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储天虎 《党史纵览》2010,(12):43-46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对陈独秀的影响可谓刻骨铭心,对辛亥革命成败经验教训的回味、思索.一直是陈独秀思考近代中国革命问题的一个基本切入点和参考系.因此.研究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纷繁复杂的思想认识。学界关于“陈独秀与辛亥革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参加共产国际的工作,并成为共产国际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这个时期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所采取的右倾方针,导致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陈独秀在回顾和总结大革命失败的问题时说,由于他“忠实地执行了国际领导者斯  相似文献   

3.
叶琼瑶 《党史天地》2007,(12):35-38
同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陈独秀与李大钊走过的革命道路和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李大钊被害后,陈独秀曾自称“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但是,毋庸置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中,陈独秀与李大钊充当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推手,以至于出现“南陈北李”之说。  相似文献   

4.
在“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相继遭到批判之后,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这两种理论的成因进行了广泛的探求。事实上,这两种理论都渊源于马列的不断革命论,它反映了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马列不断革命论的基本认识。它的产生和被扬弃,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如何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过程和中国革命垣论的发展过程。一、“二次革命论”与马恩的“不断革命论”所谓“二次革命论”,其主旨就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分两个阶段进行。这实际上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基本思想。不断革命论,就是无产阶级不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首先“帮助”资产阶级完成民  相似文献   

5.
关威 《广东党史》2013,(4):36-38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闯将。他在宣传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深刻的思考。陈独秀从反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社会妇女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妇女解放的主张,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后,陈独秀与其他社会主义先驱者一道,提出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思想,发起了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将妇女解放推向更高的层次,对于中国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在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曾提出了“多党制”的思想,并对国民革命时期我们党的活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研究陈独秀的“多党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价他在国民革命期间的是非功过,更全面地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陈独秀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主要仔务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多党制”的思想。中共“二大”后,陈独秀放弃了1919年12月他自己在(新青年)宣言中声明的“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①的观点,提出要用政治革命和组织各…  相似文献   

7.
《北京党史》2009,(6):14-14
2009年10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了“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学术座谈会”,就“陈独秀与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与中国革命”、“陈独秀的学术及文艺贡献”、“陈独秀的抗日主张”等问题进行了学术座谈。  相似文献   

8.
1922年冬,瞿秋白因深受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赏识,应邀从苏联回国,参与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新青年》季刊和《向导》周报,不久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5年多后,陈独秀犯错误被免职,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在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艰辛探索中,陈独秀与瞿秋白始而亲密合作,终因思想分歧加剧了矛盾。他们这种关系,无疑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早期发展之艰难曲折。相逢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9.
孟永 《唯实》2012,(3):38-40
陈独秀致力于伦理思想革命,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观察"中国问题"的视角从政治视阈转向社会视阈,由此开始关注劳工和社会革命。此后其对"中国问题"重新定位,并在寻求解决之道中走向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这一政治概念,是在我党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过程中,由“机会主义”、“取消主义”至“陈独秀主义”、“极右的机会主义”再至“右倾机会主义”等几个不同表达形式的概念,最终被毛泽东综合概括后提出来的。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本世纪民主革命的潮流中,陈独秀以领袖的雄姿登上历史舞台,他披荆斩棘,勇猛无畏。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中,他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的机会主义者的形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呢?一、中…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和瞿秋白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有“开山书记”之称,他连任中共五届总书记。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继任者,担任党的总负责人时只有28岁,正是少年英雄,风华正茂。他们在探索中国革命前途时,都表现出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勇气。但是,他们既没有能使革命的狂飙席卷神州,也没能挽狂澜于既倒。瞿秋白英年早逝,陈独秀盛年困厄,他们都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陈独秀都是中国革命的伟人。如果从1918年第一次见面算起,俩人之间有着20余年的交往,其思想主张先近后远,私人关系前亲后疏。本文试图以师生、同志、我友为题,作为俩人关系的基本特点,重点阐述俩人在中国革命理论上的长短得失。一、师生之间陈独秀长毛泽东14岁。毛泽东说:“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近代救亡图存的大潮,把两代人推到了一起。第一,新文化运动:毛泽东说,陈独秀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3.
论陈独秀与托洛茨基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即被迫离开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领导岗位,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用陈独秀自己的话说是“自1927年中国革命遭受了悲惨的可耻的失败后,我因亲自负过重要责任,一时实感觉无以自处,故经过一年之久,我差不多完全在个人的反省期间”①。对于陈独秀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革命火种。他一生跌宕起伏,人们对他毁誉不一。著名的陈独秀研究专家任建树说:“陈独秀一生的思想演变,不啻是一部近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缩写。他的革命经历大体上同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同步前进,并相互影响。纵观他的一生,两件大事应该大书特书:一是提倡科学与民主;二是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两件事已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祝彦 《党史纵览》2003,(4):42-44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中央在莫斯科召开六大。这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主要是为了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全党对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从而制定出新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在六大召开前夕,共产国际指名要陈独秀等人作为特邀代表  相似文献   

16.
许翠琼 《党史纵横》2014,(12):59-60
正历史的风云际会,将陈独秀和毛泽东推至中国革命的前台。毛泽东曾经说过,他是陈独秀那一代人的学生。这师生二人的个性,给中国革命带来迥然不同的影响。细究起来,家境和家教,也许是他们个性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陈独秀是"没有父亲的孩子"陈独秀不满两周岁时,父亲便被瘟疫夺去生命。40年后,这位名满华夏的新派领袖自称是"没有父亲的孩子"。母亲对他影响极大。他的母亲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是知道"忠孝节义"的传统道德,不过从不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对爱国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的,经历了由浅及深、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他对爱国的探讨和思考始终是围绕救国的主题出发的,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直局限在改良的思维模式之中。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才真正地认识到爱国并不能解救中国,唯有革命,才能一新中国,挽救中国危机。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1924年至1927年间,由于实现了国共合作,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中走上了政治舞台,得到了锻炼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在对这段历史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却对时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陈独秀评价过低,忽视了他在统一全党认识、推动国共“党内合作”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如何评价陈独秀的建党思想,不仅是对陈独秀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涉及党的历史的若干重要原则问题。笔者不揣简陋,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一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沉重一击,许多革命者由此趋向消沉。然而,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民族危机的驱迫下,仍在紧张地思索着革命失败的原因和中国革命的新方略。在陈独秀看来,辛亥革命的失败,同盟会缺乏领袖人才和专做上层工作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制定的革命战略策略方针中,陈独秀在理论上、实践上都起了关键作用。本文拟就陈独秀与中共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制定的关系作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初步提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是处在一个秘密状态下的政党,活动范围小、外围组织不足,群众基础大但缺乏宣传、组织。总之,仅局限于狭小的天地之中。这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很不相称。陈独秀自1921年9月由广州回沪主持中央工作后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把党推向领导实际斗争的政治舞台上来,开辟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局面。而这一关键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制定中国革命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