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与社会》2010,(12):F0003-F0003
陈红太在《人民论坛》撰文说,民意,一般的语意就是“民众的意愿”,或哲“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陈红太认为,民意的“组织化表达”和“制度化表达”是两种理想状态。“组织化表达”是指把分散的、局部的民意通过现有的组织架构,即政党、政府、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自治组织以及社刚集中起来,形成组织化的意志,  相似文献   

2.
陈尧 《江淮法治》2010,(2):60-60
2010年刚刚到来,不少政府部门相继出台政策为领导们的上万字的汇报“减肥”,而民意的表达空间非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增肥”反倒愈加局促起来。江苏镇江丹徒区官方网站限定投诉不能超过100字,网友戏称这是在逼人用文言文投诉。“要用文言文投诉”?这是网民的调侃,还是权力的嚣张,民意表达的可悲?  相似文献   

3.
持续近10个月的厦门PX风波,正在公众参与的轨道上渐渐划上一个和谐的句号。但2007年的“民意盛宴”决非仅此,从去年“两会”期间10万网民向总理建言议政的热潮,到余音未消的节假日调整公共讨论,再到就业促进法草案、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全民立法运动”,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公共决策领域活跃着公民的身影、回荡着民意的声音,这使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2007年,是中国社会的“民意表达年”、“公民参与年”。  相似文献   

