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虽然是现实的和前瞻的问题,但是答案却藏在俄罗斯历史的深处。本文尝试展开俄罗斯历史的视野,从俄罗斯文化对其民族性格和社会发展道路影响的视角,阐释俄罗斯民族发展呈现出“东方化一西方化一东方化”、“分一合一分”“钟摆性”的周期,以及这种周期与俄罗斯民族兴衰的联系。论文认为,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曲线来看,叶利钦/普京时代处于一个新的“西方化”的、“合”的兴衰周期的起点。当然,俄罗斯崛起的道路将崎岖曲折、荆棘丛生、关隘重重。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民族意识是以东正教精神为核心的俄罗斯民族价值观,是俄罗斯国家要实现的社会理想。萌动期的俄罗斯民族意识是第三罗马帝国理想,19世纪俄罗斯民族意识是以官方民族发展政策为基础的斯拉夫派民族主义思想,当代俄罗斯民族意识是坚持民族特色的复兴道路。俄罗斯民族意识在发展中存在着自我反对、抽象化、理想化的问题,现今也面临着一定困境,但是它对俄罗斯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的政治文化是一个令人产生兴趣的问题.一方面,作为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大规模转型的一部分,政治转型始终是一个首要问题,并且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转型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几百年来,俄罗斯独特的历史轨迹为其政治赋予了"神秘"的特性,这种政治特性至今仍然体现出来,并且对俄罗斯今后的发展道路产生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普京为适应俄罗斯的社会要求,为尽快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在延续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的条件下,对整个国家实行广泛而深刻的整顿和调整.本文根据俄罗斯现实情况,并遵循俄罗斯历史脉络,考察自由主义的俄国化问题,试图将俄罗斯的未来发展在一些领域的体现概括为俄国化的自由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促使俄罗斯社会深刻反思发展道路的选择。新政治战略,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政治最高领导层对发展现阶段所面临主要问题的理论思考,对俄罗斯如何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国家的战略思维。新政治战略的出现符合俄罗斯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新政治战略具有鲜明的梅德韦杰夫特色。从本质上看,新政治战略是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如何变革以及俄罗斯的复兴需要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尽管新政治战略的全面执行需要更好的政治契机,但它毕竟已经呈现在了俄罗斯的政治舞台上。出现即表明需要,这说明俄罗斯的精英与民众依然在探索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变革与发展之道。新政治战略出台也引出了俄罗斯政治中若干需要深入思考的基本问题。俄罗斯的新政治战略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衰退,俄罗斯人口急剧下降,并显示出有悖于世界人口发展普遍规律的一些特征。本文在对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结构、分布和城市化发展等四个方面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口走向对未来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末苏联掀起民主主义热潮,叶利钦借助于这个热潮走向权力顶峰。然而,叶利钦时代开始后,严酷的社会、经济形势促使人们加强对俄罗斯变革的反思,重新寻找出路。社会舆论的新取向和宪法确定的国家体制为新时代的俄罗斯权威主义开辟了道路。俄罗斯的权威主义复兴及其民众政治心态的转化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回顾这一转化过程.分析其内在原因和俄罗斯权威主义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2000年,俄罗斯是在新总统普京的领导下渡过的。这一年,俄罗斯结束了近10年的内乱.迈出了治理整顿的艰难一步。新的一年将是俄罗斯希望和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也是俄罗斯人在新世纪探索国家发展道路至关重要的一年。预计,集权色彩较浓的俄国式资本主义有可能成为俄未来的社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对于俄罗斯民众而言,每天都会出现大量新奇而陌生的词汇,如交易所、经纪人、代理人以及(资产阶级)的省长、议长、市长等西式政治术语。时隔十五年后,新词产生的规模与频率已经不像十五年前那样明显,但当前的俄罗斯民众对俄罗斯社会有重大影响意义的词汇,特别是对有关政治方面的词汇和术语的认识和态度正在改变。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直接产生于俄罗斯民族的特殊发展历程,形成了与西方的民族主义不同的道路和特点,长期以来扮演着与西方文化影响相抗衡的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角色。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两大支柱——弥赛亚意识和俄罗斯的特殊道路,为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石。正是在弥赛亚意识和俄罗斯的特殊发展道路的相互印证、相互作用下,俄罗斯民族主义才得以产生、发展和强化,并且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的发展。其中,苏联领导人对待民族问题的态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