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道德律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学界历来争论颇多.中外哲学家曾从人性共同性的立场、逻辑分析的方法论证道德的普遍性.而本文拟以语言分析的角度对此加以论证,同时简要阐述道德普遍性的理念对现代伦理道德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肖爱民 《理论探索》2007,3(4):57-59
福山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定格为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这在理论渊源上是黑格尔唯心历史观的当代变种。支撑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历史与现实支点都显得苍白无力,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作为意识形态终结点,事实根据十分可疑且充满悖论。福山将西方自由民作为意识形态终结点,是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世界中强调自身的永恒性、终结性情绪的反映。福山宣称意识形态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理念,其实质是反马克思主义情绪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3.
异化与历史     
异化问题的讨论涉及面很广,和历史研究有直接关系。它的关系是什么,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第一次把这个问题彻底讲清楚了。那就是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性和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是表现这种矛盾的阶级斗争。唯心主义关于历史动力的学说各种各样,不过在我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析了福山《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的主要观点,反驳了其"没有出现对‘历史终结论'的最严重威胁"和"美国没有威胁全球稳定"等论点,指出中国模式的出现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否定,但中国模式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文章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打着民主自由和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世界各地肆意发动战争,今天欧洲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与美国的挑拨密不可分,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具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弊病,这些都说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没有终结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5.
1.对于历史过程的考察,涉及到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在方法论上,应当坚持从实践与活动的角度对历史主客体作出规定,进而才能统一历史过程中的人性与物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以往被分立地看待的认识论主体、本体论主体和伦理学主体,划清历史主体  相似文献   

6.
熊晓兰  王禾传 《学理论》2011,(21):50-5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它从客观历史整体的高度深入考察并论证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趋势。指出这种趋势就是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和转变,世界历史的未来就是共产主义,人类本身则同时从地域性的封闭条件下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自由发展的个人转变。它是我们认识全球化和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把钥匙,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未曾摆脱康德哲学传统,但在继承康德伦理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伦理观的超越.从历史动源来看,马克思超越了康德将人性的改进和道德的进步作为人类历史发展源泉的观点,将人类历史沿革的最终动源凸显为利益关系;从道德原则来看,马克思将康德先验的、以人为目的的普遍理性主义道德原则发展到经验层面;从道德目标来看,康德寄希望于彼岸世界的道德共同体,马克思将其拉回到人类历史的此岸世界.  相似文献   

8.
分配正义的历史规定性是指"历史"对于"分配正义"的"规定性"﹑"生成性"﹑"决定性"意义。既包含着对"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认识对于"分配正义"认识的"规定性"意义,也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方法论对于"分配正义"认识的"规定性"意义,且对"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认识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因此要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去论证"历史"对于"分配正义"的"规定性"。唯有此,才能在"分配正义"的认识上,避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才能驳斥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上的"拒斥"论,才能真正认识"分配正义"在马克思理论里面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6,(5)
正无论是世界史还是国家史,都是变化着的历史;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怎样变化,其趋势都是在不断进步。进步的标志就是,科技发展,减轻人类生存的负担,最终目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越来越小,人们生活越来越安稳、偷悦和幸福。因此说,能改写历史的人,才能被历史所记载、记住。当然,那些被历史所记载和记住的人,有好人,也有恶人。好人,在改变历史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促使世界或国家前进或进步;恶人,在改变历史过程中,阻止甚至使历史倒退。然而,他戏谑历史  相似文献   

10.
徐才 《理论探讨》2001,2(1):25-28
"俄狄浦斯效应"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特有的哲学之谜.因此我们应把它作为一个历史规律的范畴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不但不排除"俄狄浦斯效应",而且有着科学的表述和最具哲学智慧的理论延伸点.把"俄狄浦斯效应"作为一个历史规律的范畴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历史规律的完整把握,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1.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忍住和回眸     
苦难是人性中最不可超越的那一部分。苦难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简直就是天生如此。我们用宗教的乐观主义也好.用革命的乐观主义也好,都不能真正地战胜它和驱除它。苦难既然是天生的,人类的历史中就会充满苦难。我们人类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制造各种苦难,这是我们的老本行。人类最害怕的是遗忘,因为遗忘会使我们造成更大的与重复出现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不忘历史     
全世界都在纪念“二战”的胜利。这日子确实不该忘记,因为人类为此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纪念胜利,不能不追根寻源,查究这劫难因何产生?有何教训?还要以史鉴今,检讨我们对于类似的劫难,是否已有足够的警惕和防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以史为鉴。那些同制造人类劫难者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希望忘却历史,用忘却摆脱往日不光彩历史的纠缠。那些以一群、一族、一党之私为最高利益者希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苏联瓦解,其社会主义制度倾覆。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引起全世界震惊。认真总结和研究其原因和历史教训,对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进一步探索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直接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神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索洛维约夫认为,人是有神性的,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与此同时,神也有人性,耶稣基督是神人.他坚信,人类的最终归宿就是精神上的人类,或者说是精神上复兴了的人类,即神人类.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关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可知,"艺术终结"问题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发展的不同诠释,体现的是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阐释的开放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结束.  相似文献   

17.
人性与道德     
《学理论》2015,(25)
人性与道德伴随着人类发展史,对其研究应立足于时代性和历史性。因此,本文尝试在人性和道德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研究价值,并揭示出人性与道德是一种从属关系,道德从属于人性,人性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推动人性的提升并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看作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看作是人类从事其它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论证了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阐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愿望,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依托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时,发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贬损之间具有历史的必然联系,即异化劳动由社会生产发展所导致。这就产生了矛盾交错的"历史之谜"。为解答历史之谜、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与价值两个视角设定了共产主义。从历史的视角看,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最终进步;从价值的视角看,共产主义是人性的复归和人的自我实现。历史与价值并非知性对立的关系,共产主义的整体性内涵表现为历史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态统一,共产主义运动是解答历史之谜的现实秘钥。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马克思人学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人性基础、动力基础、价值基础、历史基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性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展开的内在应有之义;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动力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在世界图景中的呈现;马克思人的利益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的利益生成和发展规律,体现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人的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表征人的发展的现实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人为的"与"为人的"辩证统一,是"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辩证统一,是世界人民共同建设与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