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举措包括完善人大选举制度,精简人大代表人数、提高人大代表素质,逐步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建立人大会议辩论制度,健全对人大代表的监督机制,完善人大监督制度、理顺人大与党,"一府两院"的关系以及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王琦 《海南人大》2009,(5):39-40
监督权是人大的一项主要职责,监督是人大的一项重要工作。人大监督的内容主要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2007年1月1日《监督法》实施后,如何进一步加强人大监督工作,联系深入学习实践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大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优势,积极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9.
《监督法》的出台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目前人大监督的现状与问题。《监督法》的出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监督法制化的空缺,但其自身仍然有不少的问题及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0.
《青海人大》2006,(6):59-60
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民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使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审议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政府机关的工作,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人大财政预算监督质量还不高。对此我们认为:一、应该对人大的财政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有更加明确、规范的规定。二、针对我国目前预算实施所出现的问题,考虑(1)建立重大项目的特别全程审查制度。(2)加强人大对部门预算的审查。三、明确“第二财政”的财政性,把他的使用纳入人大的审查和监督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本文对我国人大制度的监督职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了我国人大在监督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已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这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已经颁布,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一个必然逻辑结果,意义重大。正如很多人大代表所言,监督法的政治性很强。的确,监督法事涉国家宪政体制,其政治内涵深刻而且丰富。首先,监督法是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它的出台和实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机制。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常委会监督并不是人大监督,只是人大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现代政治中,人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  相似文献   

16.
丁雪莲 《工会论坛》2015,(2):100-102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如何更好地依法行使人大职权,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是地方各级人大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社会要发展必定离不开创新。同样,地方人大的工作也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人大工作深入发展的力量源泉。地方人大代表不仅要从自身建设抓起提高综合素质,强化思想理念,增强社会人大意识;还要立足于工作实际,创新工作监督方法和方式;更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永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海南人大》2009,(8):42-42
今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为隆重纪念这个辉煌的历史时刻,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我省民主法制建设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工作成就,《海南人大》编辑部和“海南人大网”决定举办“见证30年”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三、怎样自觉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要依法全面认真地行使自己的职权。通常我们讲,人大及其常委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职权: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选举任免权。这些职权使人大成为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就是通过行使这些职权来代表人民的。我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认真全面地行使这些职权,做到不失职,保证  相似文献   

19.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其法定监督权的行使和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对于用权力制约权力、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在监督主体、监督机制以及监督客体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监督力度不够、监督实效性不强,监督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地方人大监督职能,更好地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规范用权,更好地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20.
预算问题是我国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健全的预算监督机制是对政府行政的有效监督,我国预算监督机制是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为主导,笔者研究了我国预算监督机制的现状,提出完善我国预算监督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