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21年前的1991年,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即这样评价宋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一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里说的是词。画,何尝不是如此。宋涤的创作正在进入这一境界,而他正值生命和创作的旺盛期,他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20余年过去了,以山水画大家著称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宋涤,不仅创立了"彩墨"国画技法体系,近日还创作完成  相似文献   

2.
公元八四年来后汉朝进献的“究不事”究竟是那个国家或民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继庼、赵和曼、郭振铎、方长等先生先后主张“究不事”即扶南之说。我在柬埔寨古代史的学习研究中,捡阅所能及之资料,大胆非议,冒昧撰写《再考“究不事”》一文,(见《印度支那》1988年第4期),提出“究不事”非扶南说。文成之后,似觉言语未尽。  相似文献   

3.
色诊,是中医和中兽医独特的望诊方法之一,也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元亨疗马集·脉色论》亦指出“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这些都表明中医和中兽医是十分重视色诊的。但是,中医的察色,是观察人的面部的见色。中兽医的察色,则主要是指口色。正如《元亨疗马集》所说:“口色,验疾之所也。”因此,中医和中兽医的察色,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在青、黄、赤、白、黑五色作为病色问题上,二者就当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宝廷与西山八大处之渊源非自去职后。《福雅堂诗抄》载其寓位于"双塔庆寿寺后",大约即今西单商场后,但在同治三年(1864年)已破败。也有说故宅在旧刑部街,《年谱》中记宝廷曾随父入城住其姑母处,亦难考实或属此地。但光绪十三年(1887)宝廷写有"移居松树胡同"的诗。《京师坊巷志稿》有载,明代即已存在。今和平门内有东、西松树胡同,西松树胡同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粉丝     
正唐代作家段成式在其《酉阳杂俎》卷八《黥》中,有一则记事,叙文学粉丝之崇拜作家,达到极绝程度,抄录于下:荆州街子1葛清,勇不肤挠2,自颈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常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劄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3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4,缬窠锁胜绝细5。凡刻三十余处,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注:1街子:街卒,大概是唐代的城管。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记载的公元84年曾来到我国汉王朝“献生犀、白雉”的究不事人,自从苏继庼先生发表《后汉书南蛮传究不事人考》,提出究不事人即柬埔寨人说以来,这个问题成为东南亚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1979年,方长先生在北京中华书局编的《文史》第六期上,发表专论《“究不事”考》,重新肯定“究不事”就是扶南国,就是古代柬埔寨。此后,我  相似文献   

7.
天下兴亡,其事也大。但书生却偏要指点江山,评论天下兴亡事,即使是一介布衣,身在江湖。为什么?在古代,读书人在进学之初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大学》开宗明义,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使普  相似文献   

8.
酒品     
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先秦古籍完全与酒无涉的甚少。从《春秋》起,历朝历代正史记载了无数大事,也记载了无数酒故事。秦汉辑录帝王公卿谱系的《世本》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言之凿凿:"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也有说神农造酒、甚至干脆就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的。  相似文献   

9.
谈及南明弘光政权,人们往往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马士英、阮大铖。诚然,此二人种种作为,足以危害整个朝廷。但笔者也发现一个记于《过江七事》中的细节。马士英与姜广日为拥立皇帝事争执,姜广日讽刺马士英背信弃义,失信于史可法,说:“颇忆前事乎?江浦之晤,言犹在耳!史公亦告尔故图矣,其书犹在余所也!”马士英见其揭短,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相似文献   

10.
祝行 《海内与海外》2007,(11):23-23
余生也晚,连李万春先生的"猴戏"《安天会》(即《闹天宫》)也没有看过,更不要说杨小楼的《水帘洞》了。也许幼时随长辈们看过万春先生的戏,但至今一丝印象也无了。1980年春节在北京电视台的屏幕上看过李万春先生演猴,当然还有李燕画猴,而且李燕画的齐天大圣即以  相似文献   

11.
正周恩来关心话剧界人士的故事数不胜数,有一件事似乎不能不提。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国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的张瑞芳,由于在"雾季公演"中先后演出了《棠棣之花》和《屈原》等六部大戏,已经引起国民党当局派遣的特务之注意。心细如发的周恩来看到并想到了要保护张瑞芳。事后,张瑞芳这样回忆说:1941年皖南事变后,有同志通知我说到新华日报会客室去,我就在那儿等着。这个时  相似文献   

