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领域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领域”是近年中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短时间之内就有大量成果问世。就政治哲学角度而言 ,该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 ,对公共领域概念的理解 ,主要涵括该概念本身及公共性、公 私域划分等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 ,公共领域的历史演变 ,主要以西方社会为蓝本 ,探讨了公共领域演变的几个阶段 ;三 ,我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历史与现状 ,主要涉及我国传统社会是否存在公共领域和我国公共领域的当前境况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良知的“本体”说本身的成立还要以对人的前提预设为前提。在阳明那里,这 “天理”与“人欲”有作为“前提”讨论的必要:一个是逻辑前提,称为“天理在前”,一个是“事实前提”,称为“人欲在先”。 天理与人欲之所以对立,是它们背后的公与私对立。天理与人欲的现实关怀,我们可以用一个“忧”来作具体体认。“忧”可以说是内圣外王的理论的现实关怀的极佳体现。  相似文献   

3.
赵子祥 《实事求是》2006,1(2):10-12
竞争与合作不单是经济学范畴,它们同时也是哲学范畴。广义竞争,说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所有领域存在的各种竞比争高的现象,包括竞争、竞赛、比较、争斗、战争、斗争、抢先等等含义;广义合作,说的是各领域所有的互助、合作、协调、共存、统一等这一类现象。竞争与合作是一对范畴。竞争与合作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竞争与合作,是一个实际的普遍的问题,是哲学关心实际的一个切入点,把竞争与合作理论引入哲学研究领域,必将给哲学带来某种程度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当代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都感到困惑的“斯芬克司之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公平与效率相互关系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分配领域中新的矛盾的出现和越来越尖锐,收入分配不公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是,这种讨论已经陷入误区,把一对本来就没有矛盾的范畴硬作为一对矛盾,并进而影响到某些重大社会政策的制定。从公平与效率的规定性看,两者不是同一层面或领域的问题。效率的基本含义,是指投入…  相似文献   

5.
公私关系是贯穿我国历史并牵动全局的一个重要范畴;公私对立,立公灭私的传统理念及其与精英主义政治传统的结合既妨碍了国人对公共政治事务与自身之利益关联的认识,也妨碍了他们对于政治的责任意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意愿;在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的操作性层面上对于公私关系的处理或者说格局安排则导致了独立自主的“私域”和“公域”的双双阙如,从而妨碍了有利于人们有效参与政治过程的外部环境的形成。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如何在思想意识和制度结构上重构公私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邱继兴 《学习导报》2011,(12):25-25
当前,我们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遗留问题与现实难题相互交织,合理诉求和无理取闹相互叠加,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相互纠集,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无不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生命线,必须贯穿于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公与私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倡导的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要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这样一种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体现,强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念已经彻底转变为了“崇公重私”,这无疑是更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8.
公与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个极为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话题虽然古老,但至今仍是做人修道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前提,因而意蕴常说常新,道理越论越深。时值社会历史大变革的转折时代,说公论私决难避开倡廉肃贪之涵义。笔者以为“公”是“廉”的载体,“私”是“贪”的温床。公生明,明生廉,...  相似文献   

9.
论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建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指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观念进行自主活动 ,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的相对独立于国家的非政治生活领域 ,亦即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政治国家代表“公”的领域 ,而市民社会代表“私”的领域 ,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一、市民社会在中国建构的必然性市民社会产生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 ,即将产品和劳务作为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的经济。首先 ,从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 ,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0.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党的性质、目标和优良作风所决定的。在新时期,坚持党的宗旨需正确处理好“公”与“私”、“公仆”与“主人”、“义”与“利”等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私关系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要么“公有”,要么“私有”,不可能存在既“公有”又“私有”的状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绝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绝不允许个人私有制的存在。张闻天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驳斥了这一误解,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私关系做出了全面科学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内的公与私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存在公与私的对立,但二者是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的,通过正确地坚持按劳分配可以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妥善地解决。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价值在于规范、调节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现代社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的分工合作日益发展,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日益加深,社会成员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更加需要运用道德规范调节个人行为,协调社会关系。道德的核心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公与私的道德观念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质是反映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协调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前线》1998,(11)
公与私的考验是当前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面临的主要考验。能不能经得起这个考验,尖锐地摆在我们共产党人的面前。公与私的考验首先表现在如何对待权力。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你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权力姓“公”而不是姓“私”,因此必须用它来为人民...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2,(1):11-12
2012年经济形势,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分析得十分深刻、十分透彻。总的来讲,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三个相互”、“一个不容忽视”,即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经济金融领域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发展前景如何,在一定意义上说,将取决于我们党政机关、各级干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能力和水平。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中,有一对突出的、影响全局的矛盾,这便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不管是“差距扩大”,还是“差距过大”“、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反映的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现实:当今我国社会存在着两个分别日趋明朗且有固定化趋势的社会阶层:一个是“过高收入”者群体,一个是低…  相似文献   

16.
朱霖 《探索》2007,(2):148-150
私秘话语作为网络交流平台的衍生物,越来越流行,但它的内涵也深刻地暴露了人们在获得极大的言说“自由”的同时所寄生的“不确定性”、“安全感丧失”等后现代性意味,更为深刻地表现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现实冲突。如何为后现代性祛魅,成为网络交流平台的独特视角。本文在私秘话语这一狭窄的领域揭示后现代性“安全”与“危险”并存的矛盾处境,并力图揭示维护网络交流安全的道德底线这一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17.
“四个全面”理论是当前时事政治学习的热门话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布局(以下称“二个布局”)因为都定位在“布局”,受到基层群众的特别关注。如何理解、看待二个布局的关系,尤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深入学习“四个全面’理论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和紧迫的问题,也是基层理论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文小勇 《探索》2002,42(4):72-75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和说明是基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形成的一个彼此相互诠释的说明过程。马克思学说个人观的立足点是从人的本质、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产劳动的关系诸方面,揭示“现实的个人”范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三大基石。实践标准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是思想路线问题,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领域的逻辑产物;“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三块基石形成于不同的时期,但它们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相互联系的,三者统一于邓小平理论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倡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市场经济属于经济活动范畴,主要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驱动人们行为的至上力量是“物质利益”的原则,其运行机制的本质和核心是优胜劣汰、公平竞争、平等交易;而为人民服务则属于道德活动范畴,主要在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驱动人们行为的至上力量是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高尚精神力量。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两者却是一致的。它们一致性的表现在于: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