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类精神的重心已经转向人本身和人的日常生活,开始关注人的意义世界。虽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系统的意义理论,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渗透着深刻的意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标志西方哲学意识发展中现代转向的新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最根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现实的"人"和人的真实生活,使人由从属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达到了对人的科学理解和把握,是真正"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凸显了文化哲学的视角。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启示。比如文化哲学有关文化重心演变的理论,就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唯物史观的发现,预见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文化重心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文化重心的演变遵循以下顺序:宗教、政治、经济和伦理,这与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说基本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恰好以文化重心的经济转向为契机,而唯物史观的未来发展必然趋向伦理,我们从哈贝马斯、广松涉和中国和谐社会理论中都可以体会到这个观点,人与人的交往和关系必然在物质匮乏基本解决的前提下,逐渐上升到唯物史观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起跳点。从《手稿》到《提纲》,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在《手稿》中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萌芽.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否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哲学的历史使命必然由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马克思在《提纲》中基本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宣告了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处处体现着科学实践的作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前康德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作为古代哲学到德国哲学的过渡阶段,开启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使哲学发展到意识内的思维水平。洛克和莱布尼茨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典型代表,两人对观念的中介性理解是这种转向的真正起点,但是对观念的中介作用要在意识内的前概念思维水平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管理哲学研究经历了产生、热议、徘徊、转向和突破。其变迁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庇护下的管理哲学;多样性发展的管理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因子的现代阐发。其最焦点的问题是管理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管理哲学与哲学、管理的互动使其经历了由明确化、体系化的界定到更深入分析管理哲学的问题域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理性认识如何向实践飞跃是《实践论》提出而未能展开的历史课题。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应转向改造世界的规律问题,其中包括:世界应是什么,实践的观念;怎么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控;实践的评估,实践的合理性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现行刑事诉讼法又出现了一些亟待修改的问题。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过程中要坚持理性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斗争哲学为指导转向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国家本位转向国家、社会与个人本位并重;一元化价值观转向多元化价值观;权力治人转向权利保障;有罪推定转向无罪推定;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客观真实转向法律真实;重实体轻程序转向两者并重最终转向程序本位;高压从重转向宽严相济;国内优位转向国际优位。  相似文献   

11.
历史哲学首先是哲学,然后才是关于历史的哲学;其核心是大写的历史;它关注人类的历史存在感,关注我们对意义的渴求.历史哲学回答了关于历史存在的意义问题,并满足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赫勒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提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问题,人类存在被体验为历史存在.历史哲学引导人们去行动,去生活,去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转向,这一转向或许可以描述为从返本到开新的宗旨转向、从演绎到诠释的路径转向、从领域到视域的理解转向以及从命题到概念的切入点转向。中国的马哲形成史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某种整体性理解。主要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深刻地中国化,中国马哲形成史研究的主要宗旨在于通过视域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阶段,渐渐显现了其内在的价值转向。与此同时,哲学关注和研究的核心出现了新变化,哲学研究的视角出现了新转变。在内在理路上,苏格拉底人学转向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阶段,渐渐显现了其内在的价值转向。与此同时,哲学关注和研究的核心出现了新变化,哲学研究的视角出现了新转变。在内在理路上,苏格拉底人学转向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相似文献   

15.
生存论美学替代本质论美学,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阶段的历史必然.要完成这样的转换,思维方式必须从二元对立的近代哲学思维转向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和睦相处的"交互主体"的现代哲学思维其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反思和发掘中国古代美学传统中的相关资源,如禅宗美学中的生存论资源.批判并转换传统美学资源用以建构中国特色的生存论美学.是跳出当代美学在模仿西方中试图超越西方理论怪圈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发生与艺术自身的发展演变有关。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艺术观念带来了艺术与生活原初联系的断裂,造成现代艺术的困境,使艺术产生了转向。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层面揭示了艺术走出困境从而转向、再生的可能。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艺术转向的途径和表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从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向生成论思维方式的转向,而推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对资本现代性的追问和批判。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对当前我国现代性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休谟的《人性论》和后期著作《道德原则研究》中可以发现,他的人性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两部著作各自的立论意旨和论述主题决定的。本文则主张是关于人性科学的哲学,使哲学从认识论转向了人学,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赫勒历史哲学研究中,一方面,乌托邦是指一种赫勒历史哲学中始终可以感受到的超越现存向往美好的理念、理想和信念;另一方面,就赫勒历史哲学的整体建构而言,确实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论构架,在这个意义上,乌托邦是对赫勒历史哲学总体上的概括用语,指其可望不可及的空想性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本质是人的解放,其核心观点是唯实践能使理论转变为现实,使人的解放从理论转变为现实,所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恩哲学的实践概念既属于物质范畴,又属于历史范畴,其来源不仅在于黑格尔哲学,更在于实验科学,哲学范畴的“经验”才是马克思恩格斯感性物质实践概念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实验科学思维规律的哲学表现形式,其历史实践概念是他们的历史科学概念的哲学前提和理论基石,历史科学在本质上就是历史实践观视野中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