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新社会运动的蓬勃兴起与发展,不仅是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新表现形式。该运动虽不是由生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直接引发的,但却导致了对社会阶级、政治矛盾和文化经验界限的重新划分。作为一种多元社会的认同感政治,其表现为原有的现代化价值与正在兴起的后现代价值之间的冲突,是人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找自我认同的结果。新社会运动虽然还面临着各种问题,但是其对现有体制、政策和权威构成了挑战,并且对政府公共政策和全球化治理机制来说,它是一种潜在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2.
“微政治”蔓延挑战中国治理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广兵 《人民论坛》2012,(18):54-55
微政治的出现使得普通个人真正第一次脱离束缚、发现自我、登上社会政治的舞台我们已经浑然不觉地步入"微政治时代"2010年末,以突尼斯革命这一"蝴蝶效应"为发端,一场席卷中东、北非的大规模社会政治运动不断蔓延,这场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展现了与以往历史上社会运动的不同特点。在这一运动中,以年轻群体为主体的青年一代,无  相似文献   

3.
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把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和满意指数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生活中,利益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结成政治关系的动力和目的。利益相对于政治而言的动力性和目的性,规定了政治的基本功能。政治既要时刻以利益关系的均衡和利益秩序的稳定为活动方向和内容,同时又要不断地对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进行权威性调控,以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与均衡发展,保证社会在稳定和有序的状态中良性运行。政治对一定社会利益关系的维护和调整,是政治组织、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后,由“安华事件”引发的改革运动在马来西亚掀起了连串政治风潮,为华人社会抗争力量带来难得的政治机遇,社会运动与政党、非政府组织在体制外互相结合互动,成为抗衡国家的重要民间力量。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开放程度、执政精英内部权力的变化以及制度外力量的互动结盟等政治机会机构密切相关。在民主转型背景下,华社抗争力量重拾活力,积极发起和参与各类社会运动,在捍卫族群利益的同时与其他族群构建跨族群联盟,抗争目标和议题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会运动和政治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当前,马来西亚政治秩序处于变动之中,在政党分裂、族群关系紧张的政治生态下,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运动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在政局风云变幻的环境下,通过恰当的策略选择创造和发展政治机遇,重建与国家的关系是政治行动者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多以具体的利益诉求为目标,但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多理想主义的成份,更容易提出政治诉求并演化为政治性的群体性事件。要辩证认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与理性思维,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防止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巴黎"五月风暴"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工人运动的新型社会运动,具体包括生态运动、学生运动、新女权运动、种族民权运动、同性恋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等利益诉求各异的群众抗议运动。随着新社会运动日益成为西方社会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也使其成为西方学界广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三个维度:一是将新社会运动视为运动实践事件本身展开研究;二是将新社会运动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分析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趋势;三是对新社会运动的研究方法加以探索,找寻研究新社会运动的规律和方式。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不同程度地关注新社会运动这个学术领域,但总地来说,对新社会运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8.
李华 《前沿》2011,(15):36-40,161
从传统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民主社会,是中国法治型道路的必然选择。在社会转型中,必然带来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作为中国最大弱势群体的中国农民如何在利益博弈中主张并实现自己的利益,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不可回避的紧迫问题。中国农民的政治诉愿权本应是一种自然的政治权利,但却在社会现实中未能得到法律上有效认可和社会制度有效保障。权利的生命在于运行。中国农民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是中国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并有效保障中国农民的政治诉愿权。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3,(2):92-93
金毅在《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5期撰文认为,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以“新意见阶层”为主体的网民、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政治精英和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利益诉求而结成的网络政治共同体。他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参与理念、参与能力和参与方式的困境。参与理念困境表现为民主参与理念与追求利益之争的冲突,参与能力困境表现为实现网络权利与现实数字鸿沟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蔡益群 《理论月刊》2002,(12):98-99
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发展的动力只能从社会大系统中去探寻,而不能预先人为地界定一个“政治系统”以分析其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原动力,人的需要和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派生出来的动力系统。而人民群众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的首要地位,则决定了自身在政治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的利益结构及利益要求的发展变化,不断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高度整体性的利益结构缺乏对个体利益要求的正视,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中并没有能够引导人们进行正常利益追求与利益竞争的机制和规则,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以"大运动"、"大民主"的方式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视利益结构的新变化,高度重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的利益变化,依然必须正视人民的利益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有效地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形态、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内涵和外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群体性事件的语词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同表述,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不断深化,也反映出我国政府从重视群体性事件传统意义的政治属性向重视以法律规范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观念的转变。应正确区分群体性事件与骚乱事件、暴乱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依法妥善处置,防止和避免主张正当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升级甚至恶化。  相似文献   

13.
刘先进 《理论月刊》2006,(11):176-178
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系统是由接受主体利益、实践主体利益、本体性主体利益组成的诸利益圈层,它们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过程和方面。利益圈层波浪式运动和冲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诸利益圈层遵循利益最大化、利益重合最多、利益波峰最高原则。其最终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卫生运动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卫生运动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日常卫生倡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78年的16字方针到1989年的24字方针,再到2017年"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的42字方针,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不断深化和丰富,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针对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应吸取经验教训,并将卫生防疫工作提升到政治任务的层面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研究社会转型期官兵思想变化,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转型期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飞跃发展的突变期,对部队官兵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进取创新的精神明显增强,注重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利益,民主参与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崇尚新的时代精神和英雄先进人物。但同时。要看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官兵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念弱化,心理承受能力偏弱,对消极腐朽思想文化抵制力较弱。社会转型对官兵思想的积极影响是主流,要加强引导。虽然消极影响是支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姜胜洪 《人民论坛》2012,(18):52-53
政治谣言何以大行其道从中东的茉莉花政治革命到美国华尔街的社会运动,从"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性的道德良知检讨到"乌坎事件"抗争性自治诉求,从愈演愈烈的网络政治传谣到大张旗鼓的辟谣运动,一股全新的"微政治"力量正借助于信息传播的强劲力量,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潜在地塑造着我们当下的政治生活。借助微政治势力而大行其道的"政治谣言"具有何种特征?该如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及整个社会发展状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利益分化成为众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权力、权威、政治制度等的赞同、认可与支持,也受到了影响,直接表现为政治认同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变化,并最终导致政治认同危机的出现。在利益分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以利益协调为着眼点,维护众多利益的合法利益、尽可能的缩小利益差别、化解利益矛盾冲突,才能有效地增进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形成积极的、理性的、多层次的政治认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身份政治具有行动和理论上的存在形式,所谓“行动”是指各种各样被剥夺了权利的群体及代表这些群体的行动者要求获得平等尊重权的社会运动,而“理论”指基于身份和以身份为对象的研究项目.身份政治能够强化对霸权性话语解释不充足性的认识,具有认识论价值;身份政治并不仅仅与社会文化相关联,它还有实实在在的社会改良职能.  相似文献   

19.
杨力 《前进论坛》2009,(9):45-46
参加民主宪政运动参与组建民主政团同盟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统区先后爆发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这是以各民主党派为主要发起者和活动主体,在中共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以反对专制政治、实行民主政治为终极目标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20.
胡建 《青年论坛》2009,(4):101-103
农民政治参与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有效解决我国的农民政治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应当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主要在农民政治参与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清楚自己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一些权利,从而提高农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意识;改革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在程序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保障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