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道德稀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作为一种资源是稀缺的。这种道德稀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道德滑坡和蹂躏道德 ,其根源在于理性经济人的人性缺失和德行成本的利益权衡。为保障社会道德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 ,必须加强德育和道德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0)
良心观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思想构架中独具特色,是其人性观及道德心理分析路径在伦理学研究中的理论延伸和拓展。其人道主义良心观蕴含了西方道德文化的高度主体性和现实批判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特色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任何道德伦理理论的建构都或明确或隐含地把关于人性的假设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相较于其他的人性假设,人性利己的假设扎根于人的需求和欲望,具有深刻的生物遗传基础和资源约束基础,更接近人性的现实。人性虽不是完全不可塑,但人性利己有着很强的稳定性。以人性利己假设为前提建构的道德伦理理论对人性的要求更低,适用范围更广,逻辑一致性更强,因而解释力也更强。以此为基础建构的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秩序会更可靠,会更有效地守护道德底线和抑制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  相似文献   

4.
简评公务员道德建设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务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起着示范作用。基于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公务员道德建设理论,提出道德人、经济人和公共人的理论对公务员的道德建设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根本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炊国亮 《学理论》2014,(23):50-51,55
社会秩序是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核心关注点,而与社会秩序直接相连的便是社会如何整合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涂尔干的认识经历了种种变化,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从涂尔干的人性预设开始,来探讨分工与法团、失范与道德的理论论述,从而证明涂尔干的社会观是一种奠基于人性二重性基础上的道德组织或道德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确立"人性本善"的道德人性根基、"内向超越"的道德生命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宗旨,具有完备的道德信仰、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对传统文化道德精髓进行融合和超越,使其焕发积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具有三重意蕴:其一是属人性,就是指它不仅是一种人创造并一直从事的活动,而且在实质上直接就是一种人的活动;其二是文化性,就是指它不仅是对一种特殊文化的传播,而且还以特定的社会文化为载体;其三是化人性,就是指它不仅是一种将社会规范与道德伦理内化至个体心理层面的机制,而且还能够推进人的文化生成。借由对思想政治教育属人性、文化性以及化人性的大力推进,其人文性必将得以极大彰显。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和谐的发展又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状态,应该是基于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具有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奉行互利主义行为准则的"道德经济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培育和塑造"道德经济人",要弘扬互利主义精神,塑造"互利性"人格;加强社会规则建设,培育道德理性;彰显和促进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9,(12)
有所敬畏是人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伦理遵循。道德敬畏作为人性本质规定,是人的心性秩序的自我建构和自律自约,其表达的是一种对于社会规则、法制规章、伦理规制、社会崇高与神圣等的敬重、诚服、慎行的价值态度和道德感情,于人、于己、于社会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不可或缺性。道德敬畏的实践切点根本是敬畏生命,关键是敬畏,归宿是敬畏社会。唤醒和培育道德敬畏之心,需要主体的道德修为锤炼,社会优良风尚的孕育,以及法治规制的跟进与维护。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6)
战国时期的墨子和英国18世纪的边沁,分别是开中国与西方功利主义先河之第一人。以墨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其言行的《墨子》以及边沁所著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两本著作为出发点,对墨子与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共通之处在于人性基础乃趋利避害、终极归宿乃社会利益。差异之处在于内在根基、实现手段、道德评价,分别体现为"天志"与"人性"、"兼士人格"与"自由享乐"、"志功合一"与"唯效果论"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