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81年起治疗初生母犊脐尿管瘘7例,用荷包缝合均获痊愈。方法简单,效果良好。 病例 7例母犊中,2例是接生不慎,脐带从根部断离;1例由于成年母牛的吸吮;2例与其他物体摩擦致脐带过早脱落;2例是先天性的脐尿管瘘。患犊尿液呈点滴状或线状,不定时向体外排出。多数病例尿道不排尿,少数病例排出少量尿。  相似文献   

2.
采用蔗糖不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牛隐孢子虫卵囊,超声波加冻融裂解,制备可溶性和颗粒抗原,与参考阳性血清和免疫家兔血清呈阳性反应;与参考阴性血清和从非疫区采集的30份犊牛血清呈阴性反应;对牛焦虫病血清、球虫病血清、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对被检测的96份自然感染隐孢子虫犊牛血清阳性检出率为81.25%;对42份实验感染隐孢子虫雏鸡血清阳性检出率为78.57%。初步证明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诊断牛隐孢子虫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一)发病情况 近几年来,在我县及邻近几个县常发现犊牛发生顽固性腹泻,病畜多为2月龄犊牛,治疗棘手。1987年,我们对本县某乡作调查,该病的发病率高达40%左右。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春夏季多见。有时在春季产犊季节,一些村的新生犊几乎全部发病。(二)症状 病犊精神沉郁,体温升高(39.5~41℃),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尤其喜饮冷水。可视粘膜潮红、充血,拉灰白、黄绿色稀粪,后期个别病畜便中带血或灰白色伪膜,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病程10~15天左右。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4例犊牛水中毒,发生在9月至翌年5月,患犊4~5月龄。临床以排血红蛋白尿为特征。 (一)病因 在低温季节,犊牛喜欢饮温热水,久渴后遇温水即拼命暴饮,从而造成此病。 (二)临床症状 病犊精神沉郁,触摸耳鼻末端发凉,可视粘膜稍苍白,流涎,突然排出浅或深暗红色如红葡萄酒样的尿液,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减少,最终尿色逐渐变浅而愈。鼻镜稍干燥,反刍减少或停止,有时排出稀水样粪便,严重者时起时卧,站立时后肢不  相似文献   

5.
新生仔畜溶血病,在临床上常见于马骡及驴骡,犊牛发病极少.笔者在某牛场参与胚胎移植工作时,怀疑4头新生胚胎移植犊牛患溶血病.经实验室检测,确诊其为新生犊牛溶血病.2头病犊因诊断较迟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另2头病犊确诊后得到了及时治疗,健康成活.  相似文献   

6.
大家畜患急性中耳炎的病例较少,笔者偶见一例。杨陵区卜村一头40日龄黑白花母犊于1986年11月10日来院诊疗。主诉;该犊是15天前由广州购回,同群犊已售出,该犊因发烧、咳嗽、呼噜、鼻和两耳流脓未出售。 临床检查 被毛粗乱,营养中等,精神欠佳,两鼻孔流白色粘稠脓样鼻涕,两步外能闻及呼噜声,咳嗽,两耳壳内侧面附着黄白色脓痂,犊牛常有侧耳摇头动作,并有脓星飞溅。体温39℃,心跳120次/分,呼吸30次/分,心音亢进,肺部听诊支气管有湿性罗音,瘤胃蠕动尚好,口膜黄白色。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5.5克%;红细胞350万/mm~3;白细胞3000个/mm~3;白细胞分类:中性分叶占  相似文献   

7.
黄牛,雄,26日龄。主诉:1988年4月12日发病,病犊吃奶减少,有努责表现,排出少量稀软粪便,不见排尿。当地兽医用磺胺药物治疗,并给于补液,至翌日病犊精神沉郁,频频举尾,只排出粥样粪便,仍无尿,继用上述药物治疗2天无效,于4月15日来兽医院求治。 临床检查 病犊站立时,四肢伸直,不时磨牙;行走时步态蹒跚,表现痛苦;腹围增大,触诊有波动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治疗奶牛不孕症1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报道,在世界乳牛业中不孕牛约占成年母牛数的15%,在我国则高达25%以上。据Bath等调查美国的大多数乳牛群产犊期超过365天,估计每延长一天损失为1.25~1.95美元,再加上少产犊和产奶量减少,经济损失是可观的。因此减少不孕母牛数,使母牛定期产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从1979~1985年,应用中草药治疗奶牛不孕症15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同时进行了中草药疗效的试验性验证。  相似文献   

9.
牦牛初生犊腹泻病在青藏高原流行甚广,危害亦大。近年来有牦牛大肠杆菌病的报道,但未进行过病原菌的致病性血清型的分离与研究。我们于1980年4~10月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200米的四川省石渠县对牦牛犊腹泻病原进行了调查,在1080头初生犊中发病75头,死亡17头,选择部分病例作了病毒因子的初步分离,未获阳性结果。作细菌分离获得大肠杆菌165株,通过生化反应、毒素试验及血清型鉴定,共检出7种致病性血清型。  相似文献   

10.
牦牛IBR病毒85-Y株的分离,血清学鉴定及回归本动物试验已相继报道。现将对该毒株的电镜观察及理化特性鉴定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细胞:供试验用的犊牛肾(BK)继代细胞系按常规方法制备。生长液含健康犊牛血清10%,乳汉液45%,199培养液45%,pH7.0~7.2。维持液为pH7.2—7.4之乳汉液。 2.种毒:85-Y株冻干毒在BK继代细胞上再传3~5代作为以下各项试验的种毒,接种细胞单层前均经3次冻融,3500rpm离心20分钟。  相似文献   

