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逻辑"是客体现实性批判逻辑与主体能动性彰显逻辑的有机统一。马克思的共享观以"实践"为运思逻辑,这种"实践逻辑"在马克思共享观中呈现为三重进路:从资本批判到"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实现经济共有的实践逻辑进路;从政治批判到"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社会共治的实践逻辑进路;从劳动批判到"一切人的自由个性"是实现个体共进的实践逻辑进路。三重逻辑进路在实现客体现实性批判与主体能动性彰显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表达出共享发展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2.
吴楠 《桂海论丛》2010,26(5):25-28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不是平滑的线性推进,而是在与社会历史实践相联系的三个理论层面上的有序推进。具体表现为:以异化劳动为尺度的现代性伦理批判;以分工为基础的现代性实证批判;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本质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三重维度对当今资本主义批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源于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找到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以“人的逻辑”批判和超越“资本逻辑”,以劳动正义对抗资本主义法权正义,并探究实现劳动正义、劳动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意义。劳动正义既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内涵与价值旨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怀涛 《前沿》2010,(23):48-50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有一个不断深入的逻辑进程,他最初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在异化劳动基础上进行人学现象学的伦理批判,后来进展到从经济现实的客观基础出发进行奴役性分工批判。随着经济哲学方法论的不断成熟,他最后站到作为历史现象学的拜物教批判的高度,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拜物教世界的猛烈批判。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城市化进行了前瞻性的三重批判和无情的揭露。从历史维度来看,"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从逻辑维度来看,城市化的本质是以资为本,遵循资本逻辑原则;从价值维度来看,虽然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与城市化发展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注重人的发展,但资本占有劳动,资本统治人,人始终只被当成城镇化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城市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城市化批判思想对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亦有重要的启示:摒弃资本逻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的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根本出发点,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面发展与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6.
项洋 《求索》2015,(3):58-62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含"四个规定",四个规定的前三个规定属于人与自身的异化,后一个规定属于人与人的异化,这一辩证关系预示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在诸多研究者眼中被看作是一种"aporia",但这并非"aporia",而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所在,需予以留存与摒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常态"中,重温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辩证及其人本思想,有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和批判"异化劳动"现象,这对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一些"异化劳动"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彰显着认识论的生态现象批判、社会论的资本逻辑批判、实践论的生态实践批判、价值论的伦理价值批判等四重论域。生态现象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着力点,让其关注空间生态形态的演变,这是从认识论上认识空间生态现象;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根本动因,让其详细阐述资本逻辑对空间生产的支配及造成的生态危机,这是从社会论批判空间生态危机;生态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根基,让其号召无产阶级通过空间革命来建立和谐稳定的空间生态,这是从实践论上解决空间生态困境;伦理价值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落脚点,让其要求空间生态变革成为人类解放的条件,这是从价值论上实现空间生态正义。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审视了空间生态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空间生态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伦理观是对古希腊伦理思想与近代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他将古希腊伦理思想中的实体思想与近代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伦理理念的发展呈现为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过程.黑格尔伦理思想有突出的三个特点:一是其伦理思想是奠基于自由意志之上的,是关于自由意志发展的理论.二是黑格尔对伦理与道德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伦理是客观的抽象法与主观的道德的统一,伦理区别于道德,并高于道德.其三,其伦理观有着明显的目的论特征.伦理理念的发展包含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其中作为伦理理念的目的,国家是伦理理念的实现.作为近代伦理思想的重大发展,黑格尔的伦理观对于当下我们国家克服道德虚无主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剖析了马克斯.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缺陷,进而对其进行了批判。批判韦伯论述的研究视角单一性、"欧洲中心主义"的片面性、对东方宗教伦理认识的粗浅性、忽视资本主义的贪婪攫取性、以宗教伦理解决资本主义困境方式的局限性、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的矛盾性。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要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只能以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改造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黄知伟 《求索》2010,(6):59-61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要范畴。在对19世纪德国经济生活进行深入考察时,马克思批判了近代德国哲学的异化理论,并将异化理论引入到对劳动本身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将异化劳动概念进行了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是对黑格尔古典哲学思辨体系的理论批判,也是对资本型社会生产关系的现实批判。该理论认为,在资本型社会中,劳动将工人和生产资料分隔开的同时,为这种分离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无论是理论批判或是现实批判,异化劳动理论都指向了资本型劳动社会关系,揭示了资本型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形成特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理解的过程经历了由理想到现实,由简单理解到具体分析的跨越。以文本分析为基础,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理解和把握的过程是这样的:从在类概念基础上整合理想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到在异化劳动基础上生成社会关系,再到在物质生产中把社会关系具体化,最后在资本逻辑中界定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认知和反思的理论范式,时间和空间则是资本主义借以实现资本增殖和经济修复的重要理论向度。对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空机制的不同探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出场方式,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显性视域、空间转向、现实进路的发展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变迁中接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我们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域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应然性与必然性。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伦理尺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解除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间和空间的压迫形式,创造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空形态,具有其实现的应然性;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代资本形态的创新、“时空修复”机制的运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最终会导向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爆发,进而彰显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不是单向度的线性推进,而是在三个相互连接层面上的有序布展。具体表现为:以异化劳动为尺度的现代性伦理批判;以分工为基础的现代性实证批判;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本质批判。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政治伦理以哲学—人性的分析、实践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现了政治关系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马克思政治伦理具有客观必然性,其基本观念蕴含着三个方面,即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性质、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超越了西方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它对于构建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灵 《湖湘论坛》2021,34(2):99-109
货币缘起于人类的"社会"需要,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从实物货币到现代资本的历史嬗变,孕育、催生了"政治经济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并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与历史契合性。政治经济学在应对、批判资本的过程中诞生、发展与进步,而"完善"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探明资本的当代逻辑,进而成功利用资本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驾驭资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目标。因而,实现对资本的驾驭,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对资本批判的基本方法,立足于中国应对现代资本的历史经验,吸纳西方现代资本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探索出驾驭资本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凸显出来。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他对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是:客观上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在反思中发展;有利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高丙中为该书所撰的《序一》中说:本书既是切实关怀人类现实问题的应用人类学读物,实际上特别能够代表人类学的原初理想在今天找到了实现的途径。我们看到,人类学从单一文化的立场、单一国家的工具,经过社会批判和学术的自我批判,发展到人类多元文化的立场、全球未来的立场,从关于人的科学的玄想,发展到关于人的经验研究的学术。本书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人类学的局限,而且又回归到了人类学的原初理想一门有关研究人与人性的科学。先哲曾说,“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必须首先解放自己”。  相似文献   

19.
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解读,虽然指认了劳动解放在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却遮蔽了其独特的政治哲学意蕴。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既在人的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张力中赋予劳动新的哲学内涵,也在对资本与劳动辩证关系的剖析中,提出了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劳动解放思想。马克思将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解放引入到现代政治事务的反思和批判中,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观念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谋关系,不仅透视和还原了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的现实生活基础,而且开辟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重构政治哲学理论形态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20.
陈菲 《求索》2013,(12):85-87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伦理思想立足于主体人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关系.把人的价值实现和完善作为伦理思考的最高对象,这种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分析和理解这种转折意义应从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目标指向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意义上来进行,即将人的完善、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这三者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伦理思想展示的宏阔背詈和根本内涵。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中国化要旨是把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这一过程包含着多重理论和实践维度。中国化的马克思伦理思想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新的逻辑支撑,展示了马克思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