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照本宣科,强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呢?根据中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设疑导思是个好方法。一、于无疑处设疑,疑中激化于无疑处设疑,疑中激化,就是教师有意在不难理解或看似无疑的内容中发掘疑点,引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可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因此,在无疑之处设疑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例如,在初三《思想政…  相似文献   

2.
去年10月在泰安举行的全国首届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活动是教改成果的荟萃,是教学艺术的展示。大会参评者都能坚持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方向,较好地采用了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融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材知识的科学性为一体,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觉悟的提高贯穿于授课之中,其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设“疑”拓“路”,引导学生思维——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巧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形成矛盾、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  相似文献   

3.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可读性强而又通俗易懂,容易使学生初涉教材就自认为懂了,好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其实,这种“无疑”并不是真正无疑,而是没有用心钻研教材,没有找到认知矛盾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疑点,鼓励学生发现疑点,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概念…  相似文献   

4.
学思结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有思,思能促学。教师在有①的教学时空里,把学生置于学习的无限思维2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名创造性。学生沿着教师所创设的思维轨迹,水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入知识殿堂,享受到学工的快乐。学问结合。如果说学思结合重在教师合“引”,那么,学问结合则重在学生的“发”。J学习认知规律看,学而有思,思则存疑,疑而发问。因此,学问结合是主导与主体、教材上学生、教法与学法在课堂上的有机融合与渗透是学生思维在瞬间碰撞出的闪亮火花。有经基的教师总是善于…  相似文献   

5.
浓厚的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相反,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寓学于乐,以趣激学的体会。一、设疑引趣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设置障碍,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这样可以唤起动机,激发兴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不仅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设疑,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探索行为。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我提出“从马尾上拔出一根毛,…  相似文献   

6.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概念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概念讲解不清,学生就会一知半解,只能对一个个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以至产生厌烦心理。近年来,我围绕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如何创设情境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效果良好,现概述如下。一、以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思想政治课要想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教师就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于学生“无疑”处设疑,使其思维产生矛盾,从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击浪,巧设疑问,激起学…  相似文献   

7.
1.设疑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疑才有思,才有问。疑就是求知的动力。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有问题需要思考,“就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设置悬念为开头语,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2材料引入法。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头列举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或已有的知识材料,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形成判断,概括出结论,而这个结论正是本课所要讲的主题,从而导入新课。3.激情法。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要讲好…  相似文献   

8.
设疑式教学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问题的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课堂教学重要线索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即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围绕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中达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课首先要解决“晓之以理”的问题,设疑式教学就是要讲好理、学好理,其特点在于它不直接呈现所要学习的定论性知识,而只呈现感性材料(事实、例证等),在学生了解具体现象及有关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以设疑、激疑、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寻求答案,使学生解疑,掌握结论性知识…  相似文献   

9.
入境三法     
一、以“疑”入境注意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通过教师提出疑问,使学生思想上产生悬念,就能把注意力引导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上来。“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亚里士多德语)。  相似文献   

10.
所谓倡导学生“反问”,就是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提倡并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所产生的疑惑反过来问老师。其益处有三:1.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激趣引思,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3.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并概括总结所学内容,将所学知识深化、升华为能力和觉悟。有教师会担心:倡导学生“反问”造成教师“卡壳”怎么办?其实只要备好课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就不会“卡壳”。比如:在讲“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一框题时,我大约用30分钟讲完新课,然后我问:”‘这节课应讲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方法多种多样,但关键在于“导思”。所谓导思,就是教师对学生激发思,指导思,发展思,训练思,即指导学生好思、多思、善思,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首先,无疑有问。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你问学生说懂了,再问学生又答错了。似乎已真的理解了,实则是似懂非懂,然而又提不出问题来。对此,要具体分析,查清原因,区别对待。有的学生看书学习,一目十行,走马看花,自然提不出问题,有的甚至有疑不问,这些都需要从学习动机和态度上加以引导;有的学得不灵活,只会死记硬背,当然没有什么“记”以外的问题,对这种学生要多从学法上指导;有的学生听得专注,学得辛苦,仍然不会提问。对这部分学生要侧重在思维方法、学习规律上予以指点或具体的帮助。其次,先思后问。要在百思而…  相似文献   

