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詹明信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试图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重新探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理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卓有成效,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成功接受的条件和方法问题,本文称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理语境”,包括时代语境、文化语境、文本语境和教学语境。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4,(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缺位,马克思主义经典遭遇冷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深入探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失语的根源,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大众消费文化等弱化了精神信仰追求;在政治文化语境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淡化了理想价值观念;在哲学文化语境中,理论研究偏离时代与实际的倾向异化了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从而造成在世俗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4.
本本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以“本”为本的启蒙崇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的理论反思。深度探寻“本本”的“主义”,在结合具体实际的实践中,即在发展着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出场,激活“主义”所承蕴的精神实质,以马克思主义的范式革命实现“本本”的“解释”范式与“主义”的“改变”范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姜喜咏 《探索》2007,5(3):4-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根据和首要的基本理论前提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时代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质和方向问题。必须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言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首先要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理论向历史转化的复杂内在递进逻辑,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中间逻辑环节。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有:(1)实践方面: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实现“软着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融合,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2)理论方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根,等等。  相似文献   

6.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特性(科学性、阶级性和开放性等)、我们的党情和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一个世界,两种制度”的客观国际形势决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让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在坚持和运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及其在汉语中语言实现过程的文化史、概念史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的研究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在此意义上,"共产主义"这个术语是最为基础和关键性的,而《共产党宣言》是最早被翻译,并且版本最多、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汉语语境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接受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论是"共产主义"这个术语还是《共产党宣言》在汉语语境中的传入、翻译,日语的中介化都为汉语翻译和接受奠定了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重新考察"共产主义"术语源流,对当代思想范畴与话语体系分析和建构,以及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威廉斯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斯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中的每一个术语都重新加以界定,将文化霸权理论作为解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工具,将中介作为描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术语。威廉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过程中都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道路,兼收并蓄各国文化发展的先进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要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大众化和民族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社会经济生活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决定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法的本体观是在历史唯物论下形成的,有其理论逻辑和历史语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法的本体的论述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4,(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决定着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在传统文化视域下,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社会的重大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升,但是在结合过程中还有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对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我们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辩证的继承,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于歌 《世纪桥》2014,(1):69-7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决定着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在传统文化视域下,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社会的重大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升,但是在结合过程中还有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对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我们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辩证的继承,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根源或理论基础上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确认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是一切问题研究最基本的前提和出发点。文章论证了实践思维方式决定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总体性方法决定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整体性世界观决定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有整体性,而且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肯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文化为视角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当下解释,是二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旨趣,并由此将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推进到著名的"文化马克思主义"阶段。作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伊格尔顿则主要致力于从研究范式转换(从认识论范式到社会学范式)和学术传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缘起与流变)等方面来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而力图从"文化审美主义"(在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框架出发图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关涉的首先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形态本质、实践本性还是当前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来看,它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和强烈的文化诉求,而文化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撑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文化出口,以文化认同来坚实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田培炎 《党建》2009,(12):7-9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在一起强调“三化”的整体性,既是我们党对思想理论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认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以及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众化是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众化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众化在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众化促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决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战略意义、基本现状,并找到针对性策略: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加强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文化表达;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9.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问题,学界存在着意识精神论、理论品质论、时代主题论和群众实践论等观点。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这并不是一种主观意愿的结果,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原初理论实践本体论的演进理论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一般学科、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下自身特质以及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应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文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阐述文化与社会和人类自身相互关系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第一,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揭示了一个简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