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所谓公民意识,指的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思今天的社会道德困境,我们可以归责市场,归责传统,归责体制,但是长期以来公民教育的失位恐怕更是难辞其咎。著名教育家肖川说:教育的方向是什么?教育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由此可见,公民  相似文献   

2.
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舜钦 《岭南学刊》2008,(4):103-105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少年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公民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整体;个体公民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弱。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高素质公民,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年轻的公民来说。能亲手建设中国人的公民文化,对于所有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独特贡献的当代青年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幸运。  相似文献   

4.
西德的公民教育渊源于普鲁士时代的教育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便成了最重视国家公民教育的国家了。德国公民教育思想,主要是由于有教育思想家的倡导。在此介绍一下,著名教育家凯欣斯泰和斯普朗格的公民教育思想。一、凯欣斯泰的公民教育思想凯欣斯泰早年曾在幕尼黑任市政府的教育局督学,后来在科隆任学校委员会委员时,创立了职业学校,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之父。凯欣斯泰主张从手工教育及美劳教育中培养道德。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人具有:  相似文献   

5.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个体公民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整体;个体公民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弱。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高素质公民,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年轻的公民来说。能亲手建设中国人的公民文化,对于所有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独特贡献的当代青年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幸运。  相似文献   

6.
论迁徙自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迁徙自由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确认并保护公民的迁徙自由对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政治民主化、真正体现平等权和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研究探讨迁徙自由问题是我国宪法学及相关法律制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洋睿  张宝成 《前沿》2014,(17):164-167
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对于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保障着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地发展。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基本现状研究和对加强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对公民身份认同以及国家认同重要意义的叙述,提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培养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杰斐逊从捍卫民主的角度指出教育是启发民智、防止政府腐化的根本保证;教育有助于改进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训练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他主张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他追求理性、民主、自由的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大多数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黄艳娥 《求索》2011,(8):174-175
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国家非常注重公民意识的培育,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将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融合;三是实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这些做法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我国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有其独特性,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因此,对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三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四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本质在于作为一种个人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主体存在,公民教育就是培养这样的合格公民.心灵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心灵教育将成为提升当前公民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关注心灵对公民教育具有多重意义,触动人的心灵对公民教育具有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11.
冯彦志:换届选举呼唤公民意识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冯彦志撰文说,公民是一种法律概念。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一方面将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利的人,具有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包含了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主要包括爱国意识、守法护宪意识、自由平等的信念、权利与义务的意识等。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坛》2009,(6):43-43
蒋传光在《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载文《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公民责任意识为视角》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政治国家成员的一种资格,具有独立、自由、平等人格,在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中享有充分的权利。公民责任是公民基于选择的自由以及由此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后果。公民责任意识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和理性自觉,其前提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公民教育取代宗教教育实现了法国学校教育的世俗化,从此公民教育就成为法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SO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价值观的多样化和青少年非法行为的增加,公民教育便更加受到国家的关注。重视公民教育甚至成为密特朗教育政策的重要支柱。密特朗时期的一位教育部长在谈到学校教育的职责时就曾经指出:学校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具有能力素质的劳动者,还在于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法国学校的公民教育有四项目标,概括地说,它fi]是:培养公民正确的思想态度;培养公民端正的行为品格;培养公…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领域是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从事政治活动、处理公共事务的场域,而公共领域中公民参与的实现必须要在一定制度环境中运行。公民既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从法律上看,公民就是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从政治上看,公民所拥有的法定权利集中表现为参与公共事务并担任公职的正当资格。公民是公共领域中的参与主体,而要实现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有序参与,不仅需要公民具有公共精神,而且还要为公民参与提供制度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的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6.
8、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意义何在?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应享有的权利,包括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和特殊群体的权利。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人权是广泛的,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公民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  相似文献   

17.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在培养青少年成为“四有”公民方面起着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学习和了解关于公民问题的一些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一、公民的概念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基本意思。具有一国国籍,这是公民的基本前提。国籍就是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资格。国籍表明一个主权国家同隶属于它的成员个人之间的一种固定的法律联系。国籍的取得主要有出生和入籍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1.《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1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2.我国少数民族公民信仰哪些宗教?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很多人信仰宗教。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08,(5):43-45
无公民则无法治之国。塑造现代公民,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提高民族素质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我们成功举办“人文奥运”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七大报告的这一阐述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充分体现了我党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那么,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存在哪些缺失?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今天我们怎样做公民?请看专家学者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反映.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公民意识的重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正步入新的历史起点,主要呈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发展、新视野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