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林白小说的边缘性书写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菊 《湖湘论坛》2009,22(1):71-7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走向多元化,涌现出大批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化书写。作为女性私人化书写的代表作家,林白以坦然面对女性各种爱欲的姿态彰显其边缘性书写身份,并以独异的对象选择、话语系统建构和镜像叙述等具体策略成就其边缘性书写和言说。  相似文献   
2.
作家要形成对生活的意识需要几个基本条件:淡泊功利的感知心理、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情感动力、抽象思维能力;而生活也必须适应作家的特点。只有两个方面的条件同时具备,主观化才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背景和意义,并系统阐述了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特点,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家要形成对生活的意识需要几个基本条件 :淡泊功利的感知心理、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情感动力、抽象思维能力 ;而生活也必须适应作家的特点。只有两个方面的条件同时具备 ,主观化才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陈际斌  李秋菊 《求索》2012,(3):197-199
自从张惠言标举"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学术界对温庭筠词有无寄托一直争论不休。较多学者认为:温词没有寄托,张惠言的阐释论流于穿凿附会。其理由有二:一是温庭筠人品低劣;二是花间词为应歌之作。但是,深入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即通过正史、杂史的呈现,还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即通过温庭筠的诗文、词所产生的环境背景、西方接受美学等角度的分析,他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词具有寄托品格。因此,张惠言标举温庭筠词亦可备一说。值得注意的是,温词寄托的是广泛的社会人生情感,但绝非等同于句句指实的实录。  相似文献   
6.
李秋菊 《求索》2012,(3):77-79
诗书铭世的毛泽东诗词是时代产物,毛泽东诗词以其巨大影响力,联同关涉的旅游资源特质,凝结着诗人博大精深的游砺体验,成为当今红色旅游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尽管我国旅游业目前还处于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发展初期[1],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与旅游经验的不断丰富,旺盛的旅游需求表现出越来越高级及多样化的发展特点,注重"旅游的内容和体验"[2],追求"从表面观光走向深层了解"、更加自由舒适、更高品质的深度旅游[3],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与世界旅游业同向的发展趋势,伴随着旅游者追求从数量满足、质量满足到文化满足的发展和演变,追求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则成为当今旅游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8.
李秋菊 《求索》2012,(7):115-117
时调广泛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存境遇。特别是"叹十声"时调,既较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下层民众的生存苦况,是考察当时庶民生活的重要史料,又较普遍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女性的不幸命运及遭际,反映了处于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的女性的挣扎和毁灭,是考察当时女性生活的重要文献。在表达策略上,"叹十声"时调常以"叹十声"或"十叹"的联章体制铺唱故事,表现出较明显的叙事特质,但编唱者往往曲终奏雅,以想望或戒勉作结,造成哀而不伤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不识字,做梦都想不到来电视台做节目,去年我煤气中毒差点就不行了,是求助门铃救了我的命,”“有人说我捡了条命。我说,我不能上八宝山,我还等着2008年开奥运会呢。”一位七旬老人激动地诉说着她死里逃生的经历,这是北京电视台《身边栏目》以“关爱空巢老人”为主题的谈话节目中的一个场面。所不同的是这期节目从主持人、嘉宾到观众都来自安定门街道。一个社区的活动何以登堂入室,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街道妇联主席张松凌功不可没。2000年,张松凌担任街道妇联主席,她考虑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和社区资源共…  相似文献   
10.
李秋菊 《求索》2010,(12):212-214
尽管拥有"新媒体文学"、"新世纪文学"的新型态,但网络文学彰显着俗文学的基本品格。特殊的生长平台、媒介和主体,造就了网络文学锐利的精神特质,当它行进在"文学的野路子"上与后现代语境中文学非文学的种种因素邂逅时,其锐利品质作为最基本的内在动因促成一些文学观念发生蜕变,为中国文学催生出新型意义生产机制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