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韩文乾 《前进》2011,(10):19-20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同志这段话,深刻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在总结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90年奋斗所创造和积累的成就时指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所取得的前两项奋斗成就党的十七大作了深刻论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新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3.
李金凤 《前沿》2007,3(1):123-126
“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在学习和传播社会主义的思想运动中,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厉行非妥协的阶级斗争”,建设“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他们在思考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问题时,闪现了若干新思想火花。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什么‘神’”,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在的情形”相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用最大的加速度,发展全生产力”等。但是,他们在阐述对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见解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最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和不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些思想认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07,(17):26-27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向全党发出的政治宣言。  相似文献   

5.
吕滨 《江西政报》2007,(15):36-38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发表至今已经50周年了。这篇光辉文献,是毛泽东同志在深刻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独自写成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毛泽东同志的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的科学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追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方向极具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首先,这一重要的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认识。 布局问题,在工作安排上,是一个战略部署问题;在理论上,是一个结构问题。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党为了全面推进这一伟大事业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要从“总体布局”上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党在对这条道路成功的探索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李忠杰 《时事报告》2012,(11):52-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宣告我们已经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少包含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大方面。它们有分有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就是一篇范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丰富的大文章。  相似文献   

8.
李德芳 《前进》2001,(6):28-28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就“德治”发表论述,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强调“德治”和“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一种否定,是向“人治”的一种退步。无疑这是对“以德治国”的曲解。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谈到“以德治国”时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  相似文献   

9.
刘林元 《群众》2009,(6):12-15
新中国已经走过60年的历史。关于新中国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过:“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有现在的中国?”这是对中国命运前途的根本所在和对新中国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的深刻总结。  相似文献   

10.
卞雯 《党建研究》2011,(10):14-15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范畴。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要求全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就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2.
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法治国家建设都可谓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头等要事。早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决策前后,笔者就曾在一系列论文中不厌其烦地指出:20世纪前50年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20世纪后50年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3.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中国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一个完整思想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他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光辉思想,不...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方向标,就是向人们昭示。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们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名词,人们并不陌生。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为什么“特”,并不是所有人都十分清楚的。  相似文献   

16.
廖进 《群众》2009,(9):41-43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李长春同志强调指出,要紧密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回答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相似文献   

17.
马良清 《湖湘论坛》2000,(5):24-24,,38,
学习邓小平著作,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话语:“我们应当充满信心”、“我们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等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百倍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信心造就了邓小平同志永远“打不倒”的坚强性格,而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这种信念和信心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信念是人们对某种观点的坚信不移并始终不渝地身体…  相似文献   

18.
《世纪行》2012,(12):36-38
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政协是巩固和扩大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并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和十七大报告中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然而,一些同志以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确立,并且是始终不变的。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近30年来,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60年代,我省诸暨枫桥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了“枫桥经验”。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自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从此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