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纵向府际关系协调是顺应治理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其运行逻辑应遵循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纵向府际关系协调机制选择受跨区域合作性质、跨区域合作风险、区域间差异化程度、政治权力分散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具体治理工具则包含战略规划方式、项目评估审核方式、法律法规规章方式、制度介入刺激方式、联席会议方式、政治动员方式等。在上述因素基础上,应当根据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探讨纵向权力介入的时机、程度、方式,以实现与横向府际关系协调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绩效,打造绿色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城市群府际竞争与合作直接关系到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当前城市群政府存在过度竞争与合作不足的问题,通过从行政区体制、地方利益、考核机制等方面探析现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城市群府际治理模式,并从价值理念、法律法规、组织机制、社会资本和协调体系等方面来构建城市群建设的府际治理模式。为实现城市群政府间的良性竞争与互利合作,走向府际和谐,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广东发展中面临的粤东西北发展不平衡,恰恰需要通过府际协调区域发展解决。因此,新时代,应立足国情、省情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强化专项立法、跨域治理、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积极拓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的稳步推进,跨区域水污染问题逐步凸显起来。多年来,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治理水污染,期间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效,但碍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当前,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着协作困难等主要困境,运用协同理论构建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新模式,通过"协作""竞争""制衡"三大机制及其运行关系,推动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协同效应产生、协同效能提升、协同效益持续,能使我国跨区域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背景下跨区域公共危机已经由偶发向频发、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应对跨区域公共危机,我国多个要素联系紧密的地区通过共同制定区域规划、签署行政协议、建立组织机制、推进项目合作的做法,进行了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尝试。当然,这种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也暴露出了协同程度不够、协同效度不高、协同限度不足、协同信度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本位主义、区域分割等惯性思维的阻滞,社会和企业等主体参与的成分欠缺,协议的规范性差和区域配套制度的供给不足,以及信息、人力等资源的保障乏力。因此,应纳入区域不同政府与社会、市场力量,创新构建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可设计组织、协调和控制三大运行系统,其中,组织系统是助推模式运转的载体,协调系统在于促进集体行动,控制系统属于一种约束结构,各主体在三大运行系统框架下形成运转高效、合作无间的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应对格局。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地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将会带来交通运输执法的地域不平等、执法效应不理想、不利于对行政裁量进行有效规制等负面影响。对此,可以考虑借鉴行政协同治理、统一公法学理论以及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程序的统一化主张并吸收区域行政协议的研究成果以论证行政裁量区域协同的可能性,来消除执法裁量地域差异的消极影响,以期达成有效规制行政裁量权、促进执法平等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不仅表现出突发性、迅速性、复杂性及破坏性等特点,还呈现出跨部门、跨区域及跨领域的新趋势,亟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府际协同治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府际协同治理研究,为府际协同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遵循。首先,剖析府际关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府际协同治理的内涵;其次,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最后,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应按照其从发生到衰退的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府际协同模式,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相应的协同内容。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跨界性、扩散性、累积性和区域性,应对区域公共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属地主义、分散化的、碎片化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与城市群区域环境治理的整体性、跨域性、网络化的集体行动相背离。因此,需要打破传统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实行府际环境治理合作,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从属地主义管理走向跨域治理,从碎片化管理走向整体性合作治理,从科层制管理走向网络化治理,从松散性行动走向制度性集体行动。合作型环境治理已成为解决城市群区域公共环境问题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治理是有效化解城市群发展病症的必由之路。但是,从三大城市群治理演化实践来看,在基本趋同的府际合作中产生了差异化明显的治理效应。这是因为城市群有效治理不仅要求不断完善纵横结合的府际合作,而且要求实现府际合作与市场机制的二元配比驱动。要使城市群治理有效运作,必须超越府际合作从而使完善城市群府际合作和激发市场机制活力双管齐下。在此基础上,三大城市群应该分类治理,调适城市群治理中的府际合作与市场机制的配比。  相似文献   

10.
