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来亚大学校长哈桑·B.雅各布教授,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何国忠博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所长庄国土教授,尊敬的与会学者及各位来宾,早上好!十分荣幸,今早我和大家共同出席这场重要的学术会议。这是一次重大的聚会,如此众多的知名学者们将在此讨论当代的重要议题——“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区域和国际视角”。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由马来亚和沙捞越、沙巴组成。与南中国海隔海相望约600公里。“马来亚”一词源于南印度泰米尔语:“Malonylom”,意为“山”。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正式独立。1963年7月5日,英国、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在伦敦达成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协定。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正式宣告成立。新加坡于1965年8月正式宣布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球化,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来西亚华人而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合作加强和全球经济要素跨越国界的自由流动 ,一方面使华人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全球经济资源 ,如资金、人才、原料、市场、劳力等 ,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但另一方面 ,也使华人经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各种冲击 ,如资金流动引发的金融危机冲击、海外商品市场急剧波动的影响 ,以及和其他国家争夺全球经济资源的激烈竞争等。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可遏止 ,马来西亚华人将面对什么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应对全球化的各种条件及其挑战与机遇 ,以对当地华人经济的发展有一…  相似文献   

4.
马来亚联合邦政府拉赫曼总理提倡的大马来西亚计划(The Greater Malaysia Plan)方案,到了最近,好像有由当初要把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英属婆罗洲(汶莱、北婆罗洲和砂?越)打成一片的"大马来西亚国家联合",向"大马来西亚国家合并"方面迅速发展的趋势.所谓「马来西亚」,乃是「马来亚的」或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马来西亚由原马来亚联合邦、沙捞越和沙巴三个部分组成。原马来亚联合邦地区又称西马来西亚,位于马来半岛南部;沙捞越和沙巴合称东马来西亚,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马来西亚从1963年成立至今仅二十年,但是从其所辖各地区的社会发展看,它却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的资料记载,马来亚在公元前一万年便有人类居住;在沙捞越,五万年前已有原始人类的活动。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间,马来亚北部就有奴隶制国家。从公元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到十六世纪初的近千年中,现马来西亚所属的地区处于封建社会阶段,沙巴和沙捞越地区由文莱苏丹王国管辖,马来亚有七个封建王国。十六世纪以后,这一地区相继沦为葡萄牙、荷兰的殖民地。二十世纪初,马来亚、沙巴和沙  相似文献   

6.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六日 在英国策划和美国积极支持下,英国、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沙捞越、沙巴于7月5日在伦敦签订了成立马来西亚联邦的协定。同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宣告成立。十月赫鲁晓夫在第三届世界新闻工作者大会上说:“马来西亚……仅仅是老殖民政策的一种新形式。”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一七日 《马来亚时报》报道,在最近举行的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三国外长会议期间,苏驻泰大使尼古拉耶夫就互派外交使团一事同马来西亚代表团进行接触。一九六五年三月八一十四日苏联塔斯社记者高尔基·斯维林应马来西亚全国报界俱乐部的邀 请,于三…  相似文献   

7.
英殖民统治时期的马来亚劳工移民,是导致今天的马来西亚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分析英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由来、印度劳工的境遇以及印度移民社会的变迁等,并通过与同期的马来亚华人作比较,以揭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黄家定部长,来自厦门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欢迎来到马来亚大学! 2003年马来西亚首相提议,在马来亚大学筹建中国研究所,在厦门大学设立马来西亚研究所。我们非常高兴,首相的期翼已经实现了。今天由两个研究所共同发起了这场学术研讨会,在此愿中马友谊长存!2003年9月,当时任代理首相的巴达维访华归来之后,宣布筹建中国研究所的计划,该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聚焦于中国研究的学术机构,向政府、企业、外交界提供有关中马的商业、政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华人已成为马来西亚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人自16世纪初开始在马来亚地区定居,并逐渐形成华人社会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华人参与建设了马来西亚的国家发展过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近代华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政治上的认同对象,也因马来亚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认同于祖籍国中国、认同对象复杂和认同于居留国马来亚,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马来亚大学主办召开了“儒家思想和回教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许多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研讨会的策划人、马来西亚副首相拿督士里安华·易布拉欣主持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1.
东姑·阿卜杜拉·拉赫曼是马来亚及之后成立的马来西亚的首任首相。1951年,在拿督翁(Dato Onn bin Jafar)打算接纳其他族群为马来亚联邦成员,而失去巫统(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信任的情况下,东姑(人们广泛熟知他这个名字)成为巫统党主席。任巫统主席期间,他与华人、印度人族群政党组建了行之有效的联盟,即联盟政党,并在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谈判和1963推动组建大马来西亚联邦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他虽然能成功地战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1991,(2)
印度尼西亚的著名高等学府有:印度尼西亚大学、万隆理工学院、艾尔兰加大学等。1988年,印尼在校大学生约100万人。马来西亚的著名高等学府有:马来亚大学、马来  相似文献   

