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虚拟财产”已与现实的生活建立起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如何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在刑法上还是一个盲点。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网络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和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权性质,应当包括在刑法保护对象内。我国刑法应严格区分“财物罪”与“利益罪”。  相似文献   

2.
刑法对网络安全的保护立场,正由网络运行安全转向网络信息安全。刑事立法更新不断增设网络信息安全专属罪名的同时,刑事司法的定量评价体系却未能一体构建,成为网络安全刑法保护的薄弱环节。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犯罪的定量评价体系缺乏明确的逻辑主线,同时适用错位的“传统法益侵害程度”量化标准和模糊的“数据规模”新型量化标准,无法满足网络信息安全专属罪名司法适用的准确性和统一性需求,导致了司法适用的困境。消弭规范和技术之间的差异,以“信息规模”为定量评价核心的基础上,建构信息价值的分层评价模型,并将“组信息”作为基础的数据规模计量单位,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突破网络信息安全犯罪司法定量评价困境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刑法的作用问题,是刑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制国家对刑罚权的正确运用。然而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问题尚重视不够。出版的各种刑法学论著,基本上未将其作为一个内容加以阐述;载于各大刊物的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亦不多见。笔者试针对这一问题谈点浅见。一、对刑法作用内涵的界定关于刑法作用的含义问题,我国刑法学界有诸多看法:有的将刑法的作用与刑法的任务、刑法的目的相等同,如“……刑法的作用,也就是刑法所要实现的任务”①,刑法的任务是指“刑法担负的职能、责任。具体包括刑法打击什么、保护什么以及刑法通过打…  相似文献   

4.
盗骗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已经进入刑事实践和刑法理论的视野,而强索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尚未引起刑事实践和刑法理论的关注。基于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强索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惩处不是刑事立法问题而是刑事司法问题,应直接按照现行刑法的相关条文时强索网络虚拟财产行为予以定罪。  相似文献   

5.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人肉搜索”“捏造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语言暴力”等形式。以积极刑法观为视角,在分析了网络暴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后,网络暴力行为入刑具有正当性。现阶段我国法律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规则依旧存在缺陷,应当对不同的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加以区分,完善规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海峡两岸毒品犯罪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刑法在毒品概念、分级制度、毒品犯罪对象和行为类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陆刑法在毒品犯罪对象、行为类型等方面有着较为完整的规制体系,台湾“刑法”在毒品分级制度和使用行为犯罪化问题上迥异于大陆刑法。研究还发现,台湾“刑法”的毒品分级制度、毒品目录更新机制、对制毒设备和施用毒品的器具的刑法规制值得大陆刑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绝大多数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青睐,使得各种“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开始风靡。伴随而来的涉及“网络打手”进行恶意攻击和诋毁商誉的案件也愈来愈多,对于“网络打手”通过网络实施诽谤、诋毁其他商家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目前尚处于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打击半径之外,更处于刑法理论的真空地带,但是,此类案件的爆发态势,导致司法实践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因此,基于“网络打手”这一网络营销模式的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及后续配套出台的司法解释,对打击日益猖獗的新型网络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经济有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实务经验分析发现,该罪在司法适用和刑法规制上,仍存在困境。通过节选114份相关刑事判决进行分析,引述个别判例裁判观点,总结造成上述困境的“致病因素”,即系“明知”过于认定主观、“帮助”情节标准差距、“上游”犯罪论证不足,上述“致病因素”最终致使该罪沦为网络犯罪的兜底处罚。要解决上述困境,应在锁定上述“致病因素”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直接措施改进该罪的司法适用条件;另一方面,考虑长远措施以完善该罪的刑法规制设置。以期在打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方面,实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涉及言论自由保护问题的案件,案件当事人为普通公民和有关地方政府。事件的主要起因往往都是由于普通公民在网络上发表对地方政府不满和披露地方政府工作的帖子,被地方政府认定为“诽谤政府罪”或有损地方政府形象而遭到跨省追捕。针对这一类“诽谤政府案”,有必要从宪法和刑法角度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虚拟财产在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应运而生。因其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够通过现实交易体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具有接受刑法评价的经济基础,具有财产属性和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权属性。《刑法》应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侵财性犯罪对象之一,同时应在侵财性犯罪中严格区分“财物罪”与“利益罪”。  相似文献   

