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攀 《法制与社会》2014,(8):286-287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犯罪实施者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内在因素,是在行为人犯罪心理活动的支配影响下进行的。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主要以不同环境、不同特质以及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女性犯罪人为视角阐述其特殊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2.
网络犯罪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原因.犯罪人结构性要素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等无时无刻处在社会环境中,并在其作用下内化而形成犯罪心理,一旦出现具体作案条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犯罪行为.本文从犯罪人的个体因素来分析网络犯罪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论犯罪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犯罪心理是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前提.应当把研究犯罪心理作为长期的系统社会工程。同时,研究犯罪心理也有助于法制建设,有利于立法改革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一、犯罪心理的滋生及其形成犯罪心理是一种潜在的带有萌发性和爆发性的脑神经微量活动,是犯罪能动力的凝聚和聚合的必然过程。从生理学角度讲,这种心理活动能形成一种生物链被储存在大脑之中.作为一种能量或脑组织微量工程所形成的潜在意识长期储存和记忆.一旦环境和条件形成.这种犯罪心理意识就能转化为犯罪行为。研究犯罪心理,就是研究犯罪生物链的形成过程和研究犯…  相似文献   

4.
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理性选择的结果。犯罪人的理性贯穿于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始终,在其犯罪心理中起主导作用。犯罪行为实施的理性基础是犯罪人认识到犯罪比不犯罪更有利。犯罪人的非理性因素虽然存在,但对其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犯罪动机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它是某种需要的刺激与犯罪人自身恶劣的世界观、人格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不良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相联系,对犯罪行为起发动、维持和指向的作用.犯罪动机不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就不同,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亦不同.犯罪动机不仅是对犯罪分子处刑轻重的一个酌定情节,而且它能表明犯罪的原因,是体现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的重要依据.正确适用缓刑最难把握的条件不是犯罪分子的刑期、刑罚种类,而是准确地判断“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认定“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根据是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  相似文献   

6.
心理痕迹属于广义痕迹的一种。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在心理上留下的印象或迹象。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能动反映,具有客观存在性,同时又有表现形式上的依附性,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当中。如果我们在心理测试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开发犯罪心理痕迹,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地编制测试问题,正确地分析测试结果,从而减小测试误差。1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1)犯罪心理痕迹的客观性。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在的、隐蔽的,而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外在的、暴露的,犯罪行为必然破坏和改变客观物质形态,…  相似文献   

7.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空间而引起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这些现象和状态包括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侵犯客体的准确性、特殊性;现场变化情况,现场变化特点;被害人的创伤程度、创伤特点;现场痕迹物品,痕迹与痕迹、物品与物品、痕迹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作案时间、空间的选择;作案的知识、经验、技术特征;作案的工具、手段、方式等一切与犯罪行为活动有关的能反映犯罪人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的因素。犯罪心理痕迹它以一种抽象的、潜在的形式存在于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及各种现象、态势、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由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即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留下的心理烙印。犯罪心理痕迹应该属于广义的痕迹范畴。犯罪痕迹是指由于犯罪行为而遗留下来的印象或形象。可分为广义痕迹和狭义痕迹。广义的犯罪痕迹包括由于犯罪行为引发而遗留下来的一切变异迹象,诸如印象、迹象、形象等痕迹。而我们通常所称的“痕迹”为狭义的痕迹,即形象痕迹。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犯罪心理痕迹理解为就是印象痕迹或者反映形象痕迹,犯罪心理痕迹也不属于其中哪一种狭义的痕迹。犯罪心理痕迹是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遗留在人的头脑或客观物质中,需要借助人的思维加工、分析认定,是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学认为,任何犯罪都是犯罪人在一系列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发生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因此,掌握徇私舞弊犯罪人员的心理牲,并以此作为我们打击徇私舞弊犯罪的突破口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徇私舞弊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犯罪心理特征: 第一、侥幸心理。因为,徇私舞弊罪的犯罪主体是  相似文献   

