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力监督: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村委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组织载体,在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引导与推动的关键作用,而实践当中村委会却存在着角色的失衡,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家与社会”范式框架之下,分析村委会在“村民自治组织”和“附属政务执政者”之间的角色摇摆。若从“公”与“私”的关系分析村委会,判定其角色的失衡并不仅仅是“过度自治化”或“附属行政化”,而是偏离了“公”走向了“私”。因此,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村委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对村委会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2.
正化解村民自治困境的根本,是要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压力型行政管理体制,真正建立起服务型政府。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既然目前基层党委、政府开展工作一时离不开村委会这条"腿",且现在的村委会难以承担好村民自治的职能,不如让村委会更加全身心地协助乡镇开展工作。而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组织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村落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村委会作为农民的自治组织,直接管理村级事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村级事务活动中,如何正确协调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规范运作农村的整体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结构是指各治理主体在各自权力、职责范围基础上的行为模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种表现形态。内部结构是指由现有制度体系规定的村庄内部各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相互之间关系以及各自的行为模式。但在基层国家权力的作用影响下,村民自治表现出了比制度规定的理想状态更为复杂多变的关系,各治理主体之间产生了许多冲突和矛盾(如两委关系失调和乡村关系紧张),形成了村民自治的外部结构。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过程中,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交叉重合,形成了村民自治的现实结构:一方面,乡镇党委通过对村党支部的领导关系以及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地位取得了对村委会的领导权;另一方面,乡镇党委又通遍对乡镇政府的领导关系以及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关系实现了对村委会的实际管理。这表明,村民自治并未使得国家权力从乡村社会退出,而是继续保持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承认这一现实是提高村民自治绩效的基本前提。本文旨在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村民自治结构作一梳理分析,这对于我们清楚认识村民自治的现实,明确并理顺村民自治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村民自治的力作刘系农作为亿万农民在基层社会生活中实现当家作主的一种基本途径和形式,村民自治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效地组织农民、治理农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村稳定,正确处理新时...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一项制度安排,其推行于农村不仅使农村民主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还为中国民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村民自治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乡村关系紧张、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干部与村民关系恶化、村委会选举中乱象丛生、村委会选举后的治理矛盾凸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久而不解,则有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危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强化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以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一项制度安排,其推行于农村不仅使农村民主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还为中国民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村民自治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乡村关系紧张、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干部与村民关系恶化、村委会选举中乱象丛生、村委会选举后的治理矛盾凸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久而不解,则有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危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强化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以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是村民自治研究的"黄金十年",这一时期学界注重村民自治的民主价值和基本制度,遵循"价值—制度"的研究范式。近年来,有关"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讨论和研究明显增多,并引发政、学两界的新一轮关注。这一研究取向强调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及其外在条件,遵循"形式—条件"的研究范式。从"价值—制度"范式到"形式—条件"范式的转变,是村民自治研究的一次重要范式转换,这既是村民自治实践在理论上的客观反映,也是村民自治研究拓展自身学术空间的内在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方向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村委会直选中贿选问题的成因、危害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 ,推动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 ,在目前的村委会直选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贿选问题 ,危害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 ,对村委会直选中贿选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 ,应深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农作制度向非集体方向的变迁,集体经济大多难以维系。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和混乱,农村公共财政也因而日渐萎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不断恶化。如何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急迫的问题。本文表明,如果说最初“村委会”这种组织形态的出现是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自发反映和创造,那么,村民自治制度则更多地是国家为了解决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社会的失序、管理上的“真空”和农业基本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效问题而主动作出的制度安排,与自治价值、民主追求关系不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村民自治制度的最初诱因,是国家为了解决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村民自治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活动 ,是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在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村民自治组织作为农民群众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基本形式 ,在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有着农村其他基层社会组织所不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托克维尔在对美国新英格兰乡镇自治的考察中建构了以"身份平等"为意义表达的"民主"内涵,并提出专制化倾向的问题域。这一问题在我国村民自治实践中表现为制度文本中的民主精神难以在实践中实现,民主制度外缘式推进模式面临本土化等。"民主"社会专制化问题根源于自治主体缺乏美国新英格兰乡镇自治所具有的乡镇精神。求解"民主"社会专制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村民的公民精神。通过嵌入式自治制度提高村民自治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使村民在村民自治中体验到合理利益的满足的效能感,将这种效能感升华为我国独特的"乡镇精神"——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二十多年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一是在工作重心上从组织重建、建章立制走向权利保障;二是在自治形式上从选举式民主"单兵突进"发展为选举式民主和经常性民主"齐头并进";三是在自治主体上从封闭走向开放;四是在动力机制上从政府推进走向群众主导。上述发展趋势表明村民自治正在由形式民主迈向实质民主,民主政治正在内化为亿万农民的心理结构和生活习惯,村民自治已经成为亿万农民政治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和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4.
林嵬  梁鹏 《瞭望》2002,(50)
历时近一年的河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目前已基本结束,全省4.8万多个村民委员会中有98.4%完成了换届选举。4978万多人参选,参选率达90.5%,共有197779人当选村委会成员,“村民自治”这项农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性自治制度,正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5.
随 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他们有直接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决定村里重大事务的强烈要求。针对这个新情况 ,上海农村各级党政组织把推行村民自治、强化民主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切入点 ,坚持从现阶段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 ,循序渐进 ,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依法实施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1999年是新的《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后的第一个换届选举年。上海市郊各级党政组织抓住这一契机 ,广泛、深入地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在现行制度框架下,一方面,由于缺乏村委会选举权利的救济制度,进而导致村民选举权无法得到及时而有效的保障;同时,另一方面,对行政侵权行为处罚不力,又无法真正对其加以控制,这两者无疑是当下乡镇机关频繁侵犯村民选举权的制度性因素,从而阻滞了村民自治实践的发展。因此,健全村民选举权的宪法、诉讼和行政救济体系,就成为控制村委会选举中行政侵权和规范村委会选举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村委会实行直选后,如何健全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如何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理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如何完善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些问题在有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仍然是需要认真研究并解决的主要问题。实践证明,在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前提下,把党支部工作、村民自治、民主监督有机地融于一个制度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村级民主管理新机制,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农村民主亿进程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凸显,影响了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影响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而根源就在于农村社会利益的分化.解决利益分化必须实现村民自治过程中的经济整合、制度整合、文化整合、组织整合.  相似文献   

19.
李滔 《学理论》2012,(30):151-153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践着软硬兼施混合法结构治理模式的公域之治。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形式的软法在村民自治中的法律功能和所承担的制度职能要远超硬法,其实际效果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功能的发挥。重新梳理村民自治中软法和硬法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和直接参与软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保证国家和社会对软法创制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和有效的法治监督,进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公共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权力的内在要求、全体村民的权利让渡以及村民自治的应然逻辑,村规民约规定经济处罚是农村治理之所需。村规民约中的经济处罚,由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因地制宜约定并授权村委会执行,它既不同于国家处罚的强制性,也不同于民事惩罚赔偿的自愿性,而是具有社会自治的合意性。通过有机契合国家法、合理确定处罚事由与标准,自治性经济处罚具有制度治理等价值。当然,需进一步规范村委会的经济处罚执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