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江淮法治》2013,(20):6-13
2013年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这部对当前旅游市场“潜规则”刀刀见血的法规,既倡导和推进国人文明出游,又保障了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也让旅游从业者考量着如何在洗牌中生存下来。让中国旅游业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这部法律的实施。无疑将给中国的旅游业带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2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旅游法》(以下简称新《旅游法》).新《旅游法》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对我国旅游服务行业的各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以往任何旅游行政法规相比,新《旅游法》提高了法律对旅游产业的规制层级,有利于更好的保障旅游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新《旅游法》中对导游从业人员的规定更加具体化,不仅保障了广大导游人员的权益,同时也对其利益做了一定的限制,研究分析旅游法对导游从业人员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旅游回扣形成的原因,阐述了旅游回扣对旅游地形象、行业发展、导游人员和旅游者利益的危害性,并指出了解决旅游回扣问题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13,(11):12-13
据《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披露,"十五"期间,全国旅游投资总额6194亿元;"十一五"期间,达到17836亿元.这些投资,增加了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后劲;完善了旅游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旅游法》对陕西这样的旅游大省,应该是责权利兼备的利好消息. 陕西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在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在精神消费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多.旅游业作为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旅游活动中出现众多如侵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2013年颁布的《旅游法》虽对此有所规制,但旅游侵权事件依然屡禁不止.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旅游强制消费频发的原因来揭示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旅游行业规制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齐阳 《江淮法治》2013,(13):38-39
酝酿30多年,历经3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4月25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在全民休闲旅游需求日益旺盛的今天,在旅游业诸多现象被公众诟病的今天,这部法律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继《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颁布实施之后不久,人们翘首期盼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终于正式出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12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2.57万亿元,国内旅游约29亿人次,出境旅游超过8000万人次,入境旅游1.3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  相似文献   

7.
赵菲 《法制与社会》2011,(3):171-17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正在起草的旅游法具有指导作用。吸纳十二五规划《建议》精神,转变旅游立法思路,在立法上体现旅游权利理念,用法律明晰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是构建我国旅游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的旅游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玉灵 《法学杂志》2005,26(5):92-95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具有相当产业规模的经济产业,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我国旅游立法不甚完善,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回顾分析我国旅游立法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旅游立法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并且借鉴外国的旅游立法经验,提出了我国旅游法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米一 《法治与社会》2013,(10):38-40
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这也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第一部法律。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逐渐强烈起来。而旅游作为一种"走出去看看"的方式,越来越受到热捧。据报道,我国2012年三大旅游市场总规模超过32亿人次,比改革开放初增长数十倍。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市场,如果没有一部综合性的旅游法,不仅难以保障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满足不了亿万城乡居民的热切期待。因此,旅游法的出台,被认为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强 《检察风云》2014,(10):13-14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立法对旅游业管理以及旅游纠纷的处置都有所涉及,比如《俄罗斯境内旅游业务原则联邦法》(1996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旅行代理商法》(1986年)、《巴西联邦共和国旅游组织法》(1966年)、《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法案》(2000年)等等。以下,笔者将以大陆法系的日本与德国的立法,以及英美法系的美国与英国关于旅游纠纷立法与典型判例为例进行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1.
郭超 《政府法制》2013,(31):22-23
《旅游法》10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法律规定,旅行社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北京多家旅行社表示,在《旅游法》配套的实施细则出台前,他们暂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取消购物环节。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各国纷纷对非物质文化表示关注,我国也倾注了极大热情,出台了一系列抢救和保护措施。本文从旅游与非物质遗产的关系角度出发,阐述了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旅游法制定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法是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基本法,是各类、各级旅游立法的依据。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法制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建立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步骤,更是我国旅游业应对和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客观需要三个方面来分析旅游法制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谢镭 《法制与社会》2012,(16):215-216
近几十年来,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强势劲头,带来了丰厚效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鉴于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占据基础核心地位,专家学者对旅游资源的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5.
王旭 《法制与社会》2014,(16):67+6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随之滋生了一大批相关的"顽疾",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旅游法》,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为立法根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为旅游业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草案)》已上报全国人大财经委,相关人士预计将于2012年底问世.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草案)2011年11月10日稿为蓝本,在对该草案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笔者的浅薄之见,以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正式出台贡献出法律人的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酝酿30多年,历经3次审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已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旅游法》的颁布,有利于行业整体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这部国家级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将正式进入有法可依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零负团费”是一种扰乱旅游市场、侵害旅游者利益的经营方式.我国通过一般法律、旅游专门法以及地方法规和规定等三个层面对它进行规制,其中《旅游法》是最重要的规制手段.然而,该法实施以来,治理效果并不显著.由于现行法存在漏洞、新旧法衔接断层等原因,“零负团费”以更加隐蔽的形式运行,强制旅游者购物等现象还大量存在.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旅游法》中规制“零负团费”的思路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允许旅行社指定旅游购物场所但限制购物次数、细化包价旅游合同必要条款、旅行社先行赔付责任制度与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衔接.  相似文献   

19.
从理念到制度——我国旅游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红  杨国良 《河北法学》2012,(1):144-145,146,147,148
旅游法理念是旅游法的精神和灵魂,旅游法宗旨是旅游法理念的现实表达,我国旅游法宗旨未能有效表达旅游法理念,反映旅游本质属性。根据公私法划分的理论,旅游基本法不能囊括旅游业所有业务范围,只能调整宏观、纵向的旅游法律关系。学者对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旅游合同法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旅行社法、旅游饭店法及地方旅游立法的研究上时代性和创新性不足,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旅游合同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实践中伴随着旅游合同违约情况下的精神损害赔偿困难,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旅游纠纷频繁.新《旅游法》的颁布使得我国旅游法律制度可谓前进了一大步,对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些旅游纠纷提供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可是,对于旅游合同违约情况下的精神损害赔偿能否主张以及怎么主张的问题,《旅游法》还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如果不能根本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我国旅游实践中相关的纠纷仍然会时常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