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经典之作的《呼兰河传》与《边城》,都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小城",但相同的承载主体、大相径庭的叙事策略却使两部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建树和超越时空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性的女作家,她不受任何拘束,率真而写,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萧红体,《呼兰河传》就是其典型代表。这部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主要表现在叙述故事,在人物形象身上赋予主观情感和写景上。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自传体的方式、儿童的视角以及散文式的笔法,用较长的篇幅几乎是全方面地写到了呼兰城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展现了这座小城的街市、风俗、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等,成为最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现代东北文学代表作之一,为东北文学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地域特色,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言锋 《学理论》2009,(24):65-66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自传体的方式、儿童的视角以及散文式的笔法,用较长的篇幅几乎是全方面地写到了呼兰城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展现了这座小城的街市、风俗、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等,成为最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现代东北文学代表作之一,为东北文学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地域特色,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吏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结合《春秋左传注》中的相关材料,初步探究《左传》作者在叙事方式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的叙事特点。一分为二的传文,多是逆时序之文,且位于传文之末。传文被割裂,主要是由于为使"传文"从属于"经文"分年记事的体例,这正反映出编年体记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封蓉 《学理论》2012,(6):95-96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为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通过对四部获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届茅盾文学奖特色表现为叙事艺术的创新,这包括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叙事写法的创新性、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重新编排、故事情节的突破和叙事结构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张娜 《学理论》2012,(25):124-126
在19世纪的美国文坛,纳撒尼尔.霍桑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与他同时代的著名作家艾伦.坡称他为"真正的天才",而梅尔维尔在1850年为霍桑写的书评中也认为他是"美国的莎士比亚"。在他众多的优秀作品中,《红字》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从叙事学这一较新的文学评论理论出发,分析《红字》中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交流。霍桑时而在零焦距、外焦距和内焦距之间变换视角,营造热闹的全景场面,神秘的人物对话以及复杂的内心活动;时而他又停下来与读者交流,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在英美文坛才华出众且享誉盛誉的一位女作家。英国作家的身份赋予了她英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如字斟句酌,语言细腻准确、故事节奏紧凑等。同时作为20世纪初的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说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在题材、语言形式、尤其是叙事方式上都大胆创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贯以其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为评论界所称道。《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其文风已经基本形成之后创作的作品。尤其是从叙事风格来看,已经可以称得上曼斯菲尔德叙事策略的代表之作。本文选择《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分析文本,通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来揭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精湛的叙事策略,以此呈现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9.
宋颖 《学理论》2013,(14):201-202
《白衣女人》可谓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典范之作,作者柯林斯突破传统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采用了与维多利亚时代其他作家不同的多重叙事视角,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0.
邢燕 《学理论》2013,(11):174-17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萧红的作品重新发掘以后,学界开始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萧红主要作品的散文化倾向谈起,介绍她小说中的一种叙事策略。介绍了总体反讽、语言反讽和结构反讽等策略在其散文化小说中的运用,为人们认识萧红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正>战士的生活鲁迅是战士,但战士也需要生活,如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所言:"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实际上,鲁迅并非如常人印象中那样高大威猛、金刚怒目,而是矮小瘦弱、和蔼慈祥。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在平时,鲁迅对敌人说话也是少愤怒的。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随和,喜欢笑和开玩笑,萧红、章衣萍等人的回忆文章中都有所提及。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  相似文献   

12.
果笑非 《学理论》2012,(24):155-156
现代情景喜剧已不是单一的艺术创作,枯燥的情景喜剧很难在现实中生存。《老友记》是20世纪末美国热播的著名情景喜剧,共获得了33次艾美奖提名,其中四次为"杰出喜剧奖",连续五年获得全美民选奖的最受欢迎喜剧。以叙事学角度,从叙事结构、叙事色彩、叙事时间、叙事习惯与风格等方面分析《老友记》,解读其成功路径。  相似文献   

13.
傅雷与民进     
《民主》2016,(9)
正著名文学翻译家、文化评论家傅雷先生,早年留学法国,长期从事翻译工作,辛勤笔耕,译著宏实,现出版有《傅雷全集》20卷,其中有翻译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多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均成为译界的名篇,被誉为"信达雅"的完美楷模。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傅雷家书》,刊印一百多万册,感动了数百万的国内读者。傅雷有出色的才华,是一位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为人坦荡,秉  相似文献   

14.
叶颖 《学理论》2012,(28):162-163
王安忆的《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2001—2003)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细读起来,文章虽短,却十分耐人寻味。上海和发廊的双重叙事空间和与情无关的发廊"情"话构成了《发廊情话》的独特叙事与格局,成为十分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周易大传》还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革新形成的,人要与时偕行,也必须"通变"、"革命"。这样,它又从及时的原则引申出"通变"、"革命"的原则。《周易大传》有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不能再发展的地步,通过变革或革命,原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就会一变而为"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通",也就是"通则久"。总之,《周易大传》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  相似文献   

16.
作为湘西边地的歌者,沈从文凭着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以及身上所流淌的汉、苗、土家族的血液而形成的独特气质,加之夹缝中求创新的文体意识,使其文本《边城》呈现出异样的风格,表现于其超前的叙事策略中。  相似文献   

17.
孟丽 《理论导刊》2007,(11):128-130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奇的情节内容,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作为国人首次译介的五篇侦探小说,译者张坤德的译文中既有对传统写法的保留与固守,同时也有对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接纳和吸收。我们在惊叹翻译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所呈现出来的进步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在这份"进步"背面所隐藏着的译者依照传统所进行的一系列巧妙应变。  相似文献   

18.
黎旋 《学理论》2014,(5):168-169,172
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它不但因为科幻主题的先见性而令今人惊叹,更因其独特的叙事技巧而引世人瞩目。在叙事形式上,小说打破了传统的全知者叙事结构,采用了框架故事结构;叙述中还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小说中三个"我"的叙述之间过渡自然,以复杂的叙述角度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9.
郑婷婷 《学理论》2012,(3):112-11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采用多层次的叙事结构揭露了女主人公艾丽丝的双重身份。拟从斯坦泽的叙事情境概念和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重结构说"探讨女主人公艾丽丝身份的双重性并且重构她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灵泉洞》是赵树理关于革命叙事的一部评书体长篇小说,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叙述了太行山区人民群众在日寇和匪军双重压迫下的生死斗争。1962年,脚本创作者蔡传业、尚文,画家任伯宏、任伯言在赵树理《灵泉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连环画改编。改编后的《灵泉洞》连环画在"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情节线索"三方面,均体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向读者展示了图像和文字双重叙事的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