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勇 《理论前沿》2009,(19):29-3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看,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去构建积极防范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2.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政治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群体参与的社会失范行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有着政治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分歧甚至对立以及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对主流文化认同感的弱化是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文化缘由。而现实的社会冲突又反过来固化了冲突文化,乃至文化被当作冲突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有力“武器”。因此,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需要从政治文化入手,主要举措包括:弥合弱势群体的社会不公心理与文化伤痛、强化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建立不同亚文化之间的沟通互动机制以及社会心理的预警机制等。总之,只有消除了政治文化上的对立,才能有效避免现实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加快“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预警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中出现的一种新苗头、新情况,易形成心理冲突和对立情绪。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建设可从根本上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聚集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现象具有参与主体为弱势群体、矛头指向地方政府及执法部门、本质依然是利益冲突、参与者心理上不满情绪和"法不责众"相互交织、后果严重以及是一种继发性冲突六个方面的特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应从源头上、机制上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妥善处置这类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分析及其防范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是社会矛盾经过多年积聚容易引爆;暴力与“非暴力不合作”交织;群众与政府机关的摩擦加大;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冲突。防范和处群体事件,需要明确定位政府角色;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的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维权机制;建立群体事件的干部问责制度;构建大调解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等。这对于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属于群体性事件的范围。它至少有无直接利益性、泄愤性、突发性等特征。近几年来,一系列典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不断发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绊脚石,侵蚀着党的执政基础,冲击着党的执政地位,显示了危险的信号,引起了中央高层、中外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中国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成因和防治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进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加速转型期。社会转型加速一方面引起了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分化,另一方面促使各种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逐渐显现,由此引发的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大量出现,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缘于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制度机制与组织行为。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应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利益诉求机制、独立和公正的司法制度、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决策体制、科学合理的现场处理体系,大力加强干部考核任用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中的新媒体作用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利益群体多元分化、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的复杂情况。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利益博弈提供了新的机制、手段和渠道。妥善解决新媒体环境下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必须恪守新媒体时代的"阳光透明"原则和法治框架,正确定位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利益表达功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略论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无直接利益冲突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一种新形式,它与我们正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通过建立理性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畅通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开放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廉洁高效的政府责任机制、公共服务的共享保障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防范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吉登斯把社会风险无所不在性称为"风险景象"。"风险景象"表征着导致社会冲突和危及社会稳定与秩序的种种可能性,其中"无直接利益冲突"这种新社会矛盾形式尤为引人瞩目。"无直接利益冲突"指:绝大多数参与者对冲突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条件下产生的冲突,即在没有直接利益瓜葛的主体之间而发生的对抗行为,从众者借机表达和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造成打砸抢烧等严重后果。人民政协工作应重点注意这一矛盾新形式,大力强化社会整合、凝聚、协调功能,有效化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之前,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理论,半个世纪之后,胡锦涛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这说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内部矛盾"逐步转变为"公共供给不足"。这一转移,肯定了中国当代社会主体从"人民"到"公民"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政府职能要按照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保证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12.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利益分化与利益协调应该是同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政府对于利益协调的一般原则和目标包括维护合法利益、缩小利益差别、缓解利益矛盾、增进共同富裕.围绕利益保护和利益协调的社会价值取向主要有把实现社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正视物质利益在社会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有必要提倡一种"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双赢)的价值选择.正确处理利益分化条件下的利益协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动力的动力”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动力”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不容忽略的重大问题。二十多年来“动力的动力”问题的研究,尽管观点纷呈,但学术界对生产力发展有其内在矛盾,对人的需要与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动因基本达成共识。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公司法》第5条开宗明义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之精神实质或灵魂是让公司或董事等高管在负有对股东受任义务之同时可以积极为其他利害关系人谋利。关于"公司社会责任"之性质虽有多种学说,其不外乎"责任或义务",但均未能解决"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之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社会责任"实已灵魂...  相似文献   

15.
"政治效果"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效果"具有独立性价值,其源于法律与政治关系的传统法学理论,是法本质的内在要求,并服务于政治文明,脱胎于"社会效果",成为进行个案利益衡量并影响法官心证的新增因素."政治效果"论与法的价值理论在终极关怀上具有一致性.法的正义、秩序和效率价值与政治统治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与政权建设的需求是吻合的.正是这种同质性,法的运行才完全没有必要也无法排斥政治因素,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政治效果"的尊重也必然就是对法律信仰的坚持.  相似文献   

16.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运用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评价标准的原理,指明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目标;"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意识形态和科学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原理出发,指明了执政党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原理的高度,揭示了执政党生命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私人侦探"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私人侦探"或公开或隐蔽地存在人们生活中,而这与我国现行法律存在冲突.在我国,法定意义的侦查权是不能由私人享有的,当事人只能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从事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相关调查活动."私人侦探"的存在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不应也无必要设立所谓的"侦探业".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完全可以通过相关办法解决群众需要、市场需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袭警罪的法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暴力袭警案件频发,目前我国对袭警犯罪刑事立法的滞后已经成为滋长社会不法势力和不法分子嚣张气焰的重要根源。袭警这一危害国家安全、挑战国家公权力的行为,不仅是对警察生命的威胁,对司法资源的破坏,更会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感。在我国《刑法》增设袭警罪可以保护警察执法权威和权益,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权。  相似文献   

19.
“非此即彼”思维长期支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21世纪,人类主导的思维方式势必会发生变化,即宽容、理性的“亦此亦彼”思维将会取代两极对立的“非此即彼”思维而取得主导地位。人们在社会进步发展中也同时逐步减少集团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各种法律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手段淡化阶级、集团之间的差异,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快速发展,人类共同利益日益重要,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态度上就是认同感增强。“亦此亦彼”思维方式势必成为21世纪人类主导的思维方式,且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0.
做好110接处警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10接处警工作是公安机关开展全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威望和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阐述110接处警工作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意义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探寻做好110接处警工作的具体措施,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