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我国佛教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佛教的论文有105篇之多,其中对禅宗、五台山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中国化、佛教心性论、佛教密宗、藏传佛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分别概述如下。一、对佛教禅宗及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禅宗神秀北派因“受惠能一派的排挤、曲解,长期被淹没。”任继愈在《神秀北宗禅法》(《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一文中,根据近年在敦煌发现的神秀著作手抄本《观心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中国化之一即为佛教禅偈的诗化。诗的形式使禅更加通俗易懂,不再是教义的繁琐的理论,而是世俗的浅显的诗歌,禅理入诗,则丰富了诗的表现内容,使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新教材第58页有这样一段话:《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教材接着又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问题不能准确把握,甚至个少教师对慧能的观点也不能正确剖析。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国佛教小有关禅宗的知识,现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禅宗,这是中国佛教各个宗派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宗派,它分为神秀的北禅和慧能的南禅,前者讲“渐修”,后者讲“顿悟”。自从唐朝安史之…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18日至19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大国到黄石市、黄冈市,现场督办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余建堂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将黄梅禅文化旅游区开发项目列为湖北重点项目的建议》和正慈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构建鄂东佛教禅宗文化旅游圈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潘永辉 《求索》2007,(10):153-155
目前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严重不足。本文将在分析各家论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看法,力求更准确地揭示禅宗美学的最本质的审美特质及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参照佛教的教义,并与中国儒家与道家相联系相区别,《坛经》禅美学的特征,除了上述诸家提供的说法之外,最为根本的应是这三点:自性主体的确立;空灵境界的脱出;日常动用的诗意化。只有这三点,最能说明禅宗既与印度佛教、中国儒道文化相联系而又自成一家、别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特点,也最能说明《坛经》及其影响下的禅宗为中国美学提供、补充的关学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樊丽沙 《求索》2014,(10):152-156
禅宗是西夏比较流行的几大佛教宗派之一。从出土的黑水城禅宗文献和西夏各地佛教遗迹来看,西夏禅宗信徒众多,不仅大量的汉文和西夏文佛经如《六祖坛经》、《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重要禅宗典籍在西夏流行,而且河西等地还有不少西夏僧众禅修遗迹。西夏禅师众多,但从文献来看,禅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最高的,与西夏多民族聚居的国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禅与诗     
禅与诗潘志和一禅又称禅那,为梵语音译,意为“思维修”。禅源于古印度瑜伽功,后为佛教吸收发展,成为一种修证方法。佛教“八正道”中的“正念”、“正定”即禅定,是教徒修习的戒、定、慧之学之一。在北传中国的佛教里,习禅得到特别重视,以至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8.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支,以顿悟为特色,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谓“公案”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是禅师为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作出的一种指示。禅宗公案表面看来扑朔迷离、荒诞不稽,充斥着矛盾与悖论,实际上正是这种对常理和规范的“破坏”和“偏离”,才有着一种“神妙”的境界。本文试图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荒诞表征下的合理性:“反常”的语言形式正是禅宗“反常”的思维模式的镜象描摹,禅宗通过这种“反常”有效地传达了禅宗“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5,(7)
禅宗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在古代还是当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从禅宗思想教旨、古文献可以看出禅宗之"不立文字"并非不要文字、佛教经论,而是不执着于文字。"不立文字"与禅宗宗旨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87年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佛教的研究较前几年有所发展,全年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特点是:在对中国佛教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突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儒、道、理学)关系的研究。因此,对具有中国佛教特点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的论述显得更加深刻,使人更加清晰地看到佛教能以在中国生根、发展的社会思想根源,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颇有裨益。是年十月在我国召开的中日佛教学术会议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其次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出现“热潮”,文章较多。再者,对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的比较研究也有了相应的论文,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可喜现象,标志着对少数民族佛教研究的重视。现从佛教与民族  相似文献   

11.
禅宗虽说“不立文字”,却有成千的公案,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不然。每一个公案都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文字仅仅是一个载体而已。禅,就蕴含在那一刻的真实之中。透过文字去把握文字背后的真实,那个禅的真实,那个佛法的真实——也就是人生的真实。如此,则可谓“与祖师同行”了。  相似文献   

12.
苟世祥  胡东力 《重庆行政》2010,12(3):97-100
达摩禅系在中国传到第六代祖师慧能时,慧能对禅宗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南宗禅。自六祖慧能后禅宗大师辈出,五家七宗相继建立,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局面。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六祖革命如何使禅宗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在中国社会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创立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1]日本或许是世界上拥有庭园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有从1300年前到今天的各式各样的庭园。以日本的特色庭园为切入点,结合禅宗在日本的传播路径,探讨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把握日本民族的部分特性,并加深对日本民族今昔行为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1上个世纪末,我呆在老家泰宁读禅宗语录,简直入了迷。禅宗包含了深邃而又活泼的智慧,是中国文化最迷人的景观之一。当时信手写过一篇《读禅话》的文章,其中引了《曹山语录》里一则公案:有个僧人问本寂禅师:“古人说成佛的条件人人具有,我生活在俗世间,也有条件成佛吗?”本寂禅师说:“伸出手来。”那僧人把手给他,禅师就数他的手指:“一、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禅宗与净土宗在历史上的融摄发展及清代佛教的衰落为背景 ,论述了印光法师宗教分界、禅净异流及净土为归等禅净思想的理论目的、具体内容、现实意义及影响 ,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禅净关系在近代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松州》2015,(3)
禅宗是最具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佛教门类,禅宗的形成标志着佛教本土化的完成,禅宗的形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禅宗思想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探讨儒家思想对禅宗的作用和反作用来说明,佛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程君非《人民日报》1991年6月5日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贯彻落实江泽比总书记关于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指示座谈会上的发言(1991年6月1日)李铁映《人民日报》1991年6月5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民农村集体经济中共苏州市委书记王敏生《人民日报》1991年6月7日刘庄,中国的“乡村都市”本报记者马应珊《中国青年报》1991年6月10日增强党性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高狄《人民日报》1991年6月19日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纪念建党70周年作胡乔木《人民日报》1991年6月25日  相似文献   

18.
1989年可以说是佛教研究的丰收之年,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佛教的论文有近百篇之多,其中对佛教的中国化问题、禅宗思想、神会哲学、佛性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分别概述如下。一、关于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方立天认为从中国佛教史的纵向考察或从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的横向考察来看,佛教的中国化就是佛教和中国现实紧密结合,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约、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人士大夫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力量,译经注疏是中国化的重要基础,统  相似文献   

19.
从佛教理论的发展来看,不论是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都非常重视对本体问题的论证。他们建立了一个“真如”本体,这“真如”本体在三论宗、华严宗那里主要表现为“理”;在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那里则主要表现为“心识”或“心”。然而,用“理”概念,甚至是用“心”概念来说明“真如”概念,  相似文献   

20.
余海 《新东方》2006,(2):31-32
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然而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禅宗思想也有着特定的关联:既有对禅的吸收,又有对它的排斥。可以说正是受禅宗的影响才有了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而就在其核心思想上,对禅的吸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心即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中说:“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祖钦禅师语录》:“事不自立,因理而显,理亦心也;……事本无名,因理而得,心即理也。”而“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