流动的公共性——我国区域政府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区域政府的研究试图解决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行政的双重难题,但由于忽略了中国政府的复杂形式,这一研究容易湮没在多中心治理、城市联盟、府际关系、区域公共管理等一系列的理论交织之中,从而影响其作为理论原创性的内在意义.国内区域政府经过了政治大区、经济大区和生态大区的不同发展阶段,说明了基于中央政府权威的区域政府形态的内在缺陷.因此国内区域政府的建立应当立足整体国家前提下公共性与区域性的内在统一,既体现中央政府对区域内政府的约束作用,又要体现区域内政府的自主性及合作治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厦漳泉同城化建设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对府际关系的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历史惯性和体制机制等原因,现行的各政府间及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趋势,区域治理符合同城化的价值取向和运行机制,为我们探索厦漳泉府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理论指导。从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治理机制及完善制度安排等方面着手,改善厦漳泉内部府际关系,推进同城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既是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也是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地区,自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开展跨域环境治理合作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在政策引导上,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或规划,为跨域环境合作治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在组织推动上,通过领导人联席会议和建立区域性的环境合作机构推动政府间环境合作;在参与激励上,政府间签订了区域性府际环境合作协议和省域内府际环境合作协议;在具体行动上,政府间开展环境领域的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在机制创新上,长三角城市群政府间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探索异地开发模式,探索排污权、水权交易。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秩序转型背景下,回归区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新发展态势。这一转向形成了更具伸缩性的区域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能够在国家与全球治理之间寻求兼容。究其缘由,高等教育问题边界模糊、全球治理机制失灵、区域治理优势凸显与国家主义回归决定了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必然转向区域。在这一过程中,如若将中国嵌入以区域为单位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框架,则能够更加清晰地识别处于全球与区域之间的中国角色。面对这场全球范围内的转型,中国应把握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区域转向的程度、限度与幅度,实现中国经验与全球治理兼容、增强协调周边的区域治理能力以及推进区域间主义治理合作,从而系统构建高等教育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互动的战略选项。  相似文献   

14.
区域公民社会成长有利于实现区域公共治理价值区域化、促进区域公共治理方式变革、推进区域公共治理资源的整合。当前区域公民社会成长中存在着组织跨地域融合不够、运行机制自主性不够、公共治理功能欠缺等问题。为此,需要构建区域公民社会的身份认同体系、权能规范体系、自治发展体系、功能拓展体系,以促进区域公共治理中区域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公共治理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需要通过政治协调才能解决的区域公共问题的产生和显现:跨地区性公共事务治理失灵、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没有进入区域公共治理的范畴、治理主体的利益差异引发区域公共治理体系的紊乱.区域政治协调的逻辑主要是:以区域逐渐增长的利益需求为动力、以体现区域发展价值的制度安排来推进和完善.政治协调的内涵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政治协调视域下区域公共治理的路径选择应考虑:构建区域治理的利益交换和利益补偿政府平台、国家总体配置和调节区域公共治理资源、完善区域公共治理的政策协调体系,建构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差异显著,既有"产业发展"路径和"制度改革"路径下的相关研究,忽略了中西部普通农村的经济社会基础,导致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路和项目资源错配问题突出.秉持"区域差异"研究视角,基于"治理型发展"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当前,产业有所发展的地租经济村、旅游经济村、特产经济村、政治明星村等,属于中国农村当中的少数,占比有限,且难以复制;产业失败是中西部普通农村的普遍事实.对中西部普通农村而言,产业发展缺乏基本的经济社会基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突出,导致产业发展雄心勃勃而鲜有成功.因此,面向群众诉求的治理有效,理应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而有效的适配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国维稳问题日益影响政府效能与行政合力的发挥。府际间缺乏互动合作、政府预警能力和公信力下降,维稳思维的异化和领导方式的僵化构成了当前我国维稳工作的体制性困境。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保障制度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服务职能的弱化和信访制度的局限,以及区域间行政信息的不完全公开和分配中的区域不公平。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最有效对策是加强府际治理、完善制度建设,其具体路径包括增强合作制度的容纳力,协调府际服务职能,加快政务公开和民众维权机制的建设,在多方治理的框架下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跨域协同治理意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心的重大转变。现有的政府间合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现象,合作观念缺失是其中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是开展跨域协同治理的先决条件。创新协同治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生动力:创新组织体制,搭建跨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构建及时有效的问题磋商机制,尝试引入企业董事会制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政策执行制度,尝试推行区域内行政管理管辖权的让渡;健全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保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契约化。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内向型行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区域公共治理离不开信任、对公共机构的情感及合作的意愿、公众的参与精神、公众参与网络、网络行动的规则等社会资本。这就要求发展民间组织、促进公民有组织地参与区域治理;建立社区合作网络,加强公民基层参与;推行区域政务公开制度,使多元主体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协商、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发和促生了大量区域公共问题,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冲突既是导致区域公共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又是影响区域公共问题解决的体制障碍。要想实现良好的区域治理,必须调整行政区的张力,从立法、行政、司法和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多个角度加强行政区的功能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中行政区的治理职能,同时保证行政区边界的相对稳定和经济区边界的自由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