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龚卫国  ;贺正楚 《求索》2008,(9):18-20
赈灾物资筹集是赈灾物资管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赈灾物资筹集是政府应对灾情而依法对灾区进行赈灾所需物资的筹措,其实质是政府调动物质资源,按照赈灾活动的需要,为灾区提供经济支持,目前,赈灾物资的主要筹集方式包括调用防灾储备物资、征收征用救灾物资、紧急扩产救灾物资、赈灾物资市场化采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赈灾物资的筹集应采取市场化取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遭受灾荒,国民政府作为当时的执政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赈灾活动,但赈灾的态度是被动消极的,赈灾的结果是无力的,究其原因,与当时复杂的国内、国际和蒋介石个人因素等方面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整个国家动用了大量人财物等资源,对灾区进行赈灾活动,其中包括前期的抢救生命和已经开始的重建生活的工作。我们注意到,这些以政府唱主角的赈灾和重建活动,有一个与已往大大小小的赈灾活动不同的内容是,各级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如NGO、NPO、志愿组织等组织,不仅支援了大量人力物力,还专门派出了大量心理医生和心理教师。  相似文献   

4.
肖庆华 《传承》2010,(12):66-67
慈善事业既然以赈灾济困为己任,那么它的发展就离不开丰盈充裕的经费。为此,各地的慈善机构都很重视慈善经费的筹措。概括地说,清末民初慈善经费来源有官款和社会捐助两大类。社会捐助又有像移助糜费、义卖、义演、发行彩票、购买股票等新的筹捐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竹君是清末民初的女性精英,在女性启蒙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以"女医师"为角色的"中间路径",为女性在"女学与女权""职业与政治"之间寻求平衡,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指向。张竹君既有对于晚清女性解放话语的积极接纳,又有对于民初女子参政运动保持冷静的姿态。在张竹君看来,"自立之学"是女性践行"中间路径"的核心命题,其中涉及谋求"合群"之道、兴办女子实业、女子医学等要义。张竹君秉持的"中间路径"区别于晚清其他女杰追求女权话语的角色建构,为我们获悉清末民初女性社会多元而复杂的生态提供了视角。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对张竹君"女革命家""女权主义者"的形塑,超越了其在清末民初作为"女医师"的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6.
慈善事业既然以赈灾济因为己任,那么它的发展就离不开丰盈充裕的经费.为此,各地的慈善机构都很重视慈善经费的筹措.概括地说,清末民初慈善经费来源有官款和社会捐助两大类.社会捐助又有像移助糜费、义卖、义演、发行彩票、购买股票等新的筹捐方式.  相似文献   

7.
湖北义赈会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新式绅商在上海创办的突破地域性和传统宗法乡土观念的民间慈善组织。它诞生于中国传统赈务向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在呈现出鲜明的近代化色彩的同时,还打上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以《申报》为中心,可以对湖北义赈会在1919年湖北水灾中的赈灾活动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8.
陈建华 《中国减灾》2009,(10):55-55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政府力量有限,相比之下,民间赈灾活动更为活跃. 1920年12月16日晚,宁夏海原地区发生8.5级地震,次日晚、郑州、洛阳、陕州一带又发生强烈余震.惨况难以想象.据后来统计,死亡人数达23万.当时的民国政府不仅无能,而且力不从心.记者又很有限,交通也不方便,不可能像现在那样即刻飞去作实地报道.  相似文献   