10.
在一部分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结构中,除其他种种心理因素而外,还包含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常或变态心理。这种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常或变态心理,作为多种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部分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形成过程中,以及在犯罪心理结构推动他们去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起着某种作用,有时甚至还比较突出。不少案例和统计研究表明,包含这类因素的犯罪心理结构往往导致某种不寻常的以至极为严重的犯罪。因此,犯罪心理学就不能不对精神异常或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关系问题给予适当的重视。本文谨就包含精神异常或变态心理因素的犯罪心理结构问题进行一些概括的论述,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是犯罪心理外化的行动。它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发生,并随着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犯罪分子在实施了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以后,由于对刑罚的畏惧,唯恐罪行败露,往往出现恐惧、紧张、不安、悔恨等反常心理。这些反常心理通过犯罪分子的言行表现出来就成为反常言行。侦察人员认识和利用这一客观规律,常常会获得理想的效果。从哪些方面去搜集和研究犯罪分子的反常表现呢?搜集和研究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后的反常表现犯罪分子作案后处于极度不安的心理状态,因害怕犯罪被揭露而受到惩罚,往往会出现心虚胆怯,伪装积极,探听风声,心慌意乱或突然外出"避风"等反常表现。收审对象刘××,1990年曾因偷盗、赌博等行为被劳教两年。释放后又进行赌博,以后又撬盗了一家个体烟酒店,窃得价值200余元的香烟等物品。收审后在对其审查中发现,刘在派出  相似文献   

12.
一 犯罪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一切变化现象。按照痕迹的存在形态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有形的形象痕迹,主要是指遗留在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另一类是无形的意识痕迹,即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痕迹,有人称之为感知痕迹;再一类是通过现场各种变化现象所反映出来能表征犯罪人心理现象的心理痕迹。 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在犯罪现场上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这种痕迹能反映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人格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危险性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或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是犯罪行为人的本质属性。在刑事领域,定罪的对象只能是行为,其评价的核心是社会危害性。犯罪人是刑罚的承担者,对其评价的核心是其人身危险性。在犯罪心理学中,人身危险性与行为人消极人格的存在,与犯罪心理形成同时性相伴随,并作为犯罪心理结构的现实表达而存在;心理学中无意识取向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现象学特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现代特质论等不同学术理论,对于人身危险性的多方面的描述与测定,将有助于从心理学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全面考量其人格心理成分与行为倾向特征。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是犯罪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犯罪,也有其自身的犯罪心理,它是激励和维持青少人实施犯罪的心理力量,剖析其犯罪心理,可以透视犯罪人的心灵,找出犯罪的心理症结,以便做到察之以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医治他们的心理“病症”,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研究青少年人犯罪心理是怎样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犯罪心理和其他  相似文献   

15.
郝如建 《经济与法》2003,(10):50-51
潜在犯罪人是犯罪学对犯罪人的一种分类。是指受外界影响形成犯罪意识具有犯罪倾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潜在犯罪人与常人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又不同于常人,在特定环境下潜在犯罪人会实施犯罪行为而常人不会,严格意义上讲,潜在犯罪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犯罪人.因为他尚未实施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追究的是行为责任,对还没有实施犯罪的潜在犯罪人不能作为刑法惩罚的对象。但是,潜在犯罪人只要有机会就会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对潜在犯罪人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为民 《政法学刊》2005,22(1):33-34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音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7.
应当重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重建未成年人犯罪刑罚体系的必要性惩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离不开刑罚。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刑罚,表明国家对此类犯罪行为的谴责与否定评价。我国刑法总则将刑罚分为主刑与附加刑两类,这种刑罚体系的构建是针对一切犯罪人,并没有考虑成年犯罪人与未成年犯罪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区别。由此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下列问题: 1.刑罚立法与“罪刑法定”的刑法基本原则存在矛盾。把未成年犯罪人作为特殊情况不适用死刑在“刑罚种类”里予以原则性规定,另一从宽原则却置于“犯罪和刑事责任”一节,分则以  相似文献   

18.
凌雄  孙建伟 《犯罪研究》2003,(5):30-33,52
有关经济犯罪的论述颇丰,而对经济犯罪人,即经济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人格构成、罪后心理以及作为组织(团伙)的犯罪心理特征的研究剖析还相当欠缺。走私犯罪作为经济犯罪的一部分,具有与其共通的普遍特征,但也因其犯罪性质而呈现出它自身的特性。在目前经济犯罪侦查实践中,走私犯罪侦查是一个起步不久的领域,在侦查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而从侦查实践看,走私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人格特征和犯罪心理结构往往是侦破案件的某种契机或缺口,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将对走私犯罪侦破策略、侦破手段的提高与充实产生重要的执法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完善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产生积极作用。 一、深层次分析走私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个体人格,破解其犯罪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情境因素在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烘托和刺激的作用,对犯罪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也影响到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本文探究了情境在犯罪心理产生和转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就对于受情境影响的犯罪如何进行预防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关于犯罪目的概念的表述,我国刑法论著大致有两种。其一如:“犯罪目的就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是犯罪人希望通过犯罪行为所要达到的危害结果。”“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侵害了一定犯罪客体、并能够给这种犯罪客体造成损害的结果。”其二如:“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目的是犯罪人主观上要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