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前 ,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因素有法律文化传统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法律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方面。由于法律意识无论对立法、执法还是守法都有重要价值 ,所以必须针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 ,采取措施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转变,促进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正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正在形成。然而,传统法律观念的影响和司法执法的不公正、守法成本较高、“执行难”等现象的存在,阻碍着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性转变。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变化的途径也因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法治的实现需要以法律规范为载体的制度化要素,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公民从思想意识上普遍接受和信仰法律,并且外化为一种理性化的行为方式,即依法办事。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现良好和谐的法律秩序、法制社会目标和理想中起到思想基础和内在支撑的关键作用。公民法律意识受到市场经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和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从改善法律环境入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机制,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是公民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没有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和积极守法精神的法律意识,法律便无从实现其功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践中表现为自觉守法和权利主张精神。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并未形成普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原因有三:传统理论取向与法律价值相背离;极端的权力意识;公民观念的错位。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治国方略,它必须以公民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为基础。法律意识是确保立法者制定良法的前提,对执法活动起决定作用和决定守法层次。受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和公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公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抓紧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统因素、立法、司法和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分析了关键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简要考察了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情况。提出关键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对策 ,主要是明确规定相应的强制措施 ,完善立法 ;切实保障证人的人身权利和经济利益 ;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正义感 ;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内地相比,新疆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仍有较大差距。新疆目前还是一个法治渊源不长、法律观念陈旧和落后,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影响还比较深、宗教文化影响比较广的多民族地区。近些年来,一些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事件,也表明现代民主法治的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公民法律意识还比较淡漠。要实现新疆从法律精神到法律制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整体变迁,需要从经济生活中培养民众的现代法律意识,建设现代法律文化,进一步强化公民的法律观念及拓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培养公民法律至上的理念是法治本身的需要,而法律至上理念的培养所面临的困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因素的结合。因此,必须增强全体公民的权利本位意识,树立起国家政府的责任本位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强化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公民法律至上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我国的主流司法思想之一。江苏法院系统在司法实践中强调两个效果的统一,并将其作为司法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精神。但是,由于评判标准、影响因素、自身矛盾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其背后最核心的根源表现在司法队伍素质、公民法律意识以及社会主流媒体等方面。因此,要提升司法队伍素养,确保司法审判公平正义;加强公众法律意识修养,营造和谐的法治社会氛围;提高社会主流媒体水平,准确把握司法过程中的民意。更要完善司法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司法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法律意识的作用不同于法律意识的功能,法律意识功能主要是指法律意识基于其结构而对社会法制系统和社会整体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可能性。法律意识的功能包括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两个方面。法律意识的直接功能包括认识与评价功能、预测与指引功能、法制运行功能以及法律文化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评选优秀法官的活动不仅没有起到其应起到的树立法律权威、弘扬司法独立、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传播法治理念的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法律权威,影响了司法中立、独立审判,对公民的法律意识进行了严重的误导,反映了我国社会法治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但这些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激烈冲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增强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在法律属性方面要促进从公法化到私法化的改变,在法律体系方面要实现以刑为中心到以民为中心的变革,在法律价值方面要从国家本位转变为个人本位。只有法律文化成功转型,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继续培育和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民主法治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一个法治社会,公民都应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中存在干群环境法律意识淡薄,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等严重问题。完善新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途径有:一要树立环境法治理念,推动公民环境权入法规;二要构建农村环境法律体系;三要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有时甚至让位给处于边缘的习惯法。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此情况,是由于法律资源备置不合理、传统文化习俗与国家法的断裂、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律信息不对称和农民法律心理等方面在作祟。因此,要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国家法律意识,就必需实现国家法与传统文化习俗的融合、加强法律资源投入、创新法律宣传手段、把审判带入农村和让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揭示了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地域的公民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态度,分析了不同群体权利意识的差异性,进而透视了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并提出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方略。作为人民警察,贯彻依法治理国家方略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好这一使命,必须从根本上认识依法治国的内涵,从法律意识、法律觉悟、法律品质和法律行为等方面提高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8.
法治本身不仅是一种法律制度,而且包括着一种价值追求。法治的价值追求的实现,依赖良好的立法,要求法的制定要符合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的价值取向;要求执法官员具有良好的法的价值修养并正确地做出法的价值选择;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限制公权力的滥用:要求进行法治观念的改革,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9.
集体行为具有主体的群体性、行为的激进性、过程的传染性和影响的强烈性等特点。对集体行为要从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和努力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弱势群体外延界定少,适用对象非常狭窄;重视政策保护,忽视法律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多局限于法律条文的原则规定,缺乏有效的宪法司法机制。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应当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弱势群体实行倾斜保护;深入开展法律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要建立起宏观层次的国家保障、中观层次的团体保障以及微观县次的自我保护的立体保护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