4.
郭奔胜  黄豁  代群 《政府法制》2009,(19):44-45
尊重民意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也是我党治国理政一贯倡导的理念。毋庸置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意参与政治生活和重大决策、政策制定的渠道越来越多,民意的声音也越来越响,尊重民意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某些地方“官意主导民意”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一些环节,民意常常处在“摆花瓶”的尴尬境地,有的地方甚至不惜用造“假民意”的办法来推行“武断的官意”,导致一些决策、一些行政行为与真民意相去甚远,进而戕害真民意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副广为传播的楹联,表明要真实考察官员的“政声”,需有一定的时空条件。“政声”,为什么要在“人去后”识别呢?这是因为,当官员在位时,手握支配属下的权力,人们不免心存顾虑,不敢直言评价,往往是“栽花多,挑刺少”,只有当官员离任后,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至于要在“闲谈中”方能很好地显示“民意”,则是由于“闲谈”是最无拘束的,人们的看法能够得到最自由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谢仁章 《法制与社会》2011,(29):75+77-75,77
“醉驾”行为的法律适用成为社会公众舆论的热点,司法面对日益强烈的公众期待和民意压力,司法执法人员需要秉持对法律的理解,对社会舆论要保持理性中立的价值判断。保持司法独立,是维系司法体系正当地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前提,独立司法符合民意的目的。理性回应民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刑事司法的使命,可以弥补专业化理解与现实的距离,较好地实现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目的。回应公众舆论,必须保持司法理性,公众舆论与司法者要设置一道“防火墙”。完善公众的参与机制、诉讼公开机制,畅通民意的正常表达通道,让民意以合法规范的渠道传递到司法者的面前,为司法者实现司法公正提供正义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中国审判》2010,(3):12-19
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这既是一次各界精英聚集一堂共商国是的机会,也是一次政府工作与法院工作接受检阅的时刻,更是一次集中民智汇聚民意以便更好地做好今后工作的良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代表民众行使基本权利、参政议政的重要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各地区各民族,他们对基层的情况十分了解,对民智与民意的聚集与表达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利用“两会”这一重要的机会,充分地展开讨论,广泛地征集民意,尽量地汇集民智,对于我们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全局,更好地推进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莹 《江淮法治》2011,(17):1-1
价格听证的本意是听取各利益群体的意见,它是一种表达机制而非表决机制.无权按照“多数决”规则决定最终定价。然而在现实中,价格听证会却常常被误读成价格“表决会”,听证参加人则被误解成拥有定价表决权,“民意”将由多数意见天然代表,并最终定夺定价方案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伟明 《江淮法治》2008,(2):12-14
围绕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所引发的大规模激辩,乃是近期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之一。此次公共讨论的议题不仅触及了“调整方案利大弊大”之类的具体表象,更深入到“民意是否真实”、“民意吸纳机制是否合理”、“公共决策如何尊重民意”等深层问题。正是这些特殊之处,使得此次事件在中国民主社会的发展史上别有意味。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社会,民意将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尊重民意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而收集民意则是尊重民意的前提。在这个“民意时代”,作为民意机关与民意代表的人大和人大代表,面临着如何收集民意这个基础而又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郭奔胜  黄豁  代群 《政府法制》2009,(20):48-4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意参与政治生活、重大决策、政策制定的渠道越来越多,民意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某些地方,民意常常处在“摆花瓶”的尴尬境地,其主要有几大症状。症状一:“只说好,不说差”。一些地方为了对付上级检查组,给一些可能被检查到的部门或地方定“说话调子”,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自媒体”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传播的对等性,更加注重网民的自主性,表现出个性化、互动性的特征,更易引发刑事司法与民意之间的紧张关系。涉弱势群体的刑事个案更易引发民众的关注、民意的表达更为通畅与开放、民意的表达忽略了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本身、民意的真实性有待考证,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民意的主要特征。在自媒体环境下,民意推动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公开、公正进行,有助于刑事司法判决朝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理性的民意对部分刑事案件的错判、误判的影响仍然不能忽视,民意对刑事司法的影响呈现出无序性。营造刑事司法与民意互动的良性循环需要注意:建立及时的信息发布、沟通机制,对自媒体进行必要的约束,发挥自媒体对民意的引导、培育功能。构建公平有序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民意也随之不断分化。如何将“原生态”的民意整合为真实民意而予以发现、反映和落实,人大的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意,这是摆在人大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范晓燕 《法制与社会》2011,(31):289-29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网络民意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尤为青睐司法这一话题,无论是“药家鑫交通肇事捅人案”,还是“李昌奎奸杀少女摔死男童案”,都无不体现着网络民意对重大刑事案件的关注。究其特点,可发现均是民意在网络上率先爆发,随后在社会上形成滔天民意,似乎极力将司法理性逼入狭窄的胡同。如何在现有法律制度下,将别事个案中处于紧张关系的网络民意与司法理性予以衡平,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网络民意与司法理性的博弈与衡平进行分析,以缓解两者间之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5.
自从2009年开始,每到全国“两会”之前,温总理与网民“有个约会”似乎已成常态,通过在线面对面的交流.民意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汇集,政府的政策和信心也通过网络互动得以彰显。温总理身体力行重视网络民意,无疑是网络议政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民意,作为非政府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事务或现象的一种表达,随着社会言论自由的发展程度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问题的决策中。近年来,其在法律范畴上对于法律制定和判决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可否认,它对于犯罪有一种抑制作用,对于审判也有着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民意的表达,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但是,民意的缺陷我们不能忽视,理性的处理民意在当今的刑事案件中变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12,(8):5-5
习惯于网上冲浪和发表意见的群体特征是相对固定的,能否代言社会各个阶层值得思考。而网意和民意不是简单的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网意是网络所表现出的民意,并不代表民意。因此,如果司法过程中将网意抬得过高,不利于审判的公正,甚至可能会使司法沦为网络时代“民意”的奴隶。  相似文献   

18.
信息动态     
全国两会已落下帷幕。每年两会都有热词传播,比如去年被广泛提及的“尊严”和“低碳”等。热词之热,在于契合民意。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新闻媒体都在热议“幸福感”,这又是民意的涌动。两会是共商国是的盛会.不但要重“国计”,也要重“民生”。让人民感受更多的幸福,已经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9.
我是2007年12月当选为芜湖市十四届人大代表的。高兴喜悦之余,深感责任重大。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呢?难道就当社会上传言的“走访选民握握手.听听报告拍拍手.选举表决举举手,大会闭幕挥挥手”的“四手”代表吗?不能,绝对不能!代表代表,既“代”又“表”,绝对不能只“代”不“表”。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从村民申来,就要到村民中去,充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尽职尽责地反映和表达基层民众的意见和诉求。  相似文献   

20.
网络民意改变政治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给民意提供了新的言说环境和表达渠道,不同的声音在网络空间交流,冲撞和激荡。并改变着传统政治生态。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民意。如何吸纳、整合网络民意无疑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