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刑讯逼供的证据价值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在法律上规定刑讯逼供的证据排除规则,是遏制刑讯逼供的重要措施之一,还提出了今后我国在刑讯逼供证据价值问题上,应采取的五项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刑讯逼供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久远。中国现代社会虽然已从法律上废除了刑讯逼供制度,但此现象并未绝迹。从刑讯逼供的历史与现实来看,目前要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完善制度和法律,如禁止限期破案、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借鉴中国古代“亲亲相隐”传统等。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的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3.
法律严禁刑讯逼供,但刑讯逼供仍然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目前侦查办案取证能力有限,还依赖从供到证的侦查模式,还受侦查技术的限制欠缺证明能力。在司法实践中,要强化审判中的证据意识,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坚持疑罪从无原则,避免因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造成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4.
严禁刑讯逼供,我国的刑事法律和有关的司法解释均有明确规定。但司法上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案件不断发生。究其原因,立法是根本:法律没有沉默权规定,而关于“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实际上间接地为刑讯逼供提供了法律依据;法律没有严格的证据排除规则;自首规定在司法中得不到实质性的体现。相应的立法对策:一、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有沉默权;二、确立严格的证据排除规则,明确规定以非法手段获取证据无效;三、修改关于自首的条款。  相似文献   

5.
审讯是一种法律行为,其核心是证据。证据是用以证明未知事实的已知事实。诉讼证据是进入了司法程序在庭审中能公开使用的司法证据材料。诉讼证据根据线索可分为涉嫌证据、控辩证据、判决证据。证据场是以案件事实为引力内核所形成的各类证据事实构成的一种社会场的基本状态。案件卢实一经发生,其客观证据场就已存在。人们对其的认识活动形成主观证据场。证据线索引导案侦实践和取证的方向。审讯的法律内核是以涉嫌证据为起点,形成确实充分的证据体系为终点的侦查活动。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刑罚的教育感化功能,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一直坚持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少年司法指导方针。若要使该制度发挥其优越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关键是明晰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只有将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相分离,以独立的量刑程序为研究视角,结合社会调查报告所记载之内容,才能准确界定其属于量刑证据材料。  相似文献   

7.
刑事案件中非法证据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扬 《前沿》2012,(7):64-65
随着2010年5月31日公安部出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非法证据"首次明确界定刑讯逼供取证不能定案。刑事案件中非法证据又引发一轮激烈的争议。本文将从刑事案件中非法证据的概念入手,对其特征、表现形式、国内执行现状、相关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证明的全过程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必须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坚持客观、全面地收集证据的原则;严禁采用刑讯逼供或其它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做到证据都是经过查证属实的,都是忠实于事实真相的,这样才能保证刑事诉讼的正确进行。  相似文献   

9.
以种地、做点小买卖为生的赵作海,本来可以有一个虽不宽裕但很团圆的家庭。而今,两个稍大点的男孩子已经过了农村定亲的岁数,老婆带着女儿和最小的儿子改嫁他村。他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来形容自己目前的窘境。而这一切正是11年前商丘地区公检法违法办案导致的。这些执法人员依据的是一具无头尸体、几片口袋碎片、对赵作海的刑讯逼供、对所谓"情人"的屈打成招、对其妻子的威逼恐吓、赵振晌的失踪等证据形成的脆弱的证据链。赵作海案发在1999年,复核是在2003年。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无罪推定"原则被确立。刑事诉讼法修改三年后,赵作海丝毫没有享受到法律修改所保障的基本权利。赵作海被无罪释放后不久,"两高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规定在细化各项证据规则的同时,明确规定,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供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26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手段收集证据。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一规定对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进行了统一规范,并与现有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公安机关办理复议案件程序规定》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程序体系。这些规定的发布也就为刑事案件证据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因此,坚持刑事案件的证据合法性是保证刑事案件办案质量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1.
我国1979年至2011年有关遏制刑讯逼供的规范性条款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不具可操作性,只表明立法者的一种姿态,其后果是未能有效遏制刑讯逼供行为。2012年我国最高立法机关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时录音录像等制度都有明确规定,同时对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机制进行了诸多改进与完善,但有关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机制仍存在诸多制度上的不足与缺憾。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设计,以法约束执法者的行为,才能真正有效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2.
熊志海 《理论月刊》2004,(4):100-107
证 据不 是事 实 ,但 证据 与事 实 存在 内在 联 系,即 证 据是 证明 案 件事 实的“ 根 据”。证 据之 所以 能 够成 为证明 案 件事 实的 根 据,是 因 为证 据蕴 含 着诉 讼需 要 查 明的 案 件 事 实的 信 息 。 证据 中 的 这 些事 实 信 息 能够 揭 示 证据事 实 ,并由 此 查明 案件 事 实。事 实信 息 既是 证据 存 在的 前提 ,又 是证 据 事实 得以 发 现的 根据 。因 此,诉 讼 证据 其实就 是 蕴含 有案 件 事实 信息 的 信宿 ,也 就是 能够 作 为事 实信 息 载体 的物 和 人。认定 案 件事 实必 须 审查 、判 断其 依据的 证 据,其 原 因就 在于 必 须对 证据 中 的事 实信 息 进行 正 确 的 识别 和 判 断 。这 才 是 审 查、判 断 证据 的 诉 讼 程序 、法律 制 度存 在的 合 理根 据。  相似文献   