11.
奶牛繁殖力正常与否关键在于产犊后能否对奶牛及时配种受孕,一般认为母牛产犊后受孕时间不得超过85天。对新疆地区几个主要奶牛场的调查结果表明,母牛产犊后受孕期都在120天以上。本项试验旨在探明母牛产后子宫复旧和卵巢机能恢复的确切时间,于1990年5~12月开展了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牦牛犊副伤寒的诊疗李青红,陈秀贵,赵立新,林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兽医站库尔勒841023)(二十六团兽医站)(三十三团兽医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六团饲养牦牛1650头,年产犊500多头,长年放牧在山区。1994年5月,牦牛犊发生了以高热...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年来,用自拟的沟丁胆星汤治疗犊牛癫痫病20例,治愈18例,疗效显著。 病状 病犊常无前躯症状,突然发病,全身战栗,猝然倒地,四肢强直性痉挛抽搐并前后伸展,头向后仰,眼皮不停的颤动,瞳孔散大,角弓反张,口吐白沫,呼吸深长,鼻孔张开,咬牙挫齿,哀鸣哞叫。发作时间由数秒钟到数分钟,发作次数由1天1次到白夜数次无定时的发作,醒后起立吃奶如常。  相似文献   

14.
养牛专业户郭某的一头黄牛,生双犊,一公一母,犊中膘情良好。3月龄后,两犊逐渐消瘦,发现粪便中混有乳白色物,能轻微蠕动,经确认,为绦虫孕卵节片。公犊症状较重,因缺有效驱绦虫药,故试用中药治之,获得良效。 (一)症状 精神沉郁,喜卧僻静潮湿之地,起立时频伸懒腰,眼睑、口腔粘膜充血,体温39.4℃,心跳增数,吃草、反刍停止,仅吮少量乳,小便黄色,粪便正常而混有多量乳白色绦虫孕卵节片。  相似文献   

15.
犊新蛔虫病是无饰科(Anisakidae)的犊新蛔虫(Neoascaris vitulorum Goeze,1782)寄生于初生犊牛的小肠,引起肠炎,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本病侵袭各种牛类,包括黄牛、水牛、牦牛均能得病,其中以水牛犊死亡率较高。此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亚非各国感染率高危害性严重。我国广大农业地区流行极为广泛,河北省灵寿县犊牛感染率70%,湖南省芷江县调查各乡小牛感染率在37.5%~60%,四川省沫川县兽医站调查犊牛感染率为90%,湖北省钟祥县感染率为80%,福建省各  相似文献   

16.
茌平镇尚庄1头母黄牛,于1990年5月5日生1犊,为预防破伤风,于6日给母、犊分别肌肉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素8000单位和2000单位,注射后2牛皆很快发病。大牛表现大量流涎,出汗,拉稀,全身发抖并瘫软。小牛抽搐出汗,后亦瘫软。经查大牛头低耳垂,鼻湿唇凉,口色淡,舌拉至口外不能回收;涎水澄清,约每分钟流出150ml;眼窝凹陷,皮温不整、弹性低;呼吸粗快,心音微弱,节律不齐,胃肠无蠕动音,瘤胃轻度积气;体  相似文献   

17.
曼尔玛乡观有牦牛6万多头,年产犊牛2万头左右。牦牛犊拉稀症是危害本地养牛业发展的严重疾病之一,一般在夏、秋季节多呈爆发性流行。经调查证明,主要是犊牛副伤寒与硒缺乏症合并流行所致。近两年来,在部分病群中用亚硒酸钠和抗菌类药物综合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据72个牛群调查,年度产犊总数2011头,发病1037头,平均发病率51.57%,其中用抗菌素类药物治疗病犊384头,无效312头,治愈66头,治愈率17.19%,用亚硒酸钠和抗菌素类药物综合治疗病犊492头,无效34头,治愈456头,治愈率92.68%,费用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牛群:选有布病流行的海力锦等3个苏木的牛群作为猪二号苗对牛群免疫效果观察区。3个观察区有牛27750头。免疫前,1982年从敖日木嘎查送的2头流产犊均检出布氏菌,血检成牛146头,阳性58头,感染率为40%;血检3个苏木的成牛2193头,感染率均为2.7%;血检犊牛3680头,阳性103头,感染率为2.8%。并选与免疫观察区牛群相互接触十分密切的境外和境内两个牧场的  相似文献   

19.
1983~1987年,我们采用不同种牛源血清培养和传代IBRS_2和BHK_(21)细胞20000多大转瓶,观察了在中间试生产(以下简称中试)条件下传代细胞的生长状况。 (一) 材料和方法 1.血清种类和来源:①奶犊牛血清:采自上海市、西宁市和兰州市奶牛场出生24~48小时的奶公犊;②小牦牛血清:采自甘肃天祝和甘南牧区2岁以内的小牦牛;③大牦牛血清:用天祝和青海省海南屠宰厂冬季屠宰牦牛放的血制备。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克服用仔猪肾细胞生产猪瘟弱毒潜在致病的危险性,弥补猪瘟兔化弱毒乳兔苗大量剖杀动物成本高,不易控制污染的缺点,1981年11月我们开始把初生犊牛肾细胞用于猪瘟兔化弱毒培养试验,结果证明,猪瘟兔化弱毒可以在犊牛肾细胞上连续增值,猪兔效力平行试验效果良好,但是细胞产毒不稳定。1982年11月我们又开展了初生犊宇睾丸细胞培养猪瘟弱毒的试验,通过2年研究,解决了影响毒价的关键问题。于1984年11月,转入中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