9.
丁戊奇荒中的民间义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减灾》2005,(12):55-55
丁戊奇荒从一开始就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注意,继而形成空前规模的赈灾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赈灾活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并打上了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所赋予的时代特色:一方面,作为古代中国惟一重要的救荒形式--官赈,依然担负着不可缺少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秋菊 《求索》2012,(7):115-117
时调广泛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存境遇。特别是"叹十声"时调,既较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下层民众的生存苦况,是考察当时庶民生活的重要史料,又较普遍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女性的不幸命运及遭际,反映了处于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的女性的挣扎和毁灭,是考察当时女性生活的重要文献。在表达策略上,"叹十声"时调常以"叹十声"或"十叹"的联章体制铺唱故事,表现出较明显的叙事特质,但编唱者往往曲终奏雅,以想望或戒勉作结,造成哀而不伤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1.
湘省辛酉春荒叠接旱荒,湘西灾重最甚。面对灾荒,洋干事们所把持的湖南华洋筹赈会干事会,对熊希龄、陈渠珍等西路各界请赈概予回绝。感受歧视的西路与在其影响下的中南两路,就中南两路的灾重与西路的烟苗情事灾县定等双重标准,赈款赈粮分等标准等问题,生起施赈公平性问题路界争议,代表三路利益的华洋评议会进而要求查干事会赈账,并在旅京湖南筹赈会和北京赈务处的干预下,干事会被迫裁减冗员与部分分权于评议会,改革荒政制度予以妥协。  相似文献   

12.
李明伟 《桂海论丛》2004,20(6):84-87
清末社会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群体,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及其他进步社团,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新思想,形成了反封、排满、批判传统文化的革命政治文化,并利用舆论工具迅速传播,发挥了变革政治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对清末民初政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程雨燕 《桂海论丛》2005,21(1):92-94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公布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村民自治开始进入法律依据明确、制度配套相对完善的稳步运行阶段。但我们在认识到该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较为公允的立法评价,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文章从处理好六对关系入手,从保障村委会成员的合法合理当选;村委会科学民主决策;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三个方面,透过实体和程序两个视角对该法提出了若干立法修改与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我国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的制定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保证国家力量理性实施的需要,也是规范和保障武警部队履行使命的需要。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的制定见证了中国法治发展的足迹,彰显了法治的力量,必将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信一 《思想战线》2007,(1):137-140
中韩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庞大的中国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对韩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截至2006年6月底,韩国对华投资累计总额达到152亿美元。如此迅猛的韩国的投资增加集中在中国的制造业。如果努力解决好韩国企业投资中国时遇到的各种妨碍因素,可以激发韩国企业更积极地对中国的投资欲望。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会使韩国企业,特别韩国中小企业的对华投资趋势一直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1895年离台内渡以后在福建及其邻省广东、江西之种种遭遇,记取清末民初的某些社会变迁和某些社会问题:新学兴起与科举变革,“癸卯学制”、废除科举与私塾、学堂的改良,以及诬讼、迷信、烟赌、教案、械斗和“银贵钱贱”。本文认为,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诸人在大陆身处和面对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勉力维护“新政”、改良社会,其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事迹值得纪念。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的女子继承权非常薄弱,直到清末民初也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国民革命开始后,女子继承权作为男女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重视。妇女运动决议案承认女子有继承权,但最高法院在解释中只将继承权赋予未出嫁女子。后来中央政治会议对此进行纠正,特别制定了《已嫁女子追溯继承财产施行细则》,保护已嫁女子继承权。近代中国继承领域男女平权的实现是革命与法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修改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新法与民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处罚的范围扩大,处罚的种类增多,罚款的幅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了执法监督和注重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更具人性化,其执行和处罚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19.
清季民初,戏剧改良运动兴起,其宗旨为移风易俗,妇女解放便是其中一项内容。清末,作为戏剧大省的河南开始允许妇女入园看戏,民国时期,女演员登台演戏日益增多,她们成名后积极义演赈灾、支持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通过对河南戏剧改良的梳理与考察可知:戏剧改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解放,妇女解放也促进了戏剧的革新,戏剧改良与妇女解放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婚姻法》颁布后,广大妇女婚姻自主的正义要求遭到了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顽强抵抗,致使数万名妇女因而自杀或被杀。贯彻《婚姻法》运动的普遍开展,不仅制止了广大妇女因自杀或被杀而导致的死亡问题,而且形成了男女平等、民主和睦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未来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