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燕  罗云 《理论导刊》2006,(6):62-63
现代司法理念是现代社会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不仅应当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法治的特点,而且还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司法为民。以司法为民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继承、对中外法律文化进行选择与嫁接,才能走出司法改革的误区与困境,构建符合本土特点的能真正担负起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维护公平与正义的独立的司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变幻无常。人们对正义的解读从未终止,但结果确实莫衷一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罗尔斯提出了以平等、自由原则为基石的公平正义理论,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他强调机会平等,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帮助,追求能够维护人们公平合作的正义。这种正义理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正义观、构建法治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人大监督机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政治实践和政治文明的要求出发,人大监督机制创新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完善已有的制度,构建新的制度,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使人大监督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所界定;二是赋予人大监督机制以正义价值,实现制度正义,也就是使制度安排凝结着“正义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4.
法治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高度共融法 治国家的建设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经济、社会、法制、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法治国家的建立 ,必须依赖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体制改革的社会基础、正义弘扬的法制基础、法治导向的文化基础等共同的基底塑造来实现。而在诸多要素中 ,文化要素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法治文化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 ,法治从来就是和民主相联系的。法治的根本精神 ,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法治的根本力量 ,在于人民的 拥护与支持 ;法治的核心价…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价值观转变 转型时期人们政治价值观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人们主体性得到了落实,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对于正义、公平、法治、民主、效率等的认识与传统政治价值观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有 :“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理念 ;社会主义的民主观、自由观、法治观、人权观、公平观、民族观等政治价值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各项具体政治制度 ;党和国家在政治运作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承载着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优良传统及作风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观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当代,和谐社会观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形成既有利益关系的协调性,又有价值观上的普遍性。利益讲的是效率,价值则注重的是公平,效率强调的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注重的是分配的合理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存共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也要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的。和谐社会观,就是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逐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并把此种意义上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作为和谐社会观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特殊的行政价值取向,即以自治权为核心、以民族性为导向,坚持社会公平中的民族平等观、公共利益中的民族利益观、可持续发展中的民族发展观、现代文化中的民族文化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4,(5):96-100
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演变经历了奉行效率至上的传统时期、倡导社会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时期和推行以市场化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时期。它演进的主要特征是效率观贯穿于其演变的全过程、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成为其体系的核心、中心化与边缘化价值诉求共存的价值结构形态将长期存在。它的嬗变对我国公共管理伦理体系建设的启示体现为:实现现代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厘清现代公共管理伦理的作用场域及其相应的规范标准;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现代公共管理伦理体系;促进公共管理主体道德自觉自动生成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公正与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正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法治思维作为一种底线思维具有正义秉性,承载着公平正义的理念,用法治思维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尤为必要。法治思维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法治思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有效展开的基础;法治思维可唤起价值观在新时期的核心诉求,是为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的思维模式,可增进价值观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一、中华法系中消极法律文化和现实文化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我国法治建设中华法系作为历史文化 ,虽然有精华 ,但也有糟粕 ,这些糟粕至今影响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法律观成为法治社会公平、公正、效率法律观的腐蚀剂 ,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直接阻碍法治的实现。重等级特权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相背。传统义利观与重视权利的行使保护的法治观相悖。重公民守法、轻政府守法与依法行政和权力制约相左。重刑轻民 ,消极避罪思想与注重民事法律行为的规范化和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调整的法治思想相异。法律虚无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六项制度建设的阐述中,“民主法治”被放在了首位,这绝不是偶然的。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对现代国家来说,法治本身就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公平与正义、塑造诚信友爱的文化精神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意义重大,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整个和谐问题的探讨,在实践上有助于推动国内外的和谐化进程。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观以实现内圣外王的政治抱负为旨归,并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由于缺乏民主法治这一核心的和谐要素,使得中国历史上虽有和谐之名却无和谐之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坚持民主法治建设,体现与传统和谐观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观又能从边缘角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很多的思想养料,主要有实施以民为本的仁政这一世俗诉求,发动制止暴政的革命这一正义措施,鼓励选贤任能的竞争这一活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公平观的发展轨迹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抽象的公平观入手,阐述了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平的原则,从而把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研究马克思的公平观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和坚持公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地处理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公平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行政价值观的失范主要表现为冲突性与异质性,即:新旧价值观念相冲突,一些公务人员的价值观与主导行政价值观相背离。当前,公共行政价值观应该以服务行政与社会公平为主导。构建公共行政价值观,首先要明确政府工作人员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公共行政价值内化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价值观;其次,要将行政价值观由理论形态转化为现实力量,提升公务人员的价值需求和价值自觉程度;最后,要为行政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1)
"90后"大学生的公平观整体是好的,但由于受"90后"思想特点的影响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投机思想,在大学生群体间不公平感普遍存在,且在面对不公平问题时,部分大学生难以作为等;分析原因在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高校公平教育引导缺失等。由此提出高校中提升大学生公平观教育引导的三项对策,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努力营造校园公平的氛围。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流的公平观和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4)
意图不在于去梳理重复西方哲学发展史,而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于西方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中关于自由、民主、公平、正义、法治等内容重新进行诠释,并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如下结论:虽然西方哲学家对于价值观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对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认识以及阶级立场的错位导致他们价值观认识上的最终错误。  相似文献   

18.
陈滢 《求知》2007,(1):34-3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在我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天津考察工作时也曾强调.“加强和谐社区建设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可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重要切人点,和谐社区的建设将是我市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政府权力法治化是实现政府治理法治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政府权力需要从三个维度完成其法治化。第一个维度,在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中,应当以法治的方式限定政府权力,政府权力推进改革应当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第二个维度,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应正视政府权力在经济生活中的越位和缺位,进而以法治的方式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构建参与协作式的主体间性关系;第三个维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20,(6):93-100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呼唤制度伦理建设。依据制度在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领域,制度伦理体系由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以及政治制度伦理、经济制度伦理和社会文化制度伦理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伦理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为制度正义、社会效率和社会秩序。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效率与构建社会秩序的制度基础与前提,社会效率是制度正义与良序社会的物质承担者,良序社会的构建是制度正义与社会效率的出发点与目标,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