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家     
回家赵少琳回家回家这是我多年寻求的方向和我心中一直闪耀的光芒岁月沧桑路途坎坷可我总是把家乡珍藏回家回家母亲等待已久母亲倚门而望母亲望眼欲穿母亲的眼睛里含有黄河的亢奋和长江的问候我多想依偎着母亲让母亲的微笑抚平我心灵的创伤和倾听母亲的歌唱回家回家屋檐下...  相似文献   

2.
正一只珍贵的手表60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一只手表。它原本的光亮早已褪去,报时功能也已消失,但它有过发光的岁月,曾经承载着特别的使命。这只表是我曾经的领导、中共重庆市职业青年工作负责人余时亮同志在1949年7月初给我的。它是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见证,也是我永远珍藏的记忆。1949年的夏天,山城重庆可以说是龙潭虎穴,白色恐怖极为严重。这时,南京、上海、南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心     
迷恋音乐,却又惧怕与别人谈论音乐,有时听到别人一个乐章一个乐章地谈,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侃,说得头头是道,而我面对自己所喜欢的乐曲,却从不妄加评判,真怕用词不当或说得不恰,而亵渎了这至真至美的旋律。听着音乐,想起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被挤断。眼看着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  相似文献   

4.
爱的轮回     
春天的一天,我在西屋的墙角里发现了这个土豆。它的体内已空,只剩一层于皱的皮还保持着土豆的样子。皮上结着两个芽尖,一个纽扣大小,一个只有米粒那么大一点儿,像两个婴儿安静地偎在母亲怀里。头年冬天我把它放在这个干燥的角落,忘了吃它。它就一直静静  相似文献   

5.
周霞 《湘潮》2023,(1):53-54
<正>文物源起在浏阳市博物馆二展厅“将星闪耀”的通柜里,展陈着一个棕红色的皮箱。它长80厘米,宽44.7厘米,高28厘米,重7835克。皮箱的手提带、箱身四角及箱底外部皮革有明显的脱落和磨痕,右边扣带有部分残损和缺失,整体保存较好。这是1949年宋任穷赴任安徽省委书记时,邓小平夫妇赠予他的。2017年12月21日,宋任穷侄孙宋运佳将其捐赠给浏阳市博物馆。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6.
正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珍藏着20多件谷文昌书记生前用过的文物资料,有衣服、鞋帽、皮箱、书籍、印章、放大镜、家书等等。这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12封家书。记得2003年2月,我随纪念馆陈列部工作人员前往漳州、东山征集谷文昌文物时,在采访史英萍大姐及其子女时了解到,这些家书是谷文昌的遗孀  相似文献   

7.
母亲,你的爱在哪里呢数百里外的炊烟为什么还有你的华发为什么还让我看见看见它我就想起童年想起那苦难的岁月想起我的读书生涯是来自一只母鸡的蛋那经济的源泉母亲,我爱那鸡的羽毛我用它搔你的耳朵时我发现我的笑声消融了你无边的愁苦将你变得年轻将你变得快乐母亲,我真后悔没有珍藏那支羽毛造成我不能飞翔的原因不能越出你的天空母亲,你让我知道了一个真理故土难割是因为你的爱不能逾越故土难割──写给母亲@文叶飞  相似文献   

8.
我家有两件"宝":厚棉裤和搪瓷罐。虽然这两件东西不值钱,但我们一直珍藏着。它记载着生活的快乐和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印证共和国的发展和变化。厚棉裤那是1971年,我下乡到"北大荒"后第一次回天津度探  相似文献   

9.
姥姥的眼镜     
姥姥珍藏着一副眼镜,每当夜里,只有我和姥姥时,她就打开包,用红布擦擦镜片,端详一阵,再架到鼻梁上,静静地坐着沉思着。 姥姥的眼镜就像一个谜一直伴随我度过了稚嫩的童年,如今长大了我才明白。那并不是人们通常用来视物观景甚或作为装饰的一般眼镜,原来它是姥爷的一颗心,它记载着前辈人生死别离、惨痛难  相似文献   

10.
正理想是造火车我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儿时印象中,父亲每天下班回家时身上的衣服都是油污,脸上也沾满了煤灰。周边的邻居凡是与火车打交道的,个个形象如此。父亲"跑车"时总带个铁皮箱子,里面装着随身工具和生活用品。每次从外地回来,他都会买几个烧饼,放在铁皮箱里。所以父亲一进家门,我便迫不及待跑去翻他的铁皮箱子。  相似文献   