11.
论“危险状态犯”的犯罪形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危险状态犯”的犯罪形态问题郑有荣,唐世涛在中外刑法理论上,作为“危险状态犯”,一般是对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某些特定犯罪的总称。根据我国刑法的不同规定和这些犯罪的构成特征,可以把其分为“方法的危险状态犯”和“对象的危险状态犯”两类。从具体条文分布看,就...  相似文献   

12.
新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对比新旧刑法对受贿罪的规定,笔者认为新刑法在内容方面作了适度地扩大,进一步完善了受贿罪的概念,对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不过,新刑法实施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对“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构成犯罪的重要条件理解不同,操作不一,直接影响了办理受贿案件的质量和严格执法的大问题。所以,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为他人谋取利益”…  相似文献   

13.
架设、运营私服的行为,是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的网络难题,极大的危害了我国游戏产业的发展,但从各种立场为“私服”辩护、辩解乃至主张其合法化的观点仍然时有出现,“私服”也屡禁不止甚至得到相当数量游戏玩家的欢迎。这些矛盾和冲突值得从刑法上进行定性研究和关注。本文尝试从“私服”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性质出发,通过总结私服泛滥的原因,结合对刑法相关条款、相关用词的分析和解释,确立私服行为所触犯的主要罪名。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恐怖主义犯罪相比,在互联网环境下孕育的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在组织形态和行为类型方面具有重大变化。在组织形态方面,恐怖组织的金字塔等级式结构向网络节点式结构转变,“独狼式”等个体型恐怖主义犯罪崛起;在行为类型方面,工具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和目标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是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两种主要类型。伴随着恐怖主义犯罪新特征的出现,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纷纷通过颁布新的法案或修订刑法的方式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进行防控,在惩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方面积累了许多颇有成效的立法经验。《刑法修正案(九)》和《反恐怖主义法》的通过,为我国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提供了更为全面、坚实的法律保障,填补了以往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规制的诸多空白。但是,我国刑法对于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制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刑法的基本原则问题不但是刑法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也是刑事司法中具有指导性和统帅性的问题,历来为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所关注。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在充分认识犯罪与刑罚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反映着刑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点,对刑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制定刑法和适用刑法必须遵循的准则。1997年3月14日经由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订和颁布,将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97年刑法),设立专条将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法定化,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法律面  相似文献   

16.
体系解释是刑法解释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我国刑法条文对聚众淫乱罪的表述比较简单,导致其在具体适用过程中还有一些尚待明确的问题。体系解释下聚众淫乱罪之客观行为应当兼具侵害法益的“涉他性”和“情节严重”两个要素。这一解释结论既是基于刑法体系协调性的考虑,也是刑法处罚合理性的实质要求。通过体系解释,有助于消除该罪在司法适用过程中的疑问,准确界定聚众淫乱罪的客观行为,从而合理确定聚众淫乱罪的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是一种大量网民参与、互动的信息搜索方式。“人肉搜索”作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定产物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其维护正义及公益性本质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前景。“人肉搜索”行为只要没有侵犯个人隐私,就不需要用刑法加以规制,而应完善网络法规对“人肉搜索”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确立我国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制度至关重。文章通过分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法律障碍及保护的可行性等因素,提出刑法保护建议:在立法中明确网络虚拟财产性质;提高网络侦查技术水平解决“取证难”;确立统一的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认定标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刑罚。  相似文献   

19.
“恶意欠薪”行为入罪之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拖欠工资现象比较普遍,而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演变成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恶意欠薪”行为缺少刑法保护。解开“恶意欠薪”这一死结,让所有的劳动者不再受其困扰,就必须在刑法中设立“恶意欠薪罪”。这不仅体现法律的公平原则,而且完全符合刑法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刑法学派的形成是中国大陆刑法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大陆刑法学派形成的学术意义正在于中国大陆刑法学的“可持续发展”本身,而其实践价值则在于促建和谐社会。在中国大陆刑法学派形成过程中,“喜新厌旧”和“自娱、自乐、自封”这两种学术心态须予以诊治。中国大陆刑法学派须确立一套机制才能最终得以形成,而此机制即“一个照应、一个关键、一个杠杆和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