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姚迪 《法制与社会》2011,(35):273-273
法理学意义上的新闻自由是指媒体可以独立地行使社会监督权利,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然而新闻自由与司法活动势必会在社会领域内发生冲突和矛盾,从而影响到司法公正的原则,这同样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现阶段在我国尚没有专门性的新闻法规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现有的法律规范达到法理学意义上的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有机统一,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
谢璐 《江淮法治》2010,(16):18-18
仇子明被通缉,北京台记者被打……近日关于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阻或者被伤害的事件比较多。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新闻媒体一方大声疾呼要新闻自由,记者在采访中的人身权利应得到保障;而另一方,甚至包括一些民众,则指责新闻媒体要从自身找原因,采访要有度,并列举新闻界存在的一些非正常现象,如潜规则、封口费、有偿新闻等等,似乎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各家都说各家的理,并且谁都不能说自己绝对正确,没有任何瑕疵。那么我们不妨多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分析,从法治的视角思考新闻自由的实质,透视事件背后的玄妙,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3.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更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每个群体、每个行业、每部法律、每个国家及至整个世界及临近的星系。在这个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社会里,每个人、每个行业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公证行业也不例外。 公证行业面临的危机与机遇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环境里。我们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方式或者说以不变应万变来行为处事的话,那么公证行业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历史所淘汰。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危机。 (一)公证行业面临的危机 1、电子网络与无纸化交易,对以纸笔为介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一个民主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新闻自由是自由权利合理实现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新闻自由亦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点在侦查阶段体现得尤为突出。如何正确发挥新闻自由的权力监督功能?如何防止新闻媒体自由不被恣意滥用?成了现阶段我们重新审视新闻自由的重要使命。本文试图从真实的案例中寻觅症结所在,接而分析新闻自由概念的提出、内涵及变迁,审读侦查阶段新闻自由的历史与现状,比较中西域相关问题解决的差异,进而以正义为价值基准定位侦查阶段的新闻自由,来谋求“从无序到有序”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我国《侵权责任法》未对媒体侵权责任作专章规定,但媒体侵权案件的特殊性和建立媒体侵权制度的紧迫性一直受到媒体、学者、司法界的重视和讨论。本文从平衡媒体的新闻自由(表达自由)与民事主体的人格权保护这一基点出发,结合法院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媒体侵权基本抗辩事由即基本真实、公正评论、公众人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在司法实践中的现实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草案)》)延续了我国民事立法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值得肯定。不过,《民法总则(草案)》也存在若干缺陷,需要予以修改完善。《民法总则(草案)》结构方面的问题有:《民法总则(草案)》第5章与第8章应当合并。《民法总则(草案)》第9章仅规定诉讼时效,未规定取得时效,应予改进。“委托代理”有些规则应当是代理的一般规则,不应限于委托代理。民事法律行为方面在规范设计上应当慎重考量、严谨表述。在代理的规定方面未明确规定恶意代理行为本身是否有效。关于表见代理的规定存在缺陷,建议删除《民法总则(草案)》第152条。  相似文献   

7.
千古洲  王洋 《中国律师》2004,(10):33-36
众所周知,中国民法典的起草和编纂,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法学界,目前大概有三种探讨思路:一是“松散式、邦联式思路”;二是“理想主义思路”;三是“现实主义思路”。著名法学家王利明教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呢?《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是王利明教授民商法研究的又一部学术专著,作为“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系列”之一的《民法总则研究》是王教授在对物权法、债法总则、合同法、侵权法、人格权法等具体民法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真切的研究后,进而对民法总则问题产生的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王教授笔耕不辍将其体会化成文字、整理成书奉献给读者,这无疑将为我国的民法学界对总则问题的研究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对我们国家加快民法典制定的步伐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毫无疑问,其意义是非同凡响的。于是,在甲申秋日,在王教授从中南海归来的特别日子(今年4月27日,他担当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学习法律的主讲人),我们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走进了贤进楼。  相似文献   

8.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是亲属法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民国时期亲属立法的争议焦点。家族本位之亲属法与个人本位之亲属法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亲属之间地位平等这一观点,《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在性质上应属于个人本位之亲属法。  相似文献   