11.
舍弃     
我和哥哥是双胞胎,从记事起,母亲就这样告诉我和哥哥。可我和哥哥都觉得,我们长得一点都不像。家里除了我和哥哥,还有妹妹,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的。零食是我们三个兄妹都不敢奢望的。还好,母亲的肚子里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我和  相似文献   

12.
妈妈,我爱您     
正"妈妈,我爱您。"因为不好意思,这一句话一直在我内心深处,没有对母亲说出口。我的妈妈62岁了,在她的脸上总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她坚强,遇到困难挫折时,她不放弃,总会乐观地去面对;她爱帮助周围的人,一直影响着我,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一提到"妈妈"这个字眼,我就会想起母亲对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  相似文献   

13.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在我上中学时,就一直是《支部生活》的忠实读者,至今我还珍藏着40多年前的小本《支部生活》。每当捧起那一期期熟悉的杂志,就像一个个熟悉的老朋友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第一次结识《支部生活》的情景,至今仍映在我的脑海……  相似文献   

14.
数年前,我听姐姐描述过她看到一则《新闻简报》的情景,其中就有父亲在崇山峻岭中的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为界碑培土的照片.我也听母亲讲过,父亲曾参加中尼边界勘察工作.家中的旧皮箱里,父亲在中尼勘界时的老照片泛着陈年的颜色.这一切,都牵引出我亲切的感觉和探究的憧憬.于是,我便按图索骥,父亲驻留在中尼边界上的足迹,终于渐次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5.
母亲至今还珍藏着一件“文物”———一把红色的油纸伞,纸伞的骨架已掉了大半,留下许多宽宽窄窄的空白。伞的顶端被老鼠咬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天窗”,伞柄上的油漆已经脱落殆尽,唯有伞纸依然发出淡淡的清香……小时候,听母亲说,那把伞是祖母给供销社挑了三天货换了钱买的。那时候,它不叫伞,叫“洋开合”。稍大后才知道,那时候中国还很落后,好多东西都要从外国进口,连火柴也叫“洋火”。“洋开合”是我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母亲平时是舍不得用的,只有回娘家时才肯拿出来用,晴天用它遮阳,雨天用它挡雨。每当母亲撑着红伞出门的时候,邻里的姑姑婶…  相似文献   

16.
<正>母亲楼房地下室有一台老式缝纫机,缝纫机台面上的漆都被磨得所剩无几,铁支架也是绣迹斑斑,但母亲一直都舍不得扔掉它,总是仔细地擦拭,然后用好看的桌布把它罩起来,像是对待一件稀世珍宝一样,小心呵护。在儿时的记忆里,这台缝纫机就已经是母亲的宝贝,陪着母亲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外婆常讲,母亲一贯心灵手巧,喜欢做缝纫针线活,生下我们兄妹四人后,由于家庭拮据,买不起新衣,母亲就省吃俭用在七十年代中期买回了这台缝纫机,开始变着花样为我们兄妹缝制衣服。因为母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坎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坎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而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他人也笑着,我心里深深地感动。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着不灭;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  相似文献   

18.
卑微的父爱     
黄健 《党课》2008,(5):104-104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鼓捣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亩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只得嫁给了当时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愤愤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一丝怨恨,甚至不愿意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吝于回报一个笑容。  相似文献   

19.
正人人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始终珍藏着父亲织的那件毛背心,我想对父亲说,你是我一生的小棉袄,一直温暖、陪伴着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初冬的夜已经很深了,父亲房间昏暗的灯却始终亮着,我知道,那是父亲在为我们赶织冬天要穿的毛背心、毛袜,他怕我们冷……家中母亲生性马虎,这也就造就了父亲的"心灵手巧"。父亲这一生为了我们学会了很多。织毛衣、毛袜、踩缝纫机,这是那个时代大多男性同志都不会的。那个年代,家中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家里经济状况总是捉襟见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  相似文献   

20.
当年在我进入革大初期的日记,伴随我从学校到农村,又从基层到机关,一直珍藏到现在.它虽已褪色破损,但每当我翻阅之际,就启开我的记忆闸门,当年在革命熔炉充满激情的生活片断,犹如精彩的电视连续剧,一幕幕展现于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