12.
秋夜爆竹声     
有一年秋天,我们来到位于珠江三角洲边上的侨乡西岸大队蹲点。这是当时全县闻名的富裕之地,我们安顿下来时已是黄昏了,有位同志还是兴致勃勃提议到外面走走熟悉一下环境。大队党支部书记老何看我们迫不及待的样子,就对身边一位年轻人说:"阿富,你陪他们走走,别太晚回来。"这个叫阿富的年轻人个子不算高,但格外壮实,一看就知道是个劳动的好手。"你是哪队的?"我问。"沙坦五队,现在的大队副业组捕雀队。"捕雀队?是禾花雀吧?你一定会捕雀,那雀是什么样子?怎么捕法?能捕多少卜...··"我们兴致很高,他却只是微微一笑,简略回答…  相似文献   

13.
正毛主席握着他的手问:"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嗯?"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认识画家赵蘅有很多年了,她是我恩师赵瑞蕻先生的女儿。她曾经多次问我:"要不要带你去认识一下我的舅舅?"她舅舅是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宪益,曾任英、法文版《中国文学》的主编。在赵蘅看来,像我这样资深的文学编辑,结识她舅舅无疑是受益无穷的事,而由她来引见,也责无旁贷。说实在的,我也很想结识杨宪益先生。  相似文献   

14.
王勇 《新青年》2007,(4):18-20
2007年,最牵动电子支付业界神经的便是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二号)》文件,即《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的出台了.从2006年3月起,有关《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出台时间的传言一直不断,先传说是2006年3月,后来又说是2006年5月,最后说是2006年12月.但直到现在,这一文件仍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目前最新的出台时间传言是2007年5月.  相似文献   

15.
孙武,史称孙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大军事学家,撰有《孙子兵法》一书传世。他的谋略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国内外历代兵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推崇,被誉为“兵圣”。古人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长期以来有关他的籍贯与奔吴原因等世人知之不多,故撮其要以飨海内外读者。孙武的籍贯是山东广饶《史记》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司马迁在此只提到孙武的“国籍”是“齐人”,而他是齐国什么地方人,为何要…  相似文献   

16.
“究不事”在东南亚古代史研究中,特别是柬埔寨古代史研究中,是一个热点。虽然各家所说各见仁智,但我总觉得尚有商榷之余地,故不揣冒昧,撰此拙文,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究不事”,作为古代东南亚一古国,在今天,我们仅能在范晔所撰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见到:“肃宗元和元年(公元84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①又考《后汉书·章帝本纪》关于此事之记载,其称:“元和元年春正月,……日南徼外蛮夷献生犀、白雉”。②这就是直接和“究不事”有关的全部史料。  相似文献   

17.
正"屡见中伤"还是有一定道理。《清史稿》宝廷本传中大段文字只叙述他上疏同治立嗣事,他弹劾权要如贺寿慈之辈,未见提及。他有不少论及时弊的奏折,当然也不免得罪"亲贵"。所以布局下套之说值得探究。既如李慈铭,视清流为仇敌,"皆不睦"(黄濬《摭忆》语)。在日记中动辄诋毁李鸿藻、"四谏"等,对宝廷行事不检点当然幸灾乐祸,在日记中嘲斥宝廷是"明目张胆,自供娶伎,不学之弊,一至如此"!他还赋诗一首,极尽  相似文献   

18.
“堂”最早是怎么来的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堂,殿也。从土尚声。”可见,“堂”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注》作了如下解说:“殿者,击声也,假借为宫殿字者。释宫室曰,殿,有殿鄂也,殿鄂即礼记注之沂鄂。说文作垠作圻,释名释形体亦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鄂也。……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  相似文献   

19.
2014年,一部制作阵容惊人的大戏《北平无战事》横空出世,首轮刚刚播完大结局,就被媒体誉为年度电视剧,更成为近几年罕见的"现象级电视剧"——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制作,从台词到扮相的方方面面,都引种种热议。而《北平无战事》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它的背后站着一个金牌编剧——刘和平。刘和平生长在湖南衡阳,他自幼辍学和父母一起被下放到农村。那时候,他的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窸窸卒卒穿衣去鱼虾  相似文献   

20.
自近代以来,江户学者山鹿素行一直是日本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就其批判宋明理学的古学著作而言,他在完成《山鹿语类》后,还立刻重注宋明理学核心经典"四书",即《四书句读大全》。其中,山鹿素行诠释《大学》最为用功。他采用古本《大学》,对古本《大学》是否需要改正这一问题持谨慎的态度。中山广司认为他的这一态度标志着其尊重古典精神的诞生。然而,通过考察发现,此态度不过是他批判宋明理学的手段而已。山鹿素行之所以选择古本《大学》,并非因为有所谓尊重古典的精神,而是出于要避免宋明诸儒"实学之弊"的考虑,以及古本《大学》本身可以满足他诠释"古道"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