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隐私权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隐私权的立法与理论,在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或空白点。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法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隐私问题已越来越多见并开始形成一种社会问题。这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公民的隐私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强化和完善隐私立法的条件已日趋成熟。现实对隐私法的呼唤和人们对隐私法的期待,使隐私权方面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试图根据一般法理、国内外隐私立法及实践对以下几个涉及隐私权的基本理论问题作相对系统的学术讨论:①隐私的界定、隐私与隐私权的关系;②隐私权及其法律特征者;③隐私权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性质;④隐私侵权行为的构成。——笔者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公共场所不存在合法的隐私利益,在公共场所不可能发生侵入隐私的侵权.但在技术高度发展、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样的论断已经不合时宜.文章拟从隐私权的发展、产生背景变化以及隐私权的本质等,来说明公共场所也存在隐私利益,并对公共场所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明确隐私权的客体是完善隐私权理论的基础,也是探寻隐私权保护的第一要务。但立法规范的匮乏、理论研究的欠缺使人们对"隐私"一词莫衷一是。实际上,隐私的本质是信息,私人空间、私人领域等均属信息的载体,其蕴含的信息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畴。隐私具有私人性,但当私人信息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被公共利益吸收,不能成为隐私权的客体。因此,公务员财产、犯罪记录等信息并非隐私。此外,隐私具有秘密性,不愿为人所知的私人信息始得成为隐私权的客体,但何种信息具有秘密性,却具有主观性,缺乏明确的客观标准,对此应采用善良风俗和法益衡量的标准,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因隐私权是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权利。基因隐私有着与其它隐私不同的特点,导致了基因隐私侵权的方式、后果以及对法律保护的要求等方面都与其它隐私的侵权有着重大的差别。我国对隐私权的整体保护本身尚有缺欠,这就要求在立法和法律适用两个方面加强对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在立法上应当明确提出基因隐私权的概念并加以科学的界定,对侵犯基因隐私权的行为规定专门明确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5.
解读隐私权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个人私事或生活安宁不为他人知晓或侵扰的权利,包括隐私信息隐瞒权、隐私信息支配权和私人生活安宁权。它是当事人实现正当隐私利益的行为依据。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意义在于保护公民基于合法隐私之上的人格利益。我国虽有一些保护隐私的法律条款,但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在《民法通则》没有对隐私权予以保护的情况下,将侵害隐私权归为侵害名誉权予以保护,意义重大。司法实践中发生的侵害隐私权案件大多数是因为新闻媒介不当采制、刊播有关他人隐私的内容而引起的,本文着重对新闻采访侵害隐私权、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等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以及侵权原因进行法律上的探讨和分析,以引起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隐私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在立法上没有给隐私权以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上对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也不够。文章通过对中美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比较分析,对完善我国隐私权利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隐私权”的定义可界定为:自然人在不妨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其隐私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目前我国对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尚显不足,应至少从三个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尽快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以立法的方式予以确立;科学规范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另外,还要正确调适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耻感文化是指这样一种文化模式:即存在一个公认的道德标准,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依靠这一标准来发展人的社会之良心。在此文化模式中,羞耻感是一种强大的强制力。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具有耻感文化的一般特性,在此影响下,人们一方面对自己的"隐私"相当注重,而另一方面个人的隐私权又很容易遭到忽视与侵犯。我们应该摒弃过去的思维习惯,自觉培养出尊重他人隐私权的意识,以维护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侵犯他人隐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伴随着论坛、博客、微博的迅速发展,给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隐私权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它不仅要能对传统的侵害隐私行为予以禁止,还要求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  相似文献   

11.
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以“人肉搜索”为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在中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面对“人肉搜索”带来的对个人隐私的现实侵犯,隐私权以基本人权的面目纷纷进入各国宪法保护的范围。隐私权在我国仍然不被看做是一项独立的权利,在中国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呈现出了单纯依靠民法保护的不足,尤其是加强网络隐私的保护更加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隐私权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私权是公民重要的权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公民隐私权遭到侵害的威胁更加突出,如何加强隐私权的保障也成为各国关注的课题。而本文立足于日本关于隐私权保障的有关判例以及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状况,对日本隐私权保障机制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我国隐私权保障的问题等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新兴基本人权之一,而德国是欧陆法系中对隐私权立法保护较为先进的国家,并且拥有细致完善的隐私权刑法保护规范体系。对德国隐私权刑法保护进行研究,关注其刑事立法发展动向,将会为中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立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经验。  相似文献   

14.
隐私保护作为刑事司法活动中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内容,对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有关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规定的出台,社会各界都开始高度重视刑事司法活动中未成年人隐私保护问题。本文以刑事司法活动中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必要性和现状为研究视角,就侦查、起诉、审判、犯罪记录封存等司法活动中泄露涉案未成年人隐私的行为提出一些思考和看法,期望能够以此加深对刑事司法活动中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理解,推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刑事侦查活动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侦查的效率,二是保护人权。隐私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容易受到侦查权的侵害。应借鉴西方一些国家在侦查程序中对隐私权的保护措施,弥补我国在刑事侦查活动中对隐私权保护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环境下个人资料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其重点是个人资料隐私权的保护。个人资料隐私权则是指自然人对本人的个人资料加以控制和支配,不受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网络环境下侵犯个人资料隐私权主要有:非法收集个人资料;非法公开个人资料;不当使用个人资料;不当处理个人资料等形式。世界各国对个人资料隐私权保护主要采取技术方式、自律方式、他律方式以及"安全港"方式。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应的个人资料保护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隐私及隐私权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然而,以新闻自由权利为依托的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自由的重要价值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隐私权则强调个体权利,因此在行使这两种权利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如何在两者的博弈中找到良好的契合点,既能发挥新闻媒体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又能保障个人的隐私权已成为立法和司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高校在心理咨询、信息收集、宿舍管理、学生惩戒工作中,可能会侵害到学生的隐私权。文章从法理学和社会背景的角度对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产生法律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解决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的矛盾不仅需要国家、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探索新的学生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医疗机构的临床教学与患者隐私权的冲突是医患权利冲突中被忽视的一种形式。引入隐私权商品化的机制,通过事先告知、承诺方式、以及价格报酬制度等,在这两种冲突之间进行协调和平衡,以实现隐私权利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 ,理应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学者们系统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某学校披露学生成绩是否侵犯隐私权这一问题的分析 ,来阐述笔者对隐私权 (尤其是隐私权概念 )的一些看法 ,并试图对我国隐私权的民事立法保护的现状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