13.
刑讯逼供是错案发生原因之一。刑讯逼供屡禁不止有多方面原因,思想原因有受有罪推定思想的影响,较之查出案件真相而言刑讯逼供无足轻重;制度原因主要有我国未在事实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不完善,侦押分立制度的缺失等;实践方面原因有司法投入不足,侦查技术水平低下,对刑讯逼供处罚不力等。我们要消除刑讯逼供产生的思想根源,确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刑事诉讼价值观,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以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使得公正与效率两大诉讼价值更好的实现,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意图用科学技术的力量避免刑讯逼供的出现。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即讯问时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法律性质问题。按照域外法律规定,同步录音录像具有证据的属性,应当适用证明规则的规制。但是中国司法实践中,考虑到侦查技术和侦查秘密的问题,许多人并不愿意将同步录音录像作为证据使用并公开。在作为证据的同步录音录像和侦查秘密之间找到一种缓冲手段,成为本文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5.
警察刑事执法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警察刑事执法中涉及诸多的理论与司法实践问题 ,如 :沉默权与刑讯逼供 ,污点证人与辩诉交易 ,警察证人资格和伪证、隐匿证据 ,“卧底”与诱惑侦查法律规制 ,侦查权的合法性与侵权赔偿及刑事证据等 ,构成警察学术研究的热点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司法文明时代,刑讯逼供日益被司法界所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文章从刑讯逼供的原因出发、对症下药,确立无罪推定,完善证据尤其是口供的采信规则,改革侦查体制等立法、司法实践方面的措施,以期减少乃至消除刑讯逼供,从而裨益于构造公正、文明的司法程序,实现司法公正,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7.
口供是受审者的口头陈述,包括“供述和辩解”两层含义。口供作为证据时具有直接性、复杂性、易变性等特点。司法人员在讯问口供时,要充分收集受审人员的供述与辩解;运用口供要慎重,审查判断其真假。在司法实践中要遵守法律规定,杜绝刑讯逼供现象。  相似文献   

18.
冯文平心里非常清楚,距离李桂保刑事拘留羁押最后期限仅剩六天,如果再找不到琚新伟,拿不出有力证据,就只有开门放人了,这起"零口供"积案也就彻底成了死案。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犯罪活动猖獗,手段不断更新,日趋智能化、技能化、群体化;案件的侦破给政法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技侦人员怎样才能有效地获取犯罪证据,并加以综合利用,仍缺乏科学、客观、系统的研究。以至于在一些案件的侦破工作中走了不少弯路,甚至误入歧途,久侦不破。更有甚者,还可能出现一些冤假错案,究其原因,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办案人员对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理解不深,笔者认为刑事证据的运用原则关键在于四点:一重证据、重调查、不轻信口供;二是收集证据的方式必须合法,严禁刑讯逼供;三是一切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四是证据要确实充分。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刑事证据的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20.
蒋平 《公安研究》2014,(5):41-51
随着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的普及,作为一种全新的证据形式,电子证据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安司法机关应针对当前形势下电子证据立法和使用中存在的法律和技术的"双重瓶颈"难以突破、相关部门人员的沟通和协调难以取得成效、电子数据提取分析鉴定过程存在较多隐患、设备滞后等问题,从系统电子证据的法律体系、完善电子数据鉴定的行业规范、开展电子证据技术工具研究和研发、加强司法专业技术力量培训等方面入手,推动电子证据在公安司法机关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