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此话揭示了福与祸的辩证关系。世间许多事物看起来是福,但往往却是福中有祸,就拿当官来说吧,仕途上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可谓是福星高照,美不胜收。殊不知,如不谨慎则可能物极必反,风险就孕育在“福”字当中。  相似文献   

2.
“法”字,古体为“瀵”。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瀵”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庸”(zhl)、“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漳,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麂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3.
一字联 一字联是字数最少的对联.清咸丰年间,有一个才子出了一个一字联求对,曰:墨.不少人以书、笔等对之,均不巧妙.独有一人对:泉.此对句十分工巧,“墨”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黑”,下半部为五行中的“土”,而“泉”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白”,下半部为五行中的“水,“墨”“泉”二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确实不可多得,世人称为妙对,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4.
淡悟     
云淡天高任飞鸟,水淡潭深宜腾蛟;食淡祛病康寿乐……,淡泊名利志自高。 文子曰:“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说要明德、明志,悟透一个“淡”字是前提。您看这个“淡”字,表面看平常无奇,但其哲理确很深奥。山不喜平“山”横竖,水平之“水”却无平。平淡的“淡”字从结构看无一笔横平竖直,但其结构却保持着动与静、冷与热、  相似文献   

5.
漆器的原料为何?我们先从漆树谈起。漆树,落叶乔木,古文字的漆是“紊”字,“紊”字上部从木,下面两撇,像用刀切破树皮的割口,下部从水,象水汁流出状。有点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割橡胶榭时,取胶的手法,得到最原始的液汁即是生漆原料,中国原产漆树就有15种,云南、贵州、四川产量最多。  相似文献   

6.
四害     
“四”字大概有某种组合的概率和诀窍。以“四”字统领某些事物或现象者,古往今来多有,如“四不象”、“四合院”、“四进士”等等。有一个最叫人憎恶,也最叫人鄙夷的,是“四害”。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创构“法”字的渊源颇具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音“fa”)。《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字从蝄(音“zhi”),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比喻其平如水,省蝄写作“法”。由此可见,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古人赋予“法”字的基本涵义。古代神话传说,有一种叫“蝄”的神兽,其形似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能辨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去触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蝄”在古时被奉为裁判案件、扶正祛邪的神明之物。“蝄…  相似文献   

8.
真水无香     
世界上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至善至柔,至清至诚。水,富有灵气,踏实之至。水,逢山绕山,遇沟过沟,终日无怨无悔,执著地朝着大海奔去。水愈深邃,愈安静,愈有无限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纪荣凯 《江淮法治》2011,(17):35-35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大力整治城市道路交通。特别是针对摩托车、电动车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一纸“禁摩限电”令激起千层浪.“禁”字背后表现出的是利益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本文仅从法律依据上对“禁摩限电”令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0.
“法”字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古代“法”字写作灋,这已为出土的钟鼎文和秦墓竹简所证实。说到“法”字的本义,人们常常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即:“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又说,“今省作法”。这种解释无疑是高度凝结了古人世世代代关于“法”这一社会现象的传统认识,但尚有进一步斟酌的余地。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字考释三篇施谢捷一、释“痞”甲骨文里有一个“从广从不”的字(下文用“△”代替此字),见于下揭卜辞;贞:弗?贞:其?王(占?)曰:吉。勿疾.《合集》808正、反辞中“△”字,过去或释为“不疾”二字合文,①或径释为“疾”。②我们认为,“△”字若释为...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1月,湖北某公司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对该公司女职工程某的人格进行污辱诽谤。作案人非常狡猾,为了逃避打击,隐蔽自己,在笔迹上采用了多种伪装手段:第一改变字体字形,信的前两行故意写成左斜形字,后面却是正形字;第二故意降低语文水平,有意写错别字。从信的全文来看,叙事流畅,语文水平为中等,却把“以前”写成“以全”,“挑拨离间”写成“挑拔离奸”等;第三故意降低书法水平,从笔法来讲,故意写得生硬僵直,从字的结构来看,故意写得松散零乱,把笔画拖长缩短。可见罪犯对笔迹进行了精心设计,综合伪装。将检材…  相似文献   

13.
论连语的源变──说“的”及与其相关的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连语的源变──说“的”及与其相关的字、词韩陈其文言中之“的“字语源近乎湮没,难以确考。但“的”之文字结构形式,据《说文》应是:“从日,勺声”(七篇上·日部),本义是“明”。后来“的”字改从“白”,段玉裁注:“的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除此,...  相似文献   

14.
姚文海 《江淮法治》2009,(15):26-27
“清清淮河水,巍巍舜耕山”,这曾让淮南人民引以为豪。然而随着近些年来淮河水质的一度恶化,“母亲河”美丽容颜不复存在,恶劣水质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烦恼。淮南市田家庵区人大常委会情牵民众、顺应民意,连续检查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督促政府治理淮河水污染,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5.
前人多把《老子》“道生一”的“一”理解为最高存在者“道”本身,本文从动态角度指出,“一”应为在形而下的世界中存在的“道”;《庄子·大宗师》中“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一句,本文结合庄子“齐物”思想指出,这里讲的应是事物自身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铸造丰碑     
铸造丰碑郑颜水,肖一舟福建省漳州市中及人民法院审判综合大楼地处闽南金三角,如果从空中俯视的话,整组建筑形成一个黑体大写的“今”字。它气势恢宏地宣告了今日法院的地位。五年前,中级法院偏居市郊交界一隅,一百多人挤在一座穿梭巷小楼中办公,一些前来诉讼的港澳...  相似文献   

17.
郑敬东 《刑警与科技》2005,(5A):162-163
实践反复证明,许多企业仍然没有处理好某些管理要素、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认识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了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所以,把安全生产中各种“关系”处理和谐仍然是目前非常欠缺的。  相似文献   

18.
闲谈“傍大款”王长剑从字典中查到“傍”字释为接近、靠近。但按此解释,用代入法去理解“傍大款”一词.则成了“向有钱人套近乎”。“大款”者,钱多的主儿也。既然“傍大款”能成为一种生计,仅靠套近乎还不够,还得贴上去,套牢他。因此,“傍”字还应有其他注释。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法”称为“灋”,《说文解字》对该字的解释为:“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平如水”,也成为我们千百年来对法的基本理解,是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意向性比喻。因此,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我认为,中国“法平如水”的说法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法治文明精髓。我在做人大法学院院长期间,需要装饰法学院楼大厅的雕像时,就主张在雕塑中体现“法平如水”的理念,后来就用水纹装饰了雕塑。同时我还认为:我国的宪法就是要把我国人民这种几千年的价值追求,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乃至上升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出土文献中的“辠”字从西周中期的金文开始出现,西周晚期与战国大量出现,且其字 形变化不大,基本是上自下辛的结构。秦始皇以罪易辠,秦统一之后,“罪”字一统天下。从构字法来看, 辠字反映了早期以刑识罪的认识方式,而罪字则倾向于从犯法的角度予以理解。在刑法的发展早期, 罪刑不分。但西周以德配天的出现意味着制度正当性的诉求提高,这需要有更符合正当性要求的刑法 出现,由此产生刑法的稳定性要求。罪的出现能够将具有相同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予以同质化处理,与 之相对的刑罚也就更容易具有稳定性。而随着罪名体系的逐渐发展完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法典编纂 模式从以刑统罪到以罪统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