13.
“设谬”即设置谬误或称之为“误导”,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复习过程中,寻找适当的教学情境,有意设置一些谬误,吸引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通过学生“排谬”获取真理的方法。这看起来很荒唐:怎么能向学生传播谬误呢?这不是有修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吗?其实,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马克思曾说过:“最好是把真理比作除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放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列宁也曾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象是朝同一方向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为使健石的光辉更灿烂,使“谬误…  相似文献   

14.
一、“三自两导”教学模式及其构成  “三自两导”教学模式是教师的“导学和导行”与学生的“自读、自疑、自解”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适合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课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读课文、自设疑问、自解疑,来主动获取知识,又在教师指导下联系实际,注重行为养成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构成如下:  二、“三自两导”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及其操作  这种教学模式,其运作程序一般包含两个过程,即导学过程与导行过程。5个环节,即导入启动环节→“三自”环节→归纳整理环节→联系应用环节→小结作…  相似文献   

15.
“自我教育”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内容,由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由学生充当教学活动“主角”的教学方法。它旨在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一、自我时事教育法自我时事教育法,即利用课堂教学的前5分钟左右时间,由学生轮流发布近日重要新闻,并用所学理论分析热点问题的方法。它一般由学生的事先准备、学生发言、同学的补充和讨论、教师的归纳小结四个环节构成c学生在发布新闻的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会对大…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重点与社会热点结合处教材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问题,热点往往是学生亟待了解并希望正确解答的问题。比如,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个教材重点问题,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目前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热点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敢于触发热点,掌握教材重点与社会热点的最佳结合点,提高政治课的时效性和吸引力。二、知识难懂处难点是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信服的问题。教师备课时突破难点主要采用的方法有:1.比较法。抓住相似、相近对比,找出本质区别。2.剥笋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3.设疑法。针对…  相似文献   

17.
一、自学与讲解相结合。通过自学让学生主动地去感悟问题、获取知识,为听讲作好知识的铺垫。通过讲解使知识条理、深化、扩展、推移,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新的收获。 二、详与略相结合。试图面面俱到,往往不深不透,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设疑激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以点带面……讲教师该讲的。 三、知识与方法相结合。讲解中知识的条理、深化,联系的揭示等是一方面,除此之外,分析、理解问题的思路、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知识使学生知其一,方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学与思相结合。我国古代教育…  相似文献   

18.
思考的魅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所谓思考,就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也。  一方面,思考有助于记忆。  政治课特别是哲学常识中的概念、观点是高度抽象的,有的教师把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到 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让学生去记忆和背诵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而学生却牢骚满腹, 抱怨政治太难学了,因为记不住啊!其结果是,要么记不住,要么记住了但经不起时间的检 验。  赞科夫说过:“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么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常用策略有: 引而不发。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思维这只“小鸟”,同时又不使它感受到束缚,从而唱出美妙而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开而弗达”,“引而不发”,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引而不发’林现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之后,学生渴望知道得更多。这时,教师并不倾箱倒筐,而是提头留尾,或择举一二,余者让学生自己探求。讲授到…  相似文献   

20.
古人有言:“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热烈、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自娱娱人,产生教与学的双重效能。敲打学生心灵。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应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灵空间,以新的情境和新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心灵震荡、促使学生时刻处于激趣与释疑的动态学习情境之中。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不断敲打,就能粹出学生闪亮的思维火花。留下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置问,给学生留下悬念,甚至布设层层思维障碍,使学生处于学习“徘愤”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渴望,进而循着教师点拨的思维通道,层层深入,学习感悟,领略到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