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持枪犯罪是刑事犯罪活动中对社会危害很大的严重暴力性犯罪。持枪犯罪嫌疑人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和危害性。抓捕持枪犯罪嫌疑人,应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运用相应的战术。  相似文献   

2.
在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刑事犯罪活动猖獗,重特大和暴力案件居高不下,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如何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更有力地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  相似文献   

3.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暴力团伙犯罪有日趋严重之势。1991年全国公安机关查获的犯罪团伙数量是1986年的力倍左右。1996年查获的数量比上年有所增加;犯罪团伙成员占整个刑事犯罪人员的40%。以上数字表明,在各类刑事犯罪中,都有“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团伙犯罪。这一现象明白无误地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条信息:现阶段我国社会性质犯罪有加速向黑社会组织发展趋势。我们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治…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全球化过程中,传媒暴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诱发青少年犯罪。因此,研究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影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文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传媒暴力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集体行动、从众心理、自我表现与英雄情结以及不负责任等是其重要表现特征。对现实的不满与泄愤心理,现实中的话语权缺失与逆反心理,道德审判的传统与施害者的审判者心理,揭露他人隐私与窥私心理,法制意识的缺失与娱乐化心理等,是网络暴力的重要心理成因。要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需要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提高网民的道德素养,疏通表达渠道,建构社会公平,以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以来,刑事犯罪日趋智能化、有组织化,常规的侦查破案手段已不能满足与刑事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因此,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打击刑事犯罪。目前,运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侦破刑事案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是在对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反映类型,明确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从而为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提供又一个科学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暴力型青少年罪犯具有在社区矫正的心理依据及优势。根据暴力型青少年罪犯的认知、情绪、意志等特点,以暴力型青少年罪犯的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社区公众的宽容性和家庭对矫正对象的亲和作用,安抚、感化和激励矫正对象,增强其自觉性和自制力,这种作用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转化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8.
个体反社会型校园暴力是社会不特定个体因其在社会进程中受挫而产生反社会心理后针对在校年幼个体所进行的暴力发泄,具有入侵性、突发性、非理性等特征。个体反社会型校园暴力的形成具有多个层面的原因,并且逐层递进。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立一套针对此类校园暴力的长效应对机制,建立校园周边地区社会紧张情绪的评估预警机制,减少校园周边矛盾,改变媒体报道视角,对校园周边地区进行治安调整和治安承包。  相似文献   

9.
暴力犯罪是不良社会成员在暴力文化的指导和推动下产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暴力文化的传播直接刺激了社会成员的暴力犯罪欲望,降低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心理;暴力文化的传播成为社会成员模仿暴力行为,学习犯罪技能的示范教材,暴力文化的传播扭曲异化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青少年养成残忍冷酷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恐怖犯罪的发生与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形势、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反恐怖策略固然需要重视对暴力恐怖犯罪的打击,但更要重视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降低既定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从一般预防的层面减少恐怖犯罪发生的机率。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控要注意反恐宣传、社会控制与心理引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暴力是网络社会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在体现着网民的言论自由和权利张扬的同时,也扰乱了网络社会的秩序,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和伤害。我们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寻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网络的匿名性与道德规范的缺失,狂欢心理与网民恶搞,从众心理与网民理性缺失,媒体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暴力倾向。以便针对其采取一些措施:实行网络实名制,建立及执行网络道德规范,呼吁网民自身的理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暴力文化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毒害。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正确解释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机制。社会各阶层都必须切实认识到暴力文化的严重危害,积极行动起来,遏制暴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消极因素和国际刑事犯罪的影响下,我市刑事案件总量和大要恶性案件都比改革开放前大幅增多,犯罪活动呈现暴力凶残恐怖化、快合快散团帮化、装备精良智能化、东流西窜专业化,特别是那些与黑社会组织相近似的职业性犯罪分子,不断地研究与我们作斗争的策略与方法,不断地增强  相似文献   

14.
暴力文化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毒害。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正确解释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机制。社会各阶层都必须切实认识到暴力文化的严重危害,积极行动起来,遏制暴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5.
刑事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在我国正在进行大变革的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刑事犯罪必然也会以新的表现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刑事犯罪的发展轨迹,无论在犯罪的程度上还是在发案的规  相似文献   

16.
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将是影响新疆乃至全国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新疆地区稳定形势,预测“三股势力”恐怖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使公安机关打有目标,防有重点,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严打高压”态势,正确处理打击与防范的关系,在打击民族分裂、暴力恐怖活动中严格依法办事,使打击“三股势力”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7.
夜间刑事犯罪活动,发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研究其特点,掌握其规律,探讨其对策,对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谈些粗浅见解,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进一步加强夜间治安管理,更有效地与刑事犯罪活动作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夜间刑事犯罪活动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明县夜间刑事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对社会治安的危害日益严重。根据1991年和1992年两年的情况分析,夜间刑事犯罪活动主要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方媒介暴力研究的研究方法、焦点问题与深层心理机制三个维度对最近4年EBSCO数据库中的媒介暴力研究论文分析,显示西方媒介暴力的研究方法正日益走向多元,媒介暴力的影响研究仍然是焦点问题,效果产生的心理机制是新的研究兴奋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暴力型未成年犯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测评暴力型未成年犯的应对方式,分析6次团体干预训练对未成年犯应对方式的影响效果.结果:团体心理干预训练后,其解决问题、幻想和合理化没有明显变化,自责、求助和退避有明显的效果.结论:团体心理干预对暴力型未成年犯应对方式的降低有效果.  相似文献   

20.
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游戏中榜样的观察学习是获得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替代强化等是维持攻击行为的强化机制;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分析具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认为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社会信息加工的偏差,从而引发攻击行为;一般攻击模型对上述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该研究领域中最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有效地解释了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