9.
胡桥 《北方法学》2009,3(2):155-160
20世纪以来,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对古典民法或私法精神进行了重塑和发展。其用现代的均衡主义和复合(混合)主义路线,代替了古典的绝对主义和单一主义路线,使个人和社会、财产和人格、自治和控制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协调与缓和,并最终建立了个人和社会本位、财产和人格并举、自治和控制相结合的三大民法或私法精神,因此,阻止了民法衰落的势头,使民法或私法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另外,这三大民法精神对于中国统一民法典的制定犹如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0.
在私法视野中,表达自由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般人格权,是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的具体化。从民法上的意思表示理论出发,新闻自由表现为采访自由、写作自由、发表自由、编辑自由、表现形式自由这一环环紧扣的连续性过程。新闻自由的演变史与民法的现代化发展史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契合。思想的自由市场理论与私法自治之间亦存在不可忽略的勾连。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有奖征文获奖名单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六篇,奖金:6000元/篇)韩世远:《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载于《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刘作翔、肖周录:《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载于《中国法学》1995年第2...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作为一个部门法或作为一个学科,从其出现开始就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两条理论战线)的争论:一是同民法;一是同行政法。当经济法同民法的关系(分别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和当事人以平等身份参与的民间社会经济关系)基本明朗以后,同行政法的关系问题就突出起来。这不仅因为它们调整的国家经济管理关系与国家行政管理关系都是纵向的管理关系,而且国家行政管理中一部分涉及经济领域,并具有经济性内容,因此也可以称为经济管理。这两种经济管理关系用传统部门法划分标准来区分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法律部门的划…  相似文献   

13.
取得时效在民法中的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EFUNCTIONOFACQUIRINGPRESCRIPTIONINCIVILLAW取得时效或时效取得(usucapio)可以定义为:“被合法化且在法定期限内连续的占有对所有权实现取得的方式”。①它是古罗马法所确定的一项古老的所有权取得制度,并为当代绝大多数国家民法所承袭。本文就取得时效在民法中的功能的基础、价值功能和制度功能进行理论分析,以期对建立我国民法取得时效制度有所抑益。一、取得时效功能的基础民法的繁荣和发展与商品经济、所有制形态有很强的关联性,取得时效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在民法中的体现。原始部落、氏族制度下…  相似文献   

14.
信用制度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尤其是B2C电子商务)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尚未建立起个人信用制度。这是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媒体曾报道过:一个农民可以用64张信用卡,恶性透支几百万元而频频得手。媒体也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中国尚未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记录体系。”而如果真正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记录体系,其前提是必须有法律对进入记录的个人信息给予保护,使被记录人有安全感。这正是个人信息安全与市场乃至社会安全的重要交结点或界面。此外,要使公民乐于接受、支持乃至协助行政执法部门对网上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问题,因直接关系到民法典的制定、民法体系的建立以及民法的实施,而曾经在民法、经济法理论界,尤其在(民法通则)颁布前成为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问题之一①。通过学者们的讨论而将对该问题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对(民法通则)的制定起到了指导作用。虽然“这场讨论由于民法通则的制定和实施暂告一个段落,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②,甚至对民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在当前探讨如何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法典和如何完善民法体系的条件下,继续研究此问题③仍不失其重要意义。一、服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是认…  相似文献   

16.
一、王某的行为应当是犯罪行为犯罪是达到一定度(量)的危害社会(质)的行为,即犯罪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达到一定程度需要用刑罚子以规制的行为。换句话说,犯罪行为虽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但其基本属性仍然是违反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的行为。从只角度讲,我们说一行为系违反民法、经济法、行政法案由律的行为,但不能由此否认该行为是犯罪行为。恰恰相反,只有一行为系违反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的行为,该行为才可能成为犯罪行为。在非法占用(挪用公款、挪用资金等)、占有(贪污。侵占)型…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德怀特·瓦尔多指出:“我们的福利、幸福以及个人生活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围绕和支持我们的行政机制工作的好坏。在当代社会中,从食物和住房的重要问题到我们的思想活动的氛围。行政的质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愿不愿意,行政是每个人应该关心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生存下去,我们最好能理解它。”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开始行政体制改革,这一浪潮也席卷到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以来,投身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对个人自由和新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证,自由主义延伸到新闻传播中自然便提出了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以及出版自由等问题。17世纪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基本上都将上述自由归因于天赋人权。英国思想家弥尔顿强调人是理性动物,保护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因为只有允许人们公开辩论才能够发现真理,20世纪以来依靠公开辩论发现真理这一观念最终导致了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的产生,它们成为支撑新闻自由理论的基石。在西方,新闻自由被人们视为一项绝对的精神权利,理论的倡导最终也导致了实践中的立法保障。回顾新闻自由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以来自由主义复兴的西方当代社会语境中,新闻自由所面对的进退维谷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个人本位为民法所倡导,然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否分别为民法与经济法所拥有,且彼此泾渭分明?至少在三个方面存有疑义:个人本位是否指具体的个人本位?现代民法对自治原则的自我矫正是否表明民法已转而追求社会本位?经济法是社会本位。还是国家本位?  相似文献   

20.
无因管理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是我国民法中债发生的主要根据之一。充分认识无因管理的性质、构成要件及其法律效果,对进一步规范我国民法上的这一制度具有很深的实践意义。本文仅对无因管理的性质、构成要件及产生的法律效果等问题进行浅述: 一、无因管理的性质分析 1、无因管理是合法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对无因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民法上的无因管理制度,即在于权衡个人事务应由个人自由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