13.
2002年8月1日,马来西亚实施的新移民法令引起轩然大波。本文试图追溯战后马来西亚移民问题的由来,重点阐述国际移民对马来西亚经济、国内政治及对外关系造成的影响,进而对国际移民问题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计划公布之初,英国态度犹豫不决,更倾向于支持新马合并。由于马来亚联合邦不肯做任何让步,英国遂改变立场,转而支持马来西亚计划。马来西亚成立后,英国在军事、外交及经济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行动党与联盟出现矛盾时,英国从中斡旋,在协调新马关系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英国并没有能够阻止新马分家。  相似文献   

15.
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马来西亚华人教育的兴起则是近百年的事情。迄今为止,马来西亚华人教育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马来西亚获得独立前的华人教育。据考证,早在公元八八○年就有中国移民留居现今马来亚一地,从事农耕和经商,但为数不多,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马来亚各地的中国居民仅有二至四万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东南亚各国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六日 在英国策划和美国积极支持下,英国、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沙捞越、沙巴于七月五日在伦敦签订了成立马来西亚联邦的协定。向年九月十六日,马来西亚联邦宣告成立。新加坡作为一个州,_勺日入马来西亚联邦。一九六五年三月八一十四日塔斯社驻曼谷记者高尔基·维斯林应马来西亚全国报界俱乐部的邀 请,于三月八日到达马来西亚(包括新加坡)作为期一周的“访问”, 他是第一位前来新加坡“访问”的苏修记者。 苏修记者在访马期间,除拜会马来西亚总理拉赫曼、付总理拉扎克 以及新闻广播部部长等人外,亚“访问”新加坡,沙巴等地…  相似文献   

17.
张月 《东南亚》2005,(4):11-16
战后东南亚的政治发展,经历了试行议会民主制、威权政制阶段之后,现在正处在转型期。马来西亚也不例外。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独立到1969年种族骚乱之前,马来亚联邦模仿英国实行温和的多党议会民主制;1969年种族骚乱之后,拉扎克上台,标志着马来西亚转向了“一种威权主义的政治形态”。①1990年“四六精神党”的成立,1991年的“新发展政策”和1993年修宪,意味着马来西亚开始了政治转型,在“以一党为核心的多党联盟主政”的基础上扩大民主。②马来西亚的政治转型属于温和改良型,即把政治改革严格限制在体制内进行,政治改革的进程和范围都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永乐多斯博士是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和文化名人,原籍新疆伊宁,父亲为维吾尔族,母亲为河南省人。她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英文系获硕士学位,20多年前远嫁到马来西亚,1996年考获马来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目前受聘为马来西亚教育部编写华小华文教科书,并创办永乐教室;著有《我见、我思、我写》、《咖啡与茶》、《女人的心)、《人间事》、《等待那一束花)等。此外,她经常应马来西亚各文化团体、企业公司及宗乡会馆的邀请发表专题演讲,在马来西亚华社有“名嘴” 之称。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将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塑造成为一种畸形、片面发展的单一经济结构、以出口橡胶与锡作为其主要的经济基础。战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造胶及其他代用品的出现与应用,天然橡胶和锡的价格不断趋跌,导致马来西亚经济的长期不稳定,1957-58年战后第一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严重地抑制了当时马来亚的橡胶、锡的出口,导致了经济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失业人口剧增。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后,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经济结构,政府采取了以发展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多元化战略。马来西亚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先后经历…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迁与台湾岛内投资环境的恶化,台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投资,马来西亚成为台湾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之一,台资占马来西亚引进外资的第二位,在投资的带动下,双边的经贸关系日趋密切。一、台湾对马来西亚投资概况依据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MIDA)统计,至1997年10月,台商在马来西亚投资金额累计80.1亿美元,投资件数1501件,仅次于日本,居马来西亚外人投资的第二位。台湾对马来西亚的第一宗投资案,发生于1959年,但直至80年代中期,在台湾当局严格管制下,台湾